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刚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新的论断,为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自觉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深入理解和把握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明确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科学理解和把握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是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多次论述绿色生活方式问题,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批判和扬弃了传统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科学地回答了“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变革,在生产领域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在生活领域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他关于绿色生活方式创新的提法很多。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讲话中“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 年年会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 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关于生活方式的表述和提法,具体内容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与绿色生活方式基本一致,都蕴含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蕴,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诉求,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相契合的生活方式,绿色是对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形象表达,本质上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按照自然生态有机循环的内在规律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总之,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消费活动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首要前提,把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尤其是消费需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使消费增长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个人经济能力的可承受度相适应,个人的消费需要不超过自然的承载力和自然的限度,个人生活消费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排放量不超过自然的涵容能力,从而做到既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能够做到不浪费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生活方式是包括物质生产方式在内的、涵盖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一切生活活动的方式。而狭义上的生活方式是指个人及其家庭的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是人们在消费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是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消费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外延,绿色生活方式属于狭义的生活方式范畴。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100 多篇重要文献,他40 余次提到生活方式问题。通过梳理其讲话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讲话都是与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或绿色发展方式一起倡导、对应出现的,并把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2],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生产方式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和范畴,绿色生产方式反映的是生产领域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要求,而绿色生活方式反映的是人们在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要求,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活动方式和消费方式,属于狭义的生活方式范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推动人们在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推动人们形成绿色饮食方式、绿色穿衣方式、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居住方式、绿色休闲方式等,推动衣、食、住、行、游等领域的消费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绿色化,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生活方式的社会性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抽象地谈论绿色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性质。绿色生活方式是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扬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批判和防御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侵蚀和影响。
资本主义社会以高消费、高浪费和高碳为特征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过度的消费和浪费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设想。马克思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恩格斯直接指出,“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3]。恩格斯提出的和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蕴含着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设想,就是今天我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的表达。早在领导浙江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习近平就曾深刻地指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4],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和扬弃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才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多次指出要倡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走中国特色的绿色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5]。就是要求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走绿色现代化之路,实现绿色化和现代化的统一,就是要扬弃西方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才能正确处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发展的新阶段,是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批判和超越,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动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统一发展的新体现。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外延和社会属性。绿色生活方式属于狭义的生活方式范畴,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它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文明原则的统一,既是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其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人民群众科学地认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和践行力,从而自觉地作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一定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基础,生活方式反过来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奢侈浪费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直接根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强调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开展生产及生活活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关于自然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曾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6],强调了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7],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将无法进行,生态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带来人类生存的危机,甚至决定人类社会文明的兴衰更替。人类社会文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必须变革消费主义的异化生活方式,形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目标。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8],奢侈浪费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引发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认识到不合理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他强调,“人类生活水平越高,生产、生活过程的有害产物就越多,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就越厉害”[9]。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消费主义等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部分高收入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纵欲而无节制。……对这种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要进行制约。”[10]正是在批判和反思炫耀消费和奢侈浪费等不合理生活方式的危害和弊端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和消费活动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指明了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总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指明了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1]。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活活动中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
习近平总书记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等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态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顺应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唯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2],强调了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生态需要,都是人的基本生活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和幸福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3],明确地指出生态需要也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态需要的满足对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并提出了“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4]。同时,也应看到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人为地制造人的“虚假性需要”,引导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从而掩盖了人的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生态需要等真实性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15],就是批判追求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的消费,以及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等生活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生活,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推动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在饮食、穿衣、住宿、出行、旅游等消费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绿色方式,从而倒逼企业选择绿色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才能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
可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间接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中心是人,落脚点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供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生活方式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而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主张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由此而来的是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也作为支配自然界的实践力量而存在着)当做对他自己的现实躯体的认识”[16],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实践中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和全部关系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人的全部关系也必然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而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文明及其消费主义的异化方式使人们成为受物质欲望支配的消费物品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片面性,严重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其目的就是要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既要不断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发展辩证统一。身体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成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湖北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17],号召人民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以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更多地追求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各项素质提升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8]。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和解,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提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深刻地回答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现实意义,探索了一条人民群众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合力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美生态生活需要等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共生,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向自然复归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所遵循的基本要求、指导理念和价值指向,科学地回答了怎样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从而明确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为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践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9],并多次要求“倡导健康文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要求人们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
遵循“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理念和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勤俭节约理念、终身体育锻炼理念;要弘扬绿色文化、低碳文化,追求自然朴素之美,摆脱名利物欲羁绊;要注重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保持内心的自由、平淡与宁静,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切实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积极引导人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家庭精神面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家庭成员、邻居亲友等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形成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自然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遵循“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基本要求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养成良好的节约适度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要养成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习惯,做到不奢侈浪费、不过度消费,既追求消费的量,更注重消费的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要培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休闲等生活习惯,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的行为都要做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预防全球出现灾难性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要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合理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平衡心理、防治常见病,过有规律的生活。
总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基本要求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指向,要求人们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处理好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既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又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指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必须贯彻落实到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同时,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借鉴国外经验与抵御消费主义影响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绿色生活方式的关系。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动力。要以生活理念的创新引导人们变革落后的生活理念和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绿色生活新理念。要以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通过创新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处理好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地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把保护自然作为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重要前提,促进人们的消费方式、出行方式、居住方式、休闲方式等实现绿色化变革,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四是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内外联动形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合力。既要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生活传统和生活习俗,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生活方式的综合创新。五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在日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教育引导人民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总之,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的方法论指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整体,必须在统一坚持和贯彻落实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1],从而提出了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发挥人民群众在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中的实践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既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践行者和参与者,也是美好绿色生活的主要享受者和受益者,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加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人人都是践行者和推动者。因此,以绿色生活方式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形成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和内生动力。
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的开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2]。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才能形成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巨大力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必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前,大力开展科学自然观教育就是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必须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搭建平台,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单位、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绿色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加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带动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23]必须加强党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工作的领导,做好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顶层设计,指导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2019 年9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提出了开展系列绿色创建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贯彻和落实,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工作思路。各级党委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深化、细化和量化,制定更加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从全国到地方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各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优秀表彰、对标争优等方式,营造积极参加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活动的群众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创建活动,推进个人在衣、食、住、行、游等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绿色化。
总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是广大人民群众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生活方式理论,为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必须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促进人民群众自觉选择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凝聚全面、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合力、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