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凌
摘 要 高标准农田是通过建立和优化耕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强化耕地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简述高标准农田及土地整治,分析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以期能促使高标准农田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9.086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整体人口基数大及社会经济发展中部分耕地资源被占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比非常少。为满足国内庞大的粮食需求及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必须放弃将非农业用地改为农业用地的做法,而应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耕地生产力。目前,高标准农田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还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经济。为此,科学实现土地整治规划、全面优化土地资源、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概述
1.1 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主要是指土地较为平整,相互之间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的耕地。同时土壤肥力也能满足生产需求,整个田间存在合理完善的水利设施,配套有专门的道路、电力等,整体上能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满足现代化生产及市场的基本需求[1]。
1.2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本质上是一种优化土地利用的活动,主要针对未经使用的土地、使用不合理的土地、受到破坏的土地等,使其整体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能得到改善和优化,提升土地利用率。农村土地整治则是将土地整理开发等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农田、道路、水利等方面的综合化整治。
2 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与实地状况不符
在实际整治规划中,部分单位未对项目区域开展详细的前期勘查,缺乏对整治工作的全面了解,再加上对自然、气候、交通等基础资料的收集不足,致使规划设计时直接套用模版,与实地状况不符。甚至部分单位为追求田成方、渠相连等设计效果,改变原本的自然布局,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未结合农业产业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必须始终围绕项目所在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各项参数标准都要满足土地整治的具体要求。但依然存在规划设计未按照现有土地整治标准开展的情况,导致整体整治效果收效甚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3 未注重生态保护
农田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土地的综合生产力,而加强生态保护则是提升综合生产力的关键保障。但,涉及减少水土流失、消除土壤污染、提升土地生产肥力及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整体较少,并未体现出生态保护对土地综合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导致最终规划设计方案难以满足土地整治的目的。
3 规划设计
3.1 基本原则
3.1.1 促进“三农”发展
规划设计时,需依照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生产和优化环境的相关要求,将农田整治作为核心,全面提升农田占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田、水利、道路、森林和农村等方面的综合性整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農村发展的目标[2]。
3.1.2 维护农民权益
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将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作为核心,坚持人本原则,切实维护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保证农民在整个整治过程中的自愿性和参与性。
3.1.3 保证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的统一性
围绕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的相关要求,展开农田整治工作。适当对宜耕后备用地进行开发,坚决抵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耕地开垦。补充耕地数量的过程中,还要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全面统一发展。
3.1.4 因地制宜
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优化生活条件的要求,全面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对产业发展、农田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性发展。
3.2 规划设计思路
3.2.1 落实前期调查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时,会出现导致整个方案和整治要求有所出入的问题,所以需要充分落实前期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开展规划设计。前期调查中,应加大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尽可能保证调查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后续规划设计奠定基础。针对调查收集到的各项信息,应依照规划设计的实际目标进行审核分析,及时处理,全面发挥出数据信息的基本作用。
3.2.2 明确规划设计要求
通过全方位征集意见,对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整理和修订,确保后续工作的开展能始终有章可循。
3.2.3 注重规划设计的针对性
地区不同,土地整治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为此需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落实规划设计,减少设计问题的同时,提升针对性,保证方案的基本作用。1)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各项环节的开展都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技术章程。2)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大对整治区域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的权衡,并以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为基础,结合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出整体的规划布局[3]。3)相关人员应完全掌握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各项限制性因素,并要求管理者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指导,及时处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尽可能满足整治项目综合建设的相关要求,保证整治效果。4)全面重视生态保护,注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从理论认知与技术促进方面,加强土壤污染及水土流失控制,强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灾害影响,尽可能强化生态系统本身的反馈作用,提升土地生产力。
3.3 主要策略
3.3.1 土地平整工程方面
在实施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时,应重点综合工程间的适宜性,科学划定工程的开展区域。实际开展时可从3方面着手。1)提前对项目所在地的具体地形地势进行勘查,最后根据勘查结果进行规划设计。如勘查发现当地为丘陵,则需要使用完全平整或局部平整的方式:前者是直接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开展详细的平整工作;后者是把耕地作为平整对象,每一平整区域都须确保土地开挖和回填是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中的,即不需要从外部取土进行回填,也不需要将区域内的土运输出去[4]。2)以便于农田灌溉和排水为前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时,为使整个项目区域可以达到自流灌溉的目的,可将灌溉设施设置到一定高度;为使项目区域可以达到自流排出的目的,可将排水设施设置在较低位置。3)合理确定农田整治后的栽种作物。如适宜喜水作物的耕地,则应以水稻种植为主,同时保证田格的平整性,控制好田格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如适宜喜旱作物的耕地,则应以小麦种植为主,并控制田格的基本坡度。
3.3.2 农田水利工程方面
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水利工程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考虑排水沟、灌溉用水等问题,解决排水沟和灌溉渠之间存在的交叉问题,尽可能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5]。1)合理确定灌溉水源,综合权衡水源地,最好能自流灌溉。为确保水源品质,还应提前对其受污染状况进行判断。一般以就近原则为主,选择适合的水源,如合理应用周围的河流与水库等,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或可直接开采地下水。2)合理设置灌溉渠与排水沟。即以自流为基本原则,尽可能缩短两者的长度,同时避免相互交叉的问题。
3.3.3 道路工程方面
农田道路包含类型较多,主要有田间道路、主干道、生产道及其他分支道。实际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应用已经存在的乡镇公路,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整个设计规划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基本的土地节约原则并确保道路设计中路面宽度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求。
3.3.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对于农田的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依靠生态保护林。农田设计本身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属性,如将坡耕地修建成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水增墒、减少洪涝灾害。同时,其自身生态也需要保护,如设置农田防护林网,起到减风、挡沙、绿化及美化的作用。
4 结语
农田土地整治是一项极具系统性的工程,其规划设计是该系统中的关键内容。影响规划设计的因素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同时整个整治过程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果未加强前期了解,则可能会使整治工作與其他项目产生较大冲突,影响整治效率。为此,实际整治时,应充分落实前期调查,明确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强调针对性,综合展开土地平整、水利建设和道路工程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促进农业实现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弢.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思路[J].农技服务,2018(8):117-118.
[2] 王德飞.对高标准农田整治模式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9):47.
[3] 常宏景.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其土地整治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4):1980.
[4] 徐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4311.
[5] 白嘉丽.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措施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4):17-18.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