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菡
【摘要】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直接影响着汉语学习。本文将影响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的因素分为两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过定量研究:线上问卷和定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收集数据,利用SPSS 26.0分析发现外部因素:情景(课堂、日常生活)和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正向影响着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发现,因为留学生自身存在的交际恐惧和缺少的交际自信会使 “理想交际意愿”和“实际交际行为”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留学生;交际意愿;汉语交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116-02
一、引言
语言习得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沉浸式语言体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语言学习者会选择目的语国家,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这也是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源源不断的原因。然而笔者在和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汉语水平较高的留学生与本土语者交流甚少,一些汉语水平不高的留学生却经常和本土语者主动交谈。一些留学生来华之后汉语提高飞速,但还有一些留学生汉语几乎没有提高。一些留学生理想交际意愿高但现实却开不了口。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交际差别?如何培养他们主动地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研究的。
Maclntyre等(1988)对二语交际行为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二语交际意愿会直接影响二语交际行为,他将变量分为:个体社会环境、情感认知环境、动机倾向、情境先导因素、行为意图和交际行为。这无疑为二语交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不过这是基于全世界学习者二语交际行为上归纳出来了,把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是否完全如此还诚待考证。这也足以体现二语交际意愿影响二语交际的错综复杂。
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郑军(2009)对影响留学生课外汉语交际频率的多元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性别和文化背景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交际频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崔成玉(2011)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水平留学生所表现的交际意愿水平、自我感知的交际能力和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于晓日(2013)提出了“可能意愿”和“肯定意愿”。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外部因素(不同情境、对话对象和话题感兴趣程度)和内部因素(性别、年龄、国籍、性格、现有汉语水平、学习目的、来华适应度)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考察四个问题:(1)内外部因素分别对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所有内外部因素中具体哪些对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起着实质性影响?(3)“理想交际意愿”和“实际交际行为”之间为什么存在出入?(4)这一调查研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哪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文调查对象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调查对象共28人,平均年龄23岁,其中男性9人,女性19人。留学生来自18个不同的国家。他们中学习汉语的时间最短的为一学期,最长的达到十年。文化程度包含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三类。
(二)研究方式。2020年12月对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发放线上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留学生的背景信息表、课堂内外汉语交际意愿量表、汉语交际频率量表、汉语学习困难点调查表和留学生对汉语课堂的建议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虑到线上问卷有时被调查者会将情况理想化,“理想交际意愿”和“实际交际行为”之间会有差别,所以还会对一些留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问了留学生与课堂内外汉语交际意愿相关的问题。
三、数据分析
(一)信度分析。信度分析在于研究数据是否真实可信,采取Cronbach α系数,信度为0.746,信度较好。
(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变量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采用Pearson系数。
分析可知: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强弱与现有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兴趣)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来华适应度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情况与预想不同,样本数量少还需考证。
分析可知: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强弱与情景(课堂、日常生活)、对话对象(陌生人)、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从相关性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了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与现有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兴趣)、来华适应度、情景(课堂、日常生活)、沟通对象(陌生人)和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之间存在关系,然而并不知道哪些因素对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产生决定性影响。为此,有必要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把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总得分作为因变量,把上述产生相关关系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得到如下结果:
分析可知,现有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兴趣)、来华适应度、对话对象(陌生人)不会对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强弱产生影响关系。而情景(课堂、日常生活)、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会对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强弱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四)半结构化访谈分析。除了线上的问卷调查,还对一些留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发现,一些留学生虽然在问卷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汉语交际意愿,但是在实际对话中却并非如此。在网络上,他们无须直面沟通对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好语言再开口。但是在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往往顾虑太多。“理想交际意愿”和“实际交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多半是因为过多的交际恐惧和过少的交际自信。
四、启示与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通过对问卷的相关分析发现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和影响因素中的内部因素:现有汉语水平和学习目的(兴趣)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来华适应度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和外部因素:情景(课堂、日常生活)、对话对象(陌生人)和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外部因素:情景(课堂、日常生活)和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正向影响着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并且在半结构化访谈中发现,因为留学生自身存在的交际恐惧和缺少的交际自信会使“理想交际意愿”和“实际交际行为”之间存在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要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首先,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情景。在课堂上,抓住有限的时间和他们互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留学生更多地参与中国生活。其次,要善于制造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固守于课本知识,多开展新奇有趣的讨论活动,给他们更多练习汉语的机会。最后,针对那些有交际恐惧的留学生,我们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比如先通过不需要直面式的书信交流进行对话,锻炼语言能力,再通过渐进式的教学和鼓励式地帮助逐步建立起他们的交际自信。
但本文在研究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本文的样本数目较少且集中在一所高校,研究的外部效度受到影响。第二,本研究中没有区分留学生所学的专业和现有学历,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所有来华留学生中还有待研究。第三,本文只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收集,而没有对任课教师进行采访,没有对留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追踪,所以发现的问题比较局限。
参考文獻:
[1]尹雪梅,吴庄.二十年来交际意愿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郑军.留学生课外汉语交际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6).
[3]吴庄,文卫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第二语言交际意愿——社会环境、动机指向、性格与情感意识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1).
[4]崔成玉.外国留学生中文交际意愿探索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2011.
[5]崔成玉.二语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6]郭继东.二语交际策略实证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1,34(04).
[7]于晓日.留学生汉语交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
[8]郝芬芳.关于来华留学生课堂内外汉语交际意愿的调查研究[J].求知导刊,2015,(17).
[9]徐晓旭.影响来华留学生使用汉语交际策略的个体因素调查[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10]黎丽丽.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交际意愿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