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良
技术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教育难题、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巨大的可能性。其中,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推进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力量。
大数据所带来的,并非源于我们电脑的硬盘变大了,CPU处理速度更快了——所以我们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在于人们对于“数据”的理解更为深入了,许多我们曾经并没有重视的,或者缺乏技术与方法去收集的信息,现在都可以作为“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了。
举例来说,一个学生读完9年制义务教育产生的可供分析的量化数据基本不会超过10KB,包括个人与家庭基本信息,学校与教师相关信息,各门各科的考试成绩,身高体重等生理数据,图书馆与体育馆的使用记录,医疗信息与保险信息等。这样的数据量,一台较高配置的普通家庭电脑,初级的EXCEL或SPSS软件就能进行5000名以下学生量的统计分析工作。操作者也只需要中级水平的教育与心理统计知识,一套可供按部就班进行对照处理的数据分析模板,经过两三个月的操作培训就能基本胜任。
而大数据的分析则完全是另一种层面的技术。根据荷兰著名的行为观察软件商NOLDUS公司的研究,在一节40分钟的普通中学课堂中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全息数据约有5—6GB,而其中可归类、标签、并进行分析的量化数据约有50—60MB,这相当于他在传统数据领域中积累5万年的数据量总和。而要处理这些数据,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并且需要采用Matlab、Mathematica、Maple等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数据可观化。而能够处理这些数据的专业人才一般来自数学或计算机工程领域,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与培训,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数据挖掘并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更多需要依靠挖掘者的天赋与灵感。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采集来源以及应用方向上。传统数据的整理方式更能够凸显的群体水平——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身体发育与体质状况,社会性情绪及适应性的发展,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等。这些数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实时地采集,而是在周期性、阶段性地评估中获得。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带有很强的刻意性和压迫性——主要会通过考试或量表调查等形式进行——因此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而大数据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这些数据对其他个体都没有意义,是高度个性化表现特征的体现。同时,这些数据的产生完全是过程性的:课堂的过程,作业的过程,师生或生生的互动过程之中……在每时每刻发生的动作与现象中产生。这些数据的整合能够解答教课程是否吸引学生?怎样的师生互动方式受到欢迎?……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它的采集也非常的自然、真实。
所以,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领域中,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呈现出发下区别:传统数据诠释宏观、整体的教育状况,用于影响教育政策决策;大数据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体化教育。
大数据中的教育大数据,是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用于教育发展并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教育大数据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如学籍、成绩、出勤率等),和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图片、教案、软件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非结构化(隐性化)数据在数量、潜在价值上近年来越来越被国际社会重视。主要体现在个人层教育数据,包括教师教学行为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堂互动、情境状态等。
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高中音乐鉴赏课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统计非结构化(隐性化)数据,可以得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堂互动、情境状态等方面的记录与反馈,由此可知学生是否健康持续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关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教师的教学行为行之有效,我认为应该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教学资源还可以认为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教学环境等组成部分。高中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但是只有教师将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才能使学生进行实践创造,进而逐步提高主动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施:
高中音乐课虽然是鉴赏课,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聆听现成的音乐,还无法完全对课堂情境进行充分渲染。特别是钢琴作品与声乐作品鉴赏方面,如果教师能够亲自示范,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更大兴趣,课堂互动效果会更好。
虽然说高中音乐鉴赏强调听觉感知,但是具有现场感的画面远比单纯的聆听要深刻得多。例如交响乐、歌舞剧、器乐合奏等,只要能找到视频或图片的音乐资料要尽可能使用,视频中所表达的演奏形式、舞台艺术、时代气息等直观的音乐文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教学资料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各类信息资源能够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教学资料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当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字化的素材、教学软件、补充材料等等。
(二)要为学生准备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它与资源组成的构成相关联,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结构性视角。
(三)教学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例如课堂互动)。教学环境是学习者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体现了资源组成诸要素之间的各类相互作用,是我们认识学习资源概念的关系性视角。
教育数据是客观的,其价值的发挥取决于操控和应用数据的人。因此,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个人,应当着重加强非结构性教育数据的采集与深度挖掘。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作为教师则应当重视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切实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