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 曲长里
农业生产塑料薄膜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对土壤保墒、保温的重要作用,可以加速农作物生长、防止低温冷害、延长农作物生长期,为农作物发芽、生长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据初步统计,2020年大连市农作物覆膜种植面积约56万亩,应用塑料地膜2700余吨。大连市主要覆膜种植的作物包括花生15万亩、马铃薯3万亩、红薯6.5万亩、瓜果1万亩、早玉米1.5万亩、蔬菜3万亩、设施草莓13万亩、果园反光膜13万亩。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加之春季干旱常态化,大连市农业塑料地膜使用量逐年创新高。使用的有黑色地膜、无色透明地膜、蓝色地膜、绿色地膜、红色地膜、银灰色地膜和银色反光膜等,以应用无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银灰色地膜、蓝色地膜和银色反光膜为主。
1.非标准地膜使用量大。
2017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三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会暨宣贯会,规定塑料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偏差不得高出0.003毫米,低出0.002毫米,以方便后期塑料地膜回收,保护自然环境。但截至2020年末,大连市塑料地膜约95%应用厚度为0.004毫米或0.005毫米,不符合“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产成本增加。大连市大部分使用的非标准地膜市场售价为20~40元/亩,而标准塑料地膜市场售价为60~80元/亩,价格增加了1倍以上。
(2)种植模式改变。在传统非标准塑料地膜覆膜种植过程中,种植模式为起垄 →播种→覆膜,因为地膜很薄,农作物在破土发芽后可自行穿透地膜生长而出。但是,若使用标准塑料地膜,厚度和拉伸韧性的增加使农作物生长无法自行穿透地膜,只能靠人工打眼,或者将种植模式改为先覆膜后播种,播种时打孔,这样会大幅提高生产成本,或者在作物发芽期降低了地膜保温、保墒的效果,从而影响作物产量,降低农民收入。
(3)购买方便。据了解,大连市使用非标准农用塑料地膜的农业种植户中,有近80%是直接从山东省相关生产企业购买的,有20%从安徽省和河北省购买。多数用户都有长期合作企业,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告知需求地膜的厚度、宽度、颜色等规格,并提交一部分订金,厂家会按照要求的时间将塑料地膜送到用户手中。
(4)监督力度不够。农户能轻易购买到非标准地膜并能顺利地在生产中使用,整个过程中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2.土地流转忽视残膜回收问题。
“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大连市面积较大的地块流入到种植大户手中。但由于近年来土地流转价格提高,大部分土地都以1年为期进行流转。这种土地流转方式使覆膜作物种植大户往往在秋季收获后,不对土壤的残膜进行处理,将带有残膜的土地直接归还给土地所有者,以减少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大连市大部分土地中都拌有残膜。而新的土地租赁者常常不处理直接整地播种。
3.缺少农用塑料残膜捡拾机械化设备。
目前,适合大连市实际的机械化捡拾农残膜设备保有量较少,秧膜分离机械也只是将秧秆打碎进行回收,而残膜则被粉碎后用风机直接“送回”大自然中,继续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对于种植户而言,购买设备成本和作业成本的增加无疑会大幅增加支出,因此,推广应用农残膜捡拾设备是大连市现阶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政策“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市政府逐渐重视农残膜污染问题,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残膜回收,但效果不佳。一是资金量远远不足。大连市平均地膜使用为4公斤/亩,财政回收地膜金额为2元/公斤,平均每亩使用地膜回收费用8元,而实际每亩人工捡拾作业费为40~50元,加之运输、储存和处理费用,实际每亩处理费用高达近60元。二是对可降解膜研发支持力度不够。大连市目前已有企业研发生物可降解地膜,并且前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高昂的研发成本已经基本“压垮”企业单薄的肩膀,得不到财政资金的支持使可降级膜研发举步维艰。三是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无法引进。目前,外省市在农残膜回收处理方法与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引进新技术、新装备进行试验、示范是快速解决大连市农残膜问题的一大途径。
1.统筹制定长期规划,加大财政投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长期有效治理大连市农残膜问题为目的,统筹制定长期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大调研力度,掌握各地区覆膜种植基础数据,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建议,科学制定农残膜回收方案与任务。
(2)学习借鉴外省市农残膜治理方法,一是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残膜回收机械化设备。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方法,合理制定作业补助方案,对全市土壤中农残膜进行高效回收。
(3)加大对本市已经取得前期科研成果的生物降解膜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科技立项对适合大连市乃至全国覆膜作物种植实际的生物降解膜以及配套的机械化技术进行研发。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全市召开各级宣传会议,将环保意识逐步灌输至每个老百姓心中。通过召开各类技术现场会,将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效果示范予农户。
3.加大监督力度。全市各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实施方案,防止非标准农用塑料地膜流通至大连市,防止非标准农用塑料地膜在大连市销售和使用。建议对一定规模以上的覆膜作物种植户每年进行一次地方政府备案,签订责任状以便追究责任。也可参考葫芦岛等城市做法,在相应替代技术成熟后逐渐禁止农用塑料地膜在大连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