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丹 高婉
佟春光
问:今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喜迎七十华诞,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辽宁人艺的剧院历史。
佟春光: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名东北人民艺术剧院,1951年10月2日成立于沈阳。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延安鲁艺时期,辽宁人艺遵循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创作宗旨,红色基因浸润在每一部话剧作品中,在辽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王秋颖、陈颖、赵凡、赫海泉、辛微、刘文治、宋国锋、王早来、周红等。同时,辽宁人艺造就了一大批剧作家、舞台美术家和著名导演。
1999年3月,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并入,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成为集话剧、儿童剧、舞蹈、电声乐团、电视艺术中心等为一体的国内大型专业艺术团体。辽宁儿童艺术剧院于1960年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是1947年冀察热辽联大鲁艺分院的少年儿童艺术剧院,1951年成立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改称儿童剧团。
“关东演剧学派”戏剧艺术家群体在这片黑土地上成长发展壮大起来,建院至今创排的三百余部话剧作品,演出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问:请问,辽宁人艺的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佟春光:辽宁人艺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始终保持自己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不断在地域文化和民族血脉里找寻富有感召力和启发性的审美要素,在基础上打造的艺术精品才焕发出本土、地域和现实性互相涵盖浑融的生命活力。
问:在建院初期辽宁人艺的话剧作品呈现出什么艺术特征?
佟春光:改革开放以前,剧院的戏剧创作是曲折发展的,在1956年后出现了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当时,经过认真的业务学习和艺术实践,一批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初具规模。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剧目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开始上演,这是辽艺建院初期的一个重要举措。辽艺演出外国剧有《曙光照耀莫斯科》《在那一边》《尤利乌斯·伏契克》《第一次打击》《叶尔绍夫兄弟》等。创排和排演的国内经典剧目有《李闯王》《日出》《雷雨》等。有演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第二个春天》《白卷先生》等。我们有着向高标准看齐的艺术视野,也有对话剧艺术更高追求的勇气和决心。
问:之后辽宁人艺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剧照
佟春光:应该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辽宁人艺的艺术家们由复兴奔向艺术上的第二个高峰期。剧院通过机构、人才的重新整合,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确立合理实施人才积聚、培养人才规范化,辽宁人艺的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在舞台上演绎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代表作品有《于无声处》《市委书记》《吕后》《陈毅出山》《吝啬鬼》《天国之乱》《原野》《结婚》等。尤其是话剧《报春花》《市委书记》《高山下的花环》的演出在全国引起轰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话剧市场陷入戏剧危机的时刻,具有光荣传统和鲜明艺术风格的辽宁人艺也面临冲击。这一时期,辽宁的戏剧人坚守着剧院自建院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在短短的五年间,剧院先后排演了反映城市、农村现实生活的戏剧《爱洒人间》《金石滩》《红红的月亮黑的血》《潇洒女孩》《那一年,在夏天》《夕照》《鸣岐书记》《这里将是别墅》《岁月》《邓爷爷小时候的故事》《母亲》《任弼时——开国大典随想曲》《鸟儿飞向太阳河》《远山的月亮》等。涉及历史题材的戏剧主要有《秦始皇》,世界名著及外国戏剧《李尔王》《安徒生》等。
在立足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同时,又把戏剧创作的视野拓展到了影视剧、动画译制片配音等领域中,为当时的剧院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剧院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作出了贡献。
问:新时期的辽宁人艺和辽宁人艺的“关东演剧学派”是如何前进发展的?
佟春光:从2012年到现在,辽宁人艺又走过了发展路途上的又一个周期,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如《人参娃娃》《深情——周恩义的故事》《大栓的小尾巴》等。辽宁人艺植根于北国热土,受到健朗蓬勃的关东文化的塑造和洗礼,在其演剧风格与形态上也呈现出浑厚深沉大气朴拙的气势与底蕴。
话剧《报春花》剧照
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强烈的风格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话剧《开炉》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祖传秘方》赴台巡演,演出唤起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民族情结,得到台湾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在马来西亚的交流演出,也进一步扩大了“关东演剧学派”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018年剧院正式纳入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发展体系。集团坚持策划一批、创作一批、排练一批、演出一批,基本实现了舞台艺术精品化、批量化创作生产模式。尤其是代表剧目《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郭明义》,连续五次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父亲》荣获“国家优秀保留剧目”。话剧《代理村官》、儿童剧《人参娃娃》、话剧《开炉》、小剧场话剧《最后的卡伦》、话剧《祖传秘方》、话剧《工匠世家》、话剧《天算》、儿童剧《听说过,没见过》,剧院剧目连续七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新时期辽宁人艺为弘扬延安鲁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话剧《干字碑》的经典复排展演,丰富和促进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话剧《北上》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创新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创作高质量、有内涵、有深度的党史题材舞台作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
为丰富文化供给,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打开国际国内市场,让品牌文化服务惠及群众。辽宁人艺通过举办戏剧节和演出交流的方式,关东戏剧节、中国儿童戏剧节辽宁会场,扩大了关东演剧学派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了国内话剧的交流合作。依托集团的坚实平台,剧院以辽艺、儿艺,两院带一校的发展模式,推动着辽宁人艺文化事业产业化发展。剧院旗下的电声乐团,先后赴埃及、韩国演出交流,邀请国际音乐人来华合作,传播了中国声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在辽宁人艺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上,最大限度地把关东演剧学派的艺术风格成熟化、经典化和类型化。2021年11月,话剧《天算》进行建组排练工作,剧目拟在2022年搬上舞台。儿童剧《听说过,没见过》计划在寒假与观众见面。
问:对于辽宁人艺的未来,您有着什么展望呢?
佟春光:基于现实主义创作,剧院的众多艺术家创造的丰富多样的形式中又体现了一定的共性,厚重而不失细腻,豪放而时显精致,在总体上气势恢宏的呈现中,透露出细节把握的准确性。李默然将其概括为“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与观众共同创作”。
话剧《郭明义》剧照
辽宁人艺的未来发展道路,将以大辽艺的发展概念,涵盖更丰富、更多门类、更多层次的高度融合发展模式。在拓宽辽宁人艺剧院本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剧院旗下的电声乐团、影视艺术中心、附属艺术学校的艺术潜力和空间,为剧院的话剧、儿童剧的剧目创排给予更加丰富的创新和给养。未来,剧院将不断发挥辽宁电声乐团的艺术特长和优势,不断创新丰富剧目的演出呈现形式;旗下的影视制作中心将拓宽话剧发展的渠道和宣传形式,不断寻求新的突破。附属艺术学校通过培养教育人才,为剧院的人才培养建设提供补充。辽宁人艺会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以剧目创排为主体,不断寻求电声乐团、影视制作中心、附属艺术学校的内激发,从而不断拓展大辽艺的艺术空间。当然,这也非常有利于辽宁人艺对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发掘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