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调查与思考

2021-12-24 01:46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服务站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7期
关键词:渭南市保护性耕作

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服务站 张 永

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服务站 郝延新

陕西省渭南市农机安全工作站 赵宏博

渭南市从2003年至今分别承担部省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监测项目,组织开展了不同种植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个环节的特点和项目区农作物的种植特点,初步确定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和技术模式, 形成了适应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塬地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取得了试验田和大田示范推广的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渭南市保护性耕作现状

近年来,渭南市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以核心示范点为依托,以点带面,示范宣传,逐步辐射,连片带动,整村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137.7万亩,实有免耕播种机具9413台,秸秆还田机1.08万台,深松机581台,其他保护性耕作机具达1.2万台套。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各项目实施县均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或农机局局长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同时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和实施小组,根据项目实施内容及任务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工艺路线及技术规程,技术人员分别以村组为单位实行包村负责制,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奖惩办法,准确落实机具、面积、地块和农户,精心组织和扎实做好项目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2.注重宣传、培训灵活。利用一年一度的“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集中宣传;编写宣传资料,抓好村组干部培训和机手、农民代表培训;悬挂横幅,刷写墙体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报道,营造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良好氛围。

3.常抓不懈,巩固成果。各项目示范县能坚持按照部省级项目建设标准,认真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不论是有项目经费支持,还是无项目经费支持,都能坚持做到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

三、主要技术效应

1.有效地利用秸秆,培肥了地力。2020年小麦还田366.70万亩,还田秸秆91.68万吨,玉米还田323.45万亩,还田秸秆304.04万吨。相当于增施了5.94万吨碳铵、折合人民币3504万元,3.17万吨过磷酸钙、折合人民币1965万元,2.42万吨磷酸钾、折合人民币11567万元。全市2020年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节约人民币1.7亿元。秸秆的充分利用,不但消除了“一把火”焚烧秸秆的危害,而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2003年至2020年间,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0.12%左右。

2.增强了蓄水保墒能力,节约了灌溉用水。免耕保持了适宜的土壤空隙度,其孔径分布均匀,连续而且稳定,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好地保持在耕作层内。硬茬播种不需浇灌塌墒水如此等等都大大减少了用水量。覆盖于地表面的秸秆防止了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晒,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当土壤深层水分因毛细管作用而向上输导挥发时,覆盖于地表层的秸秆又起到阻止作用,从而使土壤的保墒功能大大增强。据2013~2020年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播种对比试验田测试:初次灌溉用水比旋耕播种地每亩节水40立方左右。播种后第20天,在0~15cm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率为17.6%,比旋耕播种法高出7.82%,秸秆还田覆盖比直接硬播法高出4.04%。秸秆还田覆盖田表层土壤可一捏成团,而其他田块表面干燥,旋耕播种田7cm以下才出现黄墒土,含水量仅为9.78%。

3.节约肥料和种子,收到了苗全、苗齐、苗壮的好效果。机械深施化肥和半精量播种技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30%,加之机具的覆土、镇压功能,使种子播量和深度达到规定要求,保证了种子发芽率。秸秆置于地表面,避免了在腐解过程中与幼苗争营养,争水分现象,收到了苗全、苗齐、苗壮的好效果。据2013~2020年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播种对比试验田测试,机械深施化肥每亩比人工节省6~10kg,半精量播种每亩节省良种1kg。从播后第20天苗情看:壮苗率达98%以上,根系发达,每株7根次生根,而旋耕播种壮苗率仅为43.71%,根系弱小,每株5根次生根,且细、短。

4.节本增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使作物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而大幅增产,而且还减少了投入,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使农民收入较大增长。据2020年示范田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环节2-4道,在一年两作灌区,小麦、玉米两季作业亩平均节省作业费40元左右。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方式小麦平均亩增产8.72%,亩增加小麦产值75.72元,夏玉米平均亩增产9.82%,亩增加玉米产值91.87元,每亩新增产值共167.59元。

5.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大量农作物秸秆还田,避免了因焚烧秸秆引起的空气污染,减少了农田扬沙,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用地、养地相结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有助于天然降水的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了抗旱能力,显著改善了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区生产质量。采用复式作业,节省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了环境保护、节水工程、生态农业、资源利用、增产增收的综合效应,大大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今后工作建议

1.根据技术应用实际,循序渐进。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目前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小麦免耕播种新机具还在研制试验阶段,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后一段时间,要以已经成熟的技术为推广重点,大力推广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推广机械化深松技术。配套装备的技术推广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成熟一项,推广一项,不可不顾条件地搞一刀切。

2.抓住重点环节,加强试验验证。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是秸秆覆盖,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尚存玉米秸秆的覆盖问题。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试验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有盲目推广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倾向。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覆盖带来的小麦播种、出苗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甚至成为困扰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推广的瓶颈,还应不断加强配套机具和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的研究开发,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3.应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等情况的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县区,应引进现代化多功能保护性耕作机具;对已进行试验示范的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总结经验,巩固发展,逐步对现有配套不合理的机具进行更新改造。无论是哪一类地区,首先要把重点放在改进提高现有机具水平和加强管理上,不能脱离实际,一切靠引进,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4.加强项目管理,机具引进。各级管理部门应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搞好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认真做好机具和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渠道,对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实行差别补贴政策,以充分调动机手和农民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部分保护性耕作机具性能还不够稳定,适应性还不够强。加强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技术整合研究,重点加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具的联合攻关,通过不断扩大示范规模,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普及速度。

猜你喜欢
渭南市保护性耕作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抢球大战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致敬聂海胜伯伯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妇联、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感恩母亲 红心向党”诗歌诵读会活动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养心暖阁春意煦 时花新句上墙来 养心殿内檐书画保护性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