熊治东
(1.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毛泽东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1]162。精神是包括情感、认知、意志、信仰等在内的精、气、神的总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对人或组织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回首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风华正茂、饱经风霜而生生不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政党精神,为党应对不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2]这一科学概念,并系统地归纳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全面总结和高度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弘扬路径,不仅是我们科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实质的现实需要,而且还对我们全面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国的精神密码,它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立场,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文化基因,源自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依托于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历史征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后认识到,破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宰制必须冲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围绕无产阶级要不要建党、如何建党、建什么样的党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共产党宣言》《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等重要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制度、国际主义等问题作了全面论述,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基本原则。面对当时共产国际中出现的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代表人物普鲁东、巴枯宁、拉萨尔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性。然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前提是建立具有强大战斗力、组织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反抗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革命斗争实践,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地位、作用、使命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建党学说基础之上,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动向和新特点,深刻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执政党先进性建设问题等,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资产阶级政党将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作为唯一的立党基础和奋斗目标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根植于人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马克思、恩格斯说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2这就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责任和使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始终恪守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这一科学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自身矢志不移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政党气质和理论品格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科学立场的当代赓续。
文化是包括道德、知识、信仰、风俗等在内的总称,是国家发展或民族绵延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大地,既是中国人民根据自身意愿和需求做出的选择,又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中国传统优秀因子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高度契合,而且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养分,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斗争拼搏、坚持为民服务、无比忠诚可靠的中国精神。《尚书·周书》中有言“功崇惟志”[4]362,意在说明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然而,实现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必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10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铸就了不怕艰难、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3旨在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自立自强、顽强拼搏,才能够取得成功。《国语·鲁语下》中也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7]61强调要积极进取。“以民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不乏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孟子推行的“民贵君轻”等都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管子·霸言》中直接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8]14表明了人民是统治者行王霸之道的根本。忠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道德伦理范畴,指真心诚意,无他心。《左传·僖公九年》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9]280凡国家之事,不计较私利,知道后尽力为之,便是忠诚的表现。《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指出,“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10]1。忠诚即为对信仰、职守、他人的至公无私、慎终如始。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密切关联,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国变,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拯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御敌强国之道。然而,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封建改良派提出的学习路线和救国方案行不通。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疯狂入侵和肆意屠戮,腐朽的清王朝不仅没有承担起护国护民的重任,反而与外部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日益加剧的割地、赔款使得广大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不废除封建社会制度,不可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在此背景之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拯救民族危难而积极奔走,他们试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移植到中国,以祛除封建专制统治的残余,但是这种走向共和的美好愿景被封建复辟势力、军阀混战彻底击碎,以致中国社会在不断的试错和选择过程中徘徊不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真正的依靠力量。正当中国社会处于内外交困和踌躇不前时,在西方资本主义最薄弱环节爆发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走向胜利的路径指引,中国共产党由此应运而生。自此,中国革命便有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形势和走向作出了科学判断,制定了与中国现实相符合的革命策略,经过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近代挽救民族危机和探索民族未来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对各种路线进行仔细甄别和比较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不负众望,不怕艰难,勇担使命,勇挑重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祛除了压迫在人民头上的枷锁,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数的革命先烈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
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不可能凭空出现,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境遇。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既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的牺牲和付出,也有建设和改革年代的不断求索。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弱民贫的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90。为此,中共八大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引下,科学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聚焦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生,掀开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和教条倾向,党及时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思想上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立场,及时廓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促成了改革开放的出场。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邓小平说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11]3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沿着改革开放以来确立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着重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提升到了新的时代高度。总体来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荆棘密布,充满许多困难和挑战,甚至是极其严峻的考验,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敢于同困难和挑战作斗争,充分地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从立党到兴党再到强党的伟大转变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政党精神,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征程中不断发展成熟。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高度升华和淬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有着丰富的内涵。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先导,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成败。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根本立场,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对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科学阐释,是指引人类社会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真理性认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试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走向,但无一例外都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深渊,比如,上帝创世说、英雄人物的思想或神秘理性等。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深刻剖析了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科学揭示了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历史总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科学结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构想,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而且还蕴含着推动人类更好地走向未来的理想信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转化为现实动力,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内涵和中国意蕴,赢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中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篇章。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理想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决定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必须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引,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托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关头披荆斩棘、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12]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底色的精神基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13]1。“初心”指的是本心、初衷,是做某件事的最初愿望和心愿。古人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使命”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应完成的任务。“初心”和“使命”是标定主体所处历史方位和时空环境的鲜明坐标,是一个政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精神依托。一个政党只有牢记自己的初心,切实践行使命,才能永葆自身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便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为人民谋幸福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14]1096回溯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使人民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蜕变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大心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壮阔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救国、兴国、强国三件历史大事,通过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自我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图景。习近平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应清醒认识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时刻谨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初心赢民心,以生命践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基本立场和红色基因的血脉延承,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要义所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信守。
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国际侵略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相互交织的背景下诞生的,因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便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境遇锻造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3]66,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也说:“革命一定会使全人类摆脱这种战争和这个世界。”[15]175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摆脱资产阶级宰制的根本举措。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和鲜明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格和行动逻辑。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反动统治势力疯狂绞杀,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视死如归精神,在极其艰难的背景下,冲破了敌人数次围剿,历经千辛万苦走出雪山草地,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侵略者、反动势力的殊死搏斗,最终完成了近代以来求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中国社会的贫困面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技术封锁,先后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建成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地祛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姓资”和“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了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为中国经济社会腾飞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交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斗争,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刮骨疗毒,去腐除疴,敢于向一切有损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行为亮剑,有效地祛除了党内存在的痼瘴顽疾。为了解决贫困难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积极向贫困宣战,如期实现了全面脱贫攻坚,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规定的脱贫任务。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锤炼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求索民族复兴伟业。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16]147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素养和政治要求。马克思曾谆谆告诫共产党人,要“绝对保持党的纪律”[17]413。保持党的纪律的前提是对党忠诚。列宁说:“党员的忠诚是我们实行和保持我们最严格的纪律的基本条件。”[18]239对党忠诚的重要表现在于,自觉遵守党的章程,自觉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执行党的决定,自觉保守党的秘密,自觉拥护党的纲领,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党章中明确规定:全体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对党的庄严承诺和铮铮誓言上,更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行动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言行一致的光荣传统,驱使其自觉地忠于职守、忠于职责,使自身的岗位责任得到充分履行,进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对党忠诚作为党员的道德意识,能够有效地约束党员的行为,从而在党员心中形成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道德闸门,树立起了为党分忧、对党负责的道德屏障。习近平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2]对党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和忠于人民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除了人民的“公利”外,没有自身的“私利”。对党忠诚意味着要把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对党忠诚,才能真正做到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国社会党派林立的局势下胜利突围,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无论是其立党基础、政治主张还是革命斗争、社会建设,都把人民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中国共产党靠人民而立、靠人民而兴、靠人民而强,始终根植于人民,始终服务于人民,把不负人民作为永恒的精神追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和奋进路,需要继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基因。
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19]43历史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同时也孕育着政党的精神图谱。只有以史为鉴,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政党自身的历史,才能全面地了解政党的精神血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和时代境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等,改革开放后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新时代以来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写照。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和流、根和本,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高度概括和淬炼,蕴含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回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中,从百年历史中全面澄清伟大建党精神所展示出来的丰功伟绩,在历史深处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密码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20]。当前,在全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背景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逻辑,科学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从社会历史发展维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理论实质作出合理阐释和深刻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与党的百年发展史紧密关联,若脱离党的历史空谈伟大建党精神,不但不能真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要义,而且还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封闭、僵化的精神形态,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精神谱系。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系统地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有的精神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21]146。精神是人之灯塔,指引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国之灵魂,为强国提供重要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及其实践表明,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是推动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就其实质而言,伟大精神是理想信念的集中彰显。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持续加持,才可能铸就伟大的精神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奋力书写新篇章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信念的永恒坚守。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基础之上。”[22]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以理想信念培育为着力点。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培育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基础,廓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底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马克思通过对传统哲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曾指出,“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23]8。没有真理作为依据和支撑,理想信念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指引,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要以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依托,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人基于自身需要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价。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由此形成了为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理想信念,这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要义、内涵实质高度契合。伟大建党精神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当代表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当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着力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使全体人民共享民富国强的无上荣光。
古语有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24]247规矩即规则、规范、纪律,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反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5]。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其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效。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如何长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长期保持政党不变质、不变色,如何长期保持自身的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如何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等等,都直接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治理不仅有着与其他政党相似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更加彻底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党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之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任务,将其作为“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我治理和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适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鲜明特质。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在自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避免了精神懈怠的危险,提高了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增进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地化解了贪污腐败对党的形象带来的损害,筑牢了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严明纪律规范党员的行为,以保证党始终坚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自身的宗旨、目标和使命,始终不忘自己“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归纳,而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实践离不开铁的纪律。没有铁的纪律的保障,理想信念就难以实现。因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内蕴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纪法规建设和党的初心使命教育统一起来,把严守党的纪律规范与党的理想信念培育贯穿起来,进而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贯彻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哈洛德·拉斯韦尔认为,“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具有塑造人的信念和行为的力量”[26]129。如何通过媒介的方式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引导,事关社会大众理想信念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而言,尤其需要发挥传播媒介的引导作用,实现“塑形”与“铸魂”的有机融合。首先,要着力形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流话语体系。通过传统纸质媒介(报纸、杂志等)和网络媒介(网站、公众号等),深入挖掘和宣传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说清讲透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意蕴和精神实质,宣扬党的求真精神和理想信念,传承党的斗争精神和为民情怀,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立足点的主流话语体系,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氛围。其次,要着力从历史视野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功伟绩。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因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必须发挥媒介的宣传功能,从历史的视野去挖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实践功绩,深刻揭示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现实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再次,要着力提高伟大建党精神宣传的实践效能。伟大建党精神作为21 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这需要针对宣传对象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理论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模式,将理论宣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宣传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延承红色精神,提升宣传的实践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