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院校服务“一带一路”之文化传承的功能优势与发挥

2021-12-24 02:11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院校

李 忆 华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目的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经济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地方院校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其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力量,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其中,文化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亲和剂。文化交流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开展更深更广的互动的基础。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功能,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优势及其发挥。

一 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作用

地方院校承担着文化创新与文化育人的重任。作为地域的文化名片,地方院校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先导性功能。

(一)保护文化,传承文化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标识和记忆,也是联通文明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凝结民族的精神追求,既述说着过去,又影响当下和未来,不但属于我们,而且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滋养心灵、绽放光彩,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是承载中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有很多文化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比如“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敦煌莫高窟等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有关地方遇到了旅游商机,有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违背客观规律而过度开发,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作为区域文化遗产的重要研究者、文化的阐发者和传承者,在地方历史文化、文学与艺术、风俗与习惯等方面积淀了一定的研究资源,拥有一支力量不俗的研究队伍,在挖掘和整理文化遗产、探索和分享先进的保护和传承技术、收集有价值的文博资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地方院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合作,助力承载着各国文化血脉的文物、典籍等文化遗产保护,使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焕发生机活力。

(二)文明辐射,繁荣文化

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共存共荣、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意味冲突和对抗。只有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才能超越文化冲突和文化隔阂,增强文明互信、文明共存,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地方院校是地方文化发展中心,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和文化传承基地,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文化场馆和文明氛围,对区域文化建设起到先导作用,在文明辐射、繁荣文化上得天独厚。学校在服务大学生的同时,开展公益文化活动,辐射周边社区居民,以专家讲座、会议交流、培训等形式与社会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唤起大学生、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播融入现实生活,展现各国优秀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智力资源共享。地方院校新型智库为地方政府建设“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品牌献计献策,帮助地方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而地方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让中国了解一个命运相连的多样世界,同时让世界了解一个开放的中国,从“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到“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1],从“个性中国”到“世界性中国”, 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三)开发产品,创新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化双向交流的重要载体,推动了经济发展,增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文化创新与产品开发是大学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折射了大学的文化积淀。如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领军者合作,开发产品,共同打造文化品牌,让文化交融在“一带一路”中释放巨大的能量,这是地方院校的神圣使命。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拥有文化创意人才和技术,为文化创新、产品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方院校通过“一带一路”文化资源的共享与联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民族文化,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现代化的诠释,把中国优秀文化与世界连接起来,让世界认识中国、爱上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华文化瑰宝在创新中薪火相传。

二 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优势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地缘区位、学科建设的特色性、差异化的办学禀赋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缘区位的优势

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办学资源主要源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院校师生主要来源于本土以及学校周边区域,对家乡饱含感情,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比其它文化背景的人更加深刻,对于地域文化传承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服务意识强烈。同时,长期以来地方院校受地域文化的熏染和泽润,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主体。尤其是那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毗邻的地方院校,拥有相对丰富的地缘资源和地缘平台。这些优势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例如,地处丝路起点的西北大学凭借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中独特的地缘和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聚焦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学术研究,率先出版第一本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6》、第一套中东国家通史丛书《中东国家通史》(13本),先后获批国家省市多项重大和重要相关课题,如《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的研究》子课题和《〈地图学史〉翻译工程》子课题,研究人员先后出版《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死亡学视域中的佛教研究》《13-14世纪关中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等学术论著。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海外闽籍华侨华人众多,对世界影响较大。福州大学教授苏文菁长期从事闽商文化、海洋文化研究,主持的闽商文化研究院的学术项目跨越国门,《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首批成果13种图书由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新西兰4个国家、10所高校的学者队伍完成。通过与当地文化团体、华人团体、研究智库的合作,寻回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3]。

(二)学科建设的特色性

地方院校肩负的使命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学科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指向,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学科定位、学科平台、承担研究项目大多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关。相关学科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育,获得长足发展而成为学校的主干学科,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学者,一些领域的办学优势为社会所认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学科良性发展态势,特色学科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近年来,云南大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一带一路”的学科体系和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借助学科优势,牵头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尼泊尔、老挝、缅甸、印度、孟加拉五国语种的翻译和出版发行工作。在商务部等5部委支持下,云南大学建立了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文化出版基地,提高了中国文化产品的海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文化传播和交流[4]。广西民族大学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特色,与20个国家、地区的16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东南亚创办3所孔子学院。2019年,学校与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荣获“2019年全球优秀孔子学院”。学校还创办东盟学院,成立广西泰国文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等,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中国—东盟政治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东盟国家干部培训等项目,全面提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5]。

(三)差异化的办学禀赋

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在办学水平、教师素质、科研水平等方面处于弱势,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等方面的能力差距明显。面对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地方院校选择差异化错位发展战略,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从而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地方院校逐步在行业办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各具个性的办学优势。开放的办学格局、异彩纷呈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地方院校各展其能,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推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例如,地处孔子故里的曲阜师范大学自觉担当“为国弘文”使命,坚持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儒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矩阵,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学术特区”,推动文化研究、传播与普及。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中,该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与域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研究特色优势,成立了“一带一路”儒家文明创新联盟,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韩国儒教学会、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哲学文化创新研究所、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参与其中。儒家文明创新联盟致力于儒家文明的研究、宣传、普及、传播与推广,通过探讨儒学发展与未来,推动儒学传承与创新,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加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一带一路”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互动,助力区域文明发展[6-7]。

三 对接“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发挥地方院校的功能优势

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是地方院校的使命所在。进一步发挥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的功能优势和先行作用,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铆上劲,下功夫。

(一)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的关键支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情民意错综复杂。近年来,我国一些对外投资项目不仅未能赢利,还时常血本无归;有些对外文化传播项目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花钱买骂。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重要因素深度了解的跨文化人才,造成我们常常在异国他乡仅凭自己的善良愿望和美好设想行事,结果自然会因水土不服而失误连连[8]。因此,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地方院校要从文化交融入手,积极为高校开展国际学术科研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业已积淀形成的行业办学、学科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一带一路”需要的,具有人类情怀、国际视野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同时,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构成跨文化人才国际流动机制,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文化交流使者,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传承。

(二)深化“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的研究

沿线国家国际环境复杂、文化多样性丰富且差异性较强、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等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加强对沿线国家文化研究,才能推动科技人文交流和文化创新,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化解合作中产生的摩擦和误解,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的特色优势,做好“一带一路”文化的科学研究和理论阐释;开拓渠道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与不同国家、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文化合作研究机制,深化跨国、跨境、跨界的学术研究交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踊跃申报国家和地方关于“一带一路”文化研究的课题,以学科优势凸显研究的特色优势,为国家和地方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决策服务;建设“一带一路”跨国、跨区域的院校发展联盟或智库联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打造文明传播的智慧高地,展示不同优秀文化的价值,凝聚文化共识,提升文化传承的研究水平;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律的研究,改进文化传播模式,提升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三)发挥高校传承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语言各异,不同的文明并存,这些巨大的差异往往很容易带来摩擦和误解,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才能消除文化误解和成见,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地方院校是地域文化的重镇,也是教育领域人文交流的重要主体,其引领文化发展的功能得天独厚。地方院校要具有国际视野,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教育文化服务意识,创造性地运用大学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的地域元素,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力。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一带一路”文化的精神气质,熔铸大学的文化品格,在开放的校园环境中促进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进行学术探索、打造地域文化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营造文化传承氛围等方式,拓宽大学引领“一带一路”文化传承的渠道。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尚流行元素,生产出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际受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强化文化内容生产,扩大文化交流辐射范围[9]。以教育文化交流为切入点,筑牢人文合作的“连心桥”,引领大学生、中外民众增进对中国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认知和感情,在求同存异中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传承创新。

(四)促进“一带一路”文化的开发利用

文化发展是为了文化传承,而文化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发展。文化与经济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趋势,而文化产业化是推进传统文化社会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10]。地方院校既是区域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又是区域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开发利用好“一带一路”文化,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地方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培养“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建立智库,为地方政府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出谋划策,推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多元互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对话;利用高校的地缘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联合地方行业企业,进军文化创意产业,让“一带一路”文化性格渗入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合作品牌,开拓“一带一路”文化创意市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开展跨国合作,以跨国文化产业发展来丰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内涵,以文化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传承。

四 结 语

文化传承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院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传承“一带一路”文化,地方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合理利用“地利”之便和学科优势、智力优势,多渠道、全方位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以服务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引擎,以科学研究为驱动,加快文化人才培养,释放大学文化传承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