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汉魏六朝时期刘勰创作的一部系统的文论著作,在当时和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是我国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的《练字》篇,讲述了关于写作中用字的相关原则,说明了文字与创作的关系。
【关键字】《文心雕龙》;练字;刘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07-02
一、何为“练字”
《文心雕龙》含有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以及文学评论等四个框架,其中练字篇隶属于创作论中的第三十九。在创作论中,神思是创作论的第一篇,也是创作总论。以构思为主,讲述文章的主旨与中心。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隶属于修辞方面,最后的养气、附会、总术,照应前边,补充构思以及讲述了谋篇布局的问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神思、风骨,情采等,但练字篇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关注与提及。
《说文解字》说:“练,湅缯(liàn zēng)也。”缯是丝织品,古代叫“帛”,汉代一般称为缯;湅缯就是把丝绢漂洗、煮熟,使之柔软洁白,这就是“练”的本义。练字,是根据篇中“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揀择”而来,通俗地讲,挑选合适的字。那么,挑什么,怎么挑,有什么规则,便是练字篇的主要内容。“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便是从字眼中纵观全篇,从而达到字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练字”的发展
练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学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绝离不开练字的助力。练字文化的诞生始于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篇》中首次提出“练字”的概念,他写道:“缀字属篇,必须炼择取舍之间,不可不察。”虽然刘勰是从字形上强调文字的选择和运用,但第一次肯定了“练字”的重要地位。“练字”也称为“炼字”,在唐朝以后,练字获得了巨大发展。诗歌的兴盛促进了练字文化的繁荣,从练字形走向了揣摩汉字的字音、字义,感受汉字的意象和情感。此时的练字已进入到较为完善成熟的阶段,在唐代保暹的《处囊诀》中更是出现了“诗眼”一词。宋代以后,练字进入了爆发式的繁荣阶段。练字现象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几乎无处不在。明清时期,练字已走向了彻底的成熟阶段。文人们把练字理论推向了更高的水平,对练字理论提出更为全面而透彻的讨论,可见练字文化在我国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正是这些文学巨匠们对语言文字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和执着才造就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因此,练字技艺和练字精神仍值得人们学习与继承。
三、“练字”的精妙
开篇第一句刘勰便说道:“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一句便道出文字在诗句篇章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语言的符号,是构成文章最重要的隐私。可见,文字就如同盖房子时所用的一块块瓦砖,而瓦砖的形状、质量、样式,最终会铸成一幢幢不同的大厦。“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关于文字的起源,刘勰采用了“鬼哭粟飞”之说。“鬼哭粟飞”之说,强调了文字带来的巨大功能,文字的诞生,使人们改变了结绳记事的方法;文字的统一,使得人们可以学习与交流,便于观察统治社会。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只有将平易浅近之字用得准确与恰当才尽显“皆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之意,触景而生,缘境而发。一篇炫彩华丽的文章著作犹如一幅鸿篇巨制的画,何处落笔,笔的线条,重墨浓彩,这种种元素的构成,方能构成一幅完美的画作。文学作品同样如此,通过对文字的运用,产生一部精良的文学作品。正所谓:“鸿笔之徒,莫不洞晓。”在这篇中,刘勰还批评了用字规格与规范的问题,“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刘勰认为,扬雄司马如的作品,虽然旨趣深远,但读者如果没有老师讲授则不能够辨析文章的词义,如果不是博学的人,便不能够掌握其内在所隐晦、更为深层次的表达。真正的高深之处,不在于单纯的罗列“奇字”“怪字”,而在于,如何运用简单平实的字眼,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难的不是用多么深奥的字眼来表达,而是用通俗易懂的字眼表达心中的多层含义。纪昀曾经评论此篇是说“文之工拙,原不在字之奇否”。只有普罗大众能够被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话,才能够被广泛的流通,从而传世。难字与易字的区别,不在于笔画的多或少,不在于难写或难读,而在于这个字眼是否被大众所熟识,是否是大众所经常用的熟字。
钱基博在他的《文心雕龙校读记》中说:“练字固以奇诡为难,然贵妙造自然,出以浑成。”刘勰的练字篇虽通篇讲究字眼,可练字的最终目的是为寻求文章的自然之感,有如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也正是他主张尽量少用生僻字奇字怪字的原因,这不仅会带来文章整体性的晦涩,也会影响文章的自然之感。“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心思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也通过字体来记录。念起来动听在于音节的和谐,看起来美观在于字体的匀称。可见,刘勰重视练字,也注重字体的形式美,感官美。遂提出了“必须揀择”的四个原则。杨树达先生有言:“古人缀文,最忌复沓。刘勰之论练字也,戒同字相犯,是其事也。欲逃斯病,恒务变文。左氏传于同一篇中称举同一人者,名字号谥,错杂不恒,几于令人迷惑,斯为极变化之能事者矣。”练字篇中的“省联边”,即要避免联用偏旁相同的字,要调整文字笔画的多少,避免联用笔画少或笔画多的字。这个观点的提出很有新意,他认为练字的本意不仅仅是字的含义,就连字本身的形状,笔画的多少,都會对全篇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篇幅中笔画少的字较多,则会给人一种轻飘的虚无之感;反之,则会给人一种沉重的赘余之感。《沧浪诗话·诗辩》三曰:“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中“字眼”说的便是练字的问题。对一个字的反复斟酌,是奠基全篇的重要基础,能够起到因一字而使全文得到升华的作用。从小诵读的王安石《 泊船瓜洲 》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用“绿”而不用“到”。一个“绿”字,不仅使诗句具有了动感,而且具有了色彩美,使江南的岸边被赋予了生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 “敲”字的用法可谓惊叹。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一个“敲”字化静为动,而且凸显了周围的寂静。“推”字即断定屋内有人,而“敲”字则更显得未知。且论此二字的动态声音优美之说,“推”字发出“嗞呀”的声音,而“敲”则更为动听悦耳。只是改变了一个字,便使得寻常的景物与事物,变得不寻常起来。有人说,刘勰的“练字”与唐诗宋词的“炼字”不同,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唐诗宋词讲求练字,主要在于一个字是否能使诗文表达得更为贴切,更能提升阅读时的美感。然而,刘勰通篇所讲,虽说是更注重字的外在本身而偏少注重文字的内涵,但刘勰的“练字”本就是在唐诗宋词的“炼字”基础之上,在时代科技的限制下,当时的文章只能手写,所以与讲究书法的方式结合起来,遂提出这样的要求。
四、练字篇的影响与意义
刘勰的练字篇,隶属于修辞的范畴。修辞中其他的章节主要从句式的手法,以整体的大局观对全篇加以分析理解。而唯独练字篇,更加注重个别字的推敲。其中提到的避免用重复的字,很容易理解,重复单个字的用法会使得诗的押韵、整体的润色大大减少。而刘勰提到的避免联用相同偏旁的字,这个想法很让人出新。如果诗中出现了“连绵词”,“仿佛”“障碍”“伶俐”“蹊跷”等,会让诗的句子失去平衡,这种说法类似于现代都市中穿衣的搭配法则,如果衣服比较单薄,鞋子就不应该款式过于复杂,人们通常把这种说法叫作“头重脚轻”。说回到诗句中,也是如此。相同偏旁的字、或词语,如果放到诗句中会让读者从视觉上看出“重复”,而在诗句中,重复的表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除了避免使用相同偏旁的字之外,如何练字,便是本文所要围绕的中心。诗的篇幅、载体的范围是有限的,每个字的空间是固定的,而联用相同偏旁的字,只会压缩诗的意境范围。诗最终呈现的也许是一种意境、一种追求,而这意境与追求均是由单个字眼与整首诗的协调与融合所构造出诗篇本身的气质与神韵。故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但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刘勰的练字篇不仅讲述了文字的文采美,同时也对文字的形体美提出了标准。在如今网络时代如此发达的背景下,人们习惯了用手机、电脑来记录文字与工作,以至于提笔忘字的现象时常发生。练字篇的讲述,哪怕是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也同样受用。当“颜值即正义”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灵魂。”正所谓“字如其人”,所以当把练字篇放到此时此刻,竟也显得格外贴合。
如今,作诗的门槛很低,只讲求随心抒发情感,而不注重诗句的格律,对仗的工整。但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发扬练字的要求,也许如今的文学作品又是另一番模样。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黄侃.文心雕龍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钱基博.文心雕龙校读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作者简介:
刘雨辰,女,汉族,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