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理论解读

2021-12-24 12:18河南李年周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发展

河南 李年周

【热点背景】

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系统指明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明确思路、努力进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四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高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扩大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供给,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发挥财政作用,加快乡村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强化现代化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体现了创新;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现了协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体现了绿色;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体现了共享。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高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巩固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2.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依法履行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

4.发展基层民主,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从而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力量。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广大农民的精神力量。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推动农村文化创新。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强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的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3.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快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 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我国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整体协同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并推进。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创新训练】

1.我国一直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充分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的重要作用,推动农业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驱动乡村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因为优良的质量 ( )

①是衡量农产品价值的天然尺度,决定着商品的市场价格

②凝结着劳动者无差别的辛勤劳动,体现了农产品的社会属性

③有利于农产品在交换中实现“惊险的一跃”,形成其竞争优势

④有利于相关农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增加其无形资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近年来,湖北省当阳市搭建干群交流平台,每个村(社区)至少设立了1 个“板凳课堂”固定宣讲点,村里事都可以放课堂里商量。2021 年以来,该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固定场地,已开展1650 多场“板凳课堂”,“板凳课堂”已经成为干部、群众交流的平台。开设“板凳课堂”( )

①夯实了村(社区)自治的基础

②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探索

③旨在打造完整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④创新了基层民主决策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人们常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何让青少年真正理解“三农”,明确肩上所担负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坚强意志,吃苦耐劳,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所有这些抽象的教育内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乡村表达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学生心中,让劳动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 ( )

①凸显劳动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有助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④旨在传承劳动基因,涵养青少年劳动情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 年6 月1 日起施行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正式迈入有法可依、依法实施新阶段,也为北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此,要从产业、乡建、改革、党的领导、分类实施等方面,突出“五个强化”,即强化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乡村建设,打造北京特色美丽乡村;强化综合改革,带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强化党的领导,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强化分类指导,推动精准施策与落地实施,切实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各地应如何借鉴首都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1.【答案】D

【选项分析】农产品质量优良,被更多的消费者所认可,说明商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其在交换中实现“惊险的一跃”,实现自身的价值,③符合题意;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商品的优良品质有利于相关农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形成无形资产,④符合题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其价格,①错误;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优良品质强调的是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错误。

2.【答案】C

【选项分析】开设“板凳课堂”,村里的事可以放课堂里商量,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探索,②④符合题意;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材料没有涉及,①不符合题意;此举的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③不选。

3.【答案】C

【选项分析】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有助于学生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符合题意;在劳动体验中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③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养中占核心地位,①错误;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④错误。

4.【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具其特点。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各地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注重自己特色,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推动乡村振兴;②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都具有共性。各地的乡村振兴要遵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各地在借鉴首都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实现两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题分析】审题可知,本题知识范围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设问方式是措施类,设问的载体是“借鉴首都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阅读材料,“推广首都特色”对应的知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各地借鉴”要求我们“既要遵循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应的知识点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对应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解答时要注意理论与材料结合,根据不同原理内容对材料加以分析即可。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