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意蕴

2021-12-24 11:50余卫国
关键词:凝聚力马克思特色

余卫国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作为批判与建构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因而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从目前讨论来看,或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或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归结为对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或“虚假性”的批判,进而将“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纯粹抽象”的概念,并被指认为是“虚幻的”或“虚假的”“否定性”的概念,因而也是必须“扬弃”或“终结”的概念,这就不仅否定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和建构性功能,而且模糊了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其他阶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究竟能否将其仅仅归结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而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归结为对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虚幻性”或“虚假性”的批判,并由此得出“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因而也是必须“扬弃”或“终结”的概念的结论呢?如果不能,那么,其根据和意义究竟何在?本文拟从人的解放的理论视域出发,仅就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意蕴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视域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视域既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根据,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原因。深刻揭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视域,深入探究其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然而,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视域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思想主题和终极关怀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那么,究竟何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主题和终极关怀呢?毫无疑问,这就是人的解放。那么,究竟何谓人的解放?从“现实的个人”即“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来看,所谓人的解放,从根本上说就是使“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1]186,也就是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9。而其之所以如此,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因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回归于人之为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由个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性,则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解放,作为向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由个性”的“复归”运动,在本质上,也就是人对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占有”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复归”运动之所以是必要的和必须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2]486。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个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其一,就是必须把人从“被侮辱、被损害、被奴役”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异化了的社会关系真正回归人的全面的本质和自由的个性。而其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因为“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3]151。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关系异化的社会历史根源,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为实现人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其次,就是因为“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544。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443,而其之所以如此,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因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4]443;就是因为“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1]46。

其二,就是“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5]15。曷为如此?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就是“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3]21;其次,就是因为在“哲学家们”那里,“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5]77。再次,就是因为“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1]207。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充分发挥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回归历史的真实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把被颠倒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新颠倒过来,把被“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还原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惟其如此,才能为人的解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指明前进的方向,并开辟广阔的道路。而这恰恰也正是意识形态问题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并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对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

历史地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首先是对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的批判。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与德国哲学不同,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上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3]73。而其之所以如此,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就是因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仅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前提,而且构成了认识人类历史的逻辑的起点。其次,就是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才能对意识和存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把被颠倒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152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思维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3]73。因此,与黑格尔以来的“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3]172。可以说,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马克思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而且深刻揭示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及其根源。

事实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仅是对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幻性”的批判,而且更是对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而如果说从“现实的个人”及“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以完成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建构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理论成果的话,那么,通过对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则直接成为马克思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出生地。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180。而其之所以是“虚假”的,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就是“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其“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而这实际上只不过是“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6]727其次,就是因为“法的观念。国家的观念”“在通常的意识中”,不仅“被本末倒置了”,而且“取得了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外观”[6]727。因此,“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3]179-180,就只能是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作为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3]283。

毫无疑问,否定意味着肯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既是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透过这种历史的表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资产阶级“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虚幻性”和“虚伪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其理论基础的彻底解构,同时也是对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人民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充分肯定。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所以具有“人民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就是因为他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的;其次,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事实上,无论是对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的批判,还是对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都是以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人民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的深刻揭示和充分肯定为旨归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对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的批判,还是对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批判,都是对其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夸大为具有普遍性的阶级意识的“虚假性”的批判,而蕴含在这种“虚假性”背后的则无疑是对其作为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的“真实性”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在马克思这里,意识形态作为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阶级意识,既不是一个“抽象”的、“虚幻”和“虚假”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否定性”的和需要“扬弃”的概念,而是一个既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的社会意识,更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而言的观念上层建筑。而如果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话,那么,其批判的目标和任务、实质和核心,就是要把被颠倒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就是要从根本上揭示出统治人们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就是要深刻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人民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批判”与“建构”的内在统一的理论视域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等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拨开笼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种种迷雾,才能充分彰显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才能为建设具有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既是正确认识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虚幻性”“虚假性”和“欺骗性”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南,因而不仅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理论价值,而且更具有伟大的现实实践意义。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准确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精神实质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对于深化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那么,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现实践意义究竟何在?在我们看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其一,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及其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544,不仅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实践本质,实现了意识形态从“天国”到“人间”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不仅深刻揭示了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虚假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而且深刻揭示了其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二,就是不仅实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7]68,而且确立了党的领导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前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8]17-18后者正如列宁所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而是行会,或者是各种行会的总和。”[8]111其三,就是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1因此,只有从人的解放的理论视域出发,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自觉置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创建构的理论框架中,才能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拨开笼罩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的种种迷雾,也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念上层建筑。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9],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保证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具体来说,其一,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10],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特质,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前提和条件[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和灵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代表人民利益、意志和愿望的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植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创新实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具有真实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新的思想内涵和新的精神品格。其二,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夯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主体责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强领导核心,是人民利益、意志和愿望的忠实代表。只有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才能充分体现和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特质,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也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而要确保党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意识,夯实领导责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三,就是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12]具体来说,一方面,就是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切实加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努力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群众实践基础,为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凝聚奋进力量;另一方面,就是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质性内容的意识形态概念“还原”为或者“泛化”为观念文化,或将其抽象为无规定性的“中性概念”或“虚假概念”,从而达到“泛意识形态化”或“去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观点,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扫清障碍并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凝聚力马克思特色
马克思像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