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领导权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时代注脚,这要求我们必须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价值意蕴的认识和文化自信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文化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世界文化大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新方位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必须巩固文化领导权,真正铸就有力的、坚强的、获得人民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方位,必然是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新方位。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化对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认识并拓展文化领导权的构建途径。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工业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快速迭代所产生的革命性效应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加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导致社会发展积弊已深,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指导的国际丛林法则不断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世界再次发展到关键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不断试图割裂、阻塞经济全球化构建的大互联、大互融世界。如今,百年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之下,世界的迷雾乱象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退群”“甩锅”“脱钩”泛滥,霸权、霸凌、霸道横行,冷战思维、零和心态、强权政治屡屡冲击国际秩序和道德底线[1]。这些历史倒退和逆反行为给变动中的国际秩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与此相比,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希望为国际社会贡献摆脱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问题的思想力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当今世界,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讹诈、封锁、极限施压的方式,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行径,任何搞霸权、霸道、霸凌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仅根本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2]在当今社会,某些大国打起全球化的退堂鼓,奉单边主义为圭臬,中国认为这是纯粹的零和博弈举动,只能加深国际社会的矛盾,加重人类社会的难题,加剧世界经济的危机。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平等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地球生态和长远发展,“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当今世界发展态势对把握和运用文化领导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实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共赢,要求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须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贡献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方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大混乱、大调整和大变革,意味着国际秩序正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的结构期。不论是从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还是从中国自身意志出发,中国必须把握文化领导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以增进世界福祉和促进世界发展为指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一个新的范式,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发展模式和治理经验,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客观上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争得了文化领导权。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能力和条件去创造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范式。同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和需要中国发出更多的声音,承担起引导和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责任。对此,中国直面全球化第二阶段权责再平衡的问题,始终倡导通过合作共克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多次呼吁:“世界问题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应该也只能通过对话合作解决。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5]。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是中国促进国际社会走向“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6]的推动力,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一再重申“践行多边主义,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7],要走21 世纪国与国交往的多边主义新路。从客观形势和主观因素来看,中国必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这就决定了中国所争取的文化领导权不是文化霸权、文化强权,而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坚定文化领导权才能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才能促进世界朝向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才能避免国际社会陷入长期的争端与冲突,朝向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迈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继续巩固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确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过程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整个实践历程中。文化领导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历程中发挥着举旗定向和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一致取得民族独立的精神指引,是我们党涤荡封建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高昂旗帜,是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引导大众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精神保障。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意识形态的坚守是长期斗争工作。继续巩固文化领导权是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理论要求。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要求全面深化和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在关键的历史机遇期,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输出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做到坚定中国道路、发挥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和彰显中国价值。牢牢把握和持续巩固文化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我国仍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表明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决不能低估、决不能松懈、决不能背弃。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文化思想上复杂的持久的剧烈变动,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必须要有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要具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能力和机制体制,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筑牢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内在支撑,能够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稳固的思想保障。
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建成文化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的现代化必须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则是必然要求。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武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艰辛且激烈的文化批评和斗争境遇,通过改编文艺作品、通俗化哲学社会科学原理等创新性宣传教育途径和策略,在中央苏区和根据地内部形成了意识形态结构和文化结构一体化的文化领导方式,在国统区采取对国民党意识形态否定—反证模式和对市民社会的引领—认同模式的文化领导权构建路径,逐步引领大众接受、认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牢确立起无产阶级对文化的领导权[9]。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领导权在公共领域继续发挥动员和凝聚效力,内在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建立起文化领导权合法性—群众自觉实践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充分发挥了引导、教化和革新的作用。我们党百年发展历程充分表明,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政治领导权的外延,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根本权利保障。
改革正在进行,革命尚未完成。从革命转向社会建设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机制需要持续跟进和不断创新,文化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加全面、纵深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把文化领导权转化为文化领导力,进而发挥治理效能。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10]。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1]。没有人比我们党更加珍惜革命、建设、改革得来的成果,也没有人比群众的普遍意志更能直接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旗帜鲜明地为巩固文化领导权提出了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又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不仅要在意识形态上保持领导力,还要在整个社会把握文化领导权。文化必须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12]。文化领导权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因此,要把目光投向社会当前的弊病沉疴,从根本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问题,以更开阔和长远的目光看待中国的发展。文化领导权再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则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导权。从文化自省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领导权理论和实践。
文化领导权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在要求。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动,文化领导权面临主流文化与多元主义并行、群体利益与集体主义的碰撞、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交织等文化内容、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社会主义产生于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因此被长期“污名化”。当今世界的文化领导权实质上还掌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社会主义国家仍旧处于弱势的话语地位。所以,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不仅是社会主义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的继续开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取得了建设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13]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加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催生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现代性。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新时代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试验性场所,但是也存在不可控的因素。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多种文化并存的客观事实,积极引导各种文化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与多样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主要部分。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和再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很多建设行业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14]。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促使中国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体现了“华夏族群基本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全体族群的“社会性成规”[15],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各民族加深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修身养性”的“内圣”一面,也有“通经致用”的“外王”之面,相对而言,“外王”构建中国封建时期的政教体制、公私生活和社会心理,所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去其糟粕,避免落后的文化形式束缚、阻碍当代社会进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其次,对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其他文化理性评判与甄别取用。“文化的渐变有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一方面,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弱势文化不考虑本国的文化利益,全盘接受强势文化主导的文化交流规则,则有可能陷入文化殖民状态。另一方面,弱势文化若因交流的前提不平等而拒绝进入全球文化交流体系,则有可能因其自我封闭而加剧与世界文明间的差距。”[16]近来有人声称“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是不健全的”,但是失掉本国声音,充斥西方声音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失语、失声,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失效,这就会从根本上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文化继续批判和自我批判的能力,以此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领导力,为文化领导权注入时代合法性。最后,对其他多元的文化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支持。百花齐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过五四运动百年以来的反思,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对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既不迷信于西方文明,也不自卑于传统文化,反而看到了当前人类文明的一些缺陷。梁漱溟指出,西方文化是以一往无前的意欲为规则和标准的;印度文化是意欲回复到自身去寻找自我的否定,中华文化则是自己与环境相协调,本身要求与环境平衡,追求情感生活满足并由此获得内在惬意感和生活的快乐。西方文化会放大人性的欲望,对其修正是必然的,印度文化则充满着消极的听神由命,中华文化则多了自强不息和尊重规律的平衡。所以,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既要反思中华文化内生性的问题,也要警惕西方文化万能论、西方文化优越论等言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做到倡导集体主义与丰富群体文化相统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社会变迁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文化市场化的过程加深了群体分化与文化隔离的现象,形成了相对简单的扁平化社会结构和众多的亚文化群体,而亚文化群体通过新媒介进一步向纵深的垂直文化交流结构发展,以寻求认同感和增加归属感。“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17]。尽管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世界各地文化在广泛流动,人类对自身和它者文明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但是也存在资本控制垄断媒体和通过技术限制信息筛选,进而造成信息闭环的遮蔽现象,社会陷入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市场价值至上的困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文化发展呈现出发展交融化、驱动资本化、趋向差异化、生产个性化、风险集聚化等一系列新特征[18],多样的群体文化与文化隔离同时存在,为统筹协调各方增加了难度。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社会和谐是文化领导权坚定维护的价值目标。在后全球化时代,宏大叙事体系不再流行,被消费主义渗透的社会倾向关注微末的个人生活,人们的观念被不断打碎重组再打碎。碎片化的文化正在改变人的认知结构,通过跨媒介叙事方式[19]形成参与式和沉浸式文化。现代社会各领域既高度分工又合作交融。文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其作用弥散化,而文化政治化与政治文化化也日益突出,权力与文化共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所以,文化创新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文化运用得好起到发挥社会效益的巨大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造成价值观念的分裂。从世界维度上讲,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识前提,维护社会和谐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长远发展的环境保障和进行国家治理的目标。维护人类社会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社会解决世界性问题的根本出路。从大卫哈维(David Havard)的空间视域下的资本批判理论出发,文化在信息社会中也具有地理空间转移现象。信息高度流动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时空边界,一方面激发了文化巨大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赋予了文化相当的破坏性。高度的流动性带来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高风险性,以更加隐匿的形式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身份政治、性别、年龄、种族等成为资本操纵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集体责任与个人权利统一的文化氛围,重构人们的生活秩序和规则,探寻人类发展新的文化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成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二者统一于我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文化建设[22]。虽然和平与发展还是世界的主题,但是不稳定的因素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我国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想通过文化演变庸俗化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3]所以,意识形态是一场更为复杂和长期的斗争,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决不能放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争夺与较量,决不能放弃文化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
西方“普世价值”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是西方文化宣传的利器。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论”撕开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面孔,其脱离民族历史和国家实情灌输西方的文化价值,只会破坏主权国家的完整性和民族的主体性。我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文化商品化,用一整套身份政治的话语体系束缚人的可能性,以自由、民主之名绑架社会发展,逐渐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反面。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被过度解读,已经演变为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无节制和肆意解读对社会团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科学和进步产生阻碍的反智主义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际秩序的正常运转。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反映出历史文化对人们行为思想的影响,甚至妨碍政府作出科学的决策,也直接地反映了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内在困境的反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24]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颜色革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必须抢占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阵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巩固社会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既把握好我国在国际秩序变局中的地位,又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文化领导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我国社会,发挥着凝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力量的作用,在全社会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文化的市场效益越来越明显,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的领导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文化领导权则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25]文化领导权不仅寓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中,还寓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26]。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现实转向虚拟空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意识形态被娱乐化、政治人物被调侃、政治权威被消解,严肃的政治语言被网络语言所取代的现象[27]。在文化领域,则出现了文艺作品“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倾向,文化创作脱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背离了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成为无土之木、无水之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28]。文化创作虽“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29]。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和时代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要求,是引导我国公民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指南。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的重要原因[31]。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凝聚内部思想共识,抵御外部“颜色革命”,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武器。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全国人民伟大抗疫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公共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话语权博弈的现象,一些披着人权自由幌子的极端言论不断煽动大众的情绪,企图否定中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成就的事实,企图污名化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认知,意识到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领域文化安全风险也在常态化。在积极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必须警惕意识形态冲突和价值理念对立的问题,警惕某些片面的文明冲突言论绑架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倾向,要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建立积极的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新时代,文化维度的领导权将赋权给政治维度,文化领导权关涉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增强文化领导力是争取文化领导权主客观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文化创作的广阔领域,为文化创作提供价值指向。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党对文化领导权的把握不是大包大揽的权力意志,既不是文化决定权,也不是文化管理权,更不是文化控制权。权力可以作恶,但是更应该用来为善。社会主义不是暴力和强制,但也不是被动和妥协。软弱性和动摇性从来不属于社会主义文化,那是小资产阶级和对任何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的阶级的东西,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坚韧性和强大生命力,这要求我们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升社会主义文化领导力是新时代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尤其以理论创新为关键。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几乎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参照借鉴。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晚年将目光转向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具体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给出预设方案,二人一向秉承唯物史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认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32]。恩格斯还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3]。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当代世界,想要长期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力,进而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不是从旧纸堆里找典型示范,而是从历史规律和现实发展中总结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34]新时代要有新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35]。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用传统的或者西方的文化理论分析中国的文化,这是不合理的。西方传统的文化理论根本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作注释,任何不符合西方想象中的文化模式都会受到攻讦,这说明西方“还没有容纳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力量的事实”[36]。社会主义文化则具有超越性精神,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能对人类福祉起到引导作用的先进文化。
文化领导权是抽象出来的,也是实质上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7],把抽象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后进行具体化解释,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文化领导权理论就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建设性力量。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复兴使命追求与担当的主客观要求,既是文化强大的客观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主观要求。文化领导权内源于社会主义文化自身价值的吸引力,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价值的科学性和实践原则的包容性。求真、向善、寻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永恒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当下存在的真问题,致力于引导人民群众向善、护善、扬善,致力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当代西方治理理论存在内在弊端,有根本性的缺陷[39]。“西方新自由主义”秩序下经济模式、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秩序、挑战了社会伦理道德,甚至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西方利益集团控制着资本流动的方向、方式和途径,文化被彻底市场化也就彻底服务于精英和上层。争取文化领导权是超越消费主义,创造人与内心、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文化的必然要求。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是我们党的追求。从和平到和谐都不是妥协可以得来的,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局面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大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底气有担当为世界奉献中国文化的经验和智慧。只有创新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才能推动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进而促进构建健康和谐的世界文化。在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制度矛盾没有被消除,而是隐匿在文化融合冲突的全球产业链上,以非暴力的形式广泛而持久地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40]。在对外宣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播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1]。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为我们所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文化大众化实践是新时代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在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问题[42]。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民是衡量和判断文化作品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43]。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4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制约我国发展最大的瓶颈,必须将人自身的现代化寓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协同推进人的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聚焦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力量[45],把握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人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用发展的、辩证的思维看待文化演变和文明延续。“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6]新的时代,必须把握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文艺创作生产格局、人民群众审美要求、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的新变化[47]。进入生活政治的后革命语境,“对话”相比于“教化”更加有效,不仅仅是“以文化人”,更重要的是人择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文化的时代变迁,全面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实践,才能发挥文化的领导力,牢牢掌握文化的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理论与具体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是实践。“人民性是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48]全面推进文化的大众化实践,“要在探索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49]。在推进文化大众化实践内容上,要问人民之所问,思人民之所思,答人民之所惑,走在时代的前列,发社会深思之声。避免出现社会主义文化脱离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无视人民群众心声疾呼、背弃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局面。对于传统或者外来文化只是复原照搬形式,不加以本土化改造宣传利用则只能是僵化的、格格不入的甚至适得其反的。必须通过大众化实践激发人民主观能动性和释放群众想象力,通过鼓励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抽象出中国文化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在充分的文化样本中锻炼文化领导力,切实增强文化领导权。新时代参与式和沉浸式文化盛行,形成了跨媒介叙事方式[50],衍生和再创作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在推进文化大众化实践形式上,要做到对传播语言进行通俗易懂生活化的处理,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要与扁平化的社会结构和高度流动的信息结构相适应。制度与治理是十分重要的,抽象的价值只有化为具体标准和具体制度才能发挥引导与治理效能。优秀的文化内容依托有效的传播途径和载体,要打好渠道战、技术战。
百年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我们党通过夺取和巩固文化领导权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显示出坚定的革命性、严谨的科学性、深刻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创新性。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文化领导权是作为我们党的合法性、领导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始终。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走好中国道路,必须用文化领导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和巩固文化领导权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文化领导权,在思想文化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