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名臣高弘图交游考

2021-12-23 09:35葛亚杰
今古文创 2021年48期
关键词:抄本胶州太古

葛亚杰

【摘要】高弘图,山东胶州人,曾任晚明弘光小朝廷之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入内阁。其交游广泛,与家族成员、本土同乡士人、地方职官士人及其他士人皆有往来。由于交游主体的不同,高弘图的交游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与家族成员的交游带有维护家族生存、促进家族发展壮大的特点。与本土同乡士人交往具有构筑关系网以达到政治上互相呼应、个人与家族上维护利益的特点。与地方职官士人的交游体现了参与地方政事的特点,在明清易代的特殊背景下,高弘图的参与地方政局往往围绕城市展开,审视以高弘图为代表的“城市型乡绅”或对我们认识明代乡绅有着启发新视角的作用。

【关键词】高弘图;交游;家族成员;本乡本土士人 地方职官士人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52-05

高弘图,山东胶州人,万历三十七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万历末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太仆少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崇祯五年因反对宦官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僭礼行为而罢官十年。崇祯十五年复起原职。十七年,思宗亡,高弘图在南京与马士英、史可法、姜曰广等拥福王监国,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入阁办事,参与机要。后被马士英、阮大铖等排挤出朝廷,寓居吴门,又居绍兴。清兵陷南京,豫王多铎钦其才,书币召高弘图,高弘图不应,绝食而死。

高弘图为明廷重臣,特别是弘光小朝廷时,“朝廷大议,多出宏图手” ①,在政治上举足轻重。且在文学上亦有建树,有诗集存世,虽有散失,尚存113首。然学界对高弘图少有关注。高弘图交游广泛,有家族成员、白衣文士、中央与地方官员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游网络。尤其在高弘图闲居家乡的十年间,其与各类人物的往来互动相当频繁。据统计,与高弘图交游之士人约有110人,可考者为75人,高弘图的交游对家族发展和中央与地方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高弘图与家族成员的交往

在科举背景下,家族往往以科举为主来教育子弟,有过科举经历的族人会将经验倾囊传授。一旦族人高中,任命官职,那么同族官员就会想方设法指导扶持,提携举荐,其最终目的即在于维护家族的生存延续,促进家族的发展壮大。这种目的也贯穿于与其他人群的交往中。费孝通《论绅士》指出:“传统社会里的大家族就是这种团体。全族人合力供给一个人去上学,考上了功名,得了一官半职,一族人都靠福了。在朝廷里没有人,在乡间想保持财产是困难的。像顾亭林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改换了朝代,宁可闭门读书,简从旅行,但是为了安全和保障还是不能不派他外甥到朝廷里去侍奉异族。” ②高弘图亦循此行。且高氏家族的始祖敏锐地预见到了科甲后宗族内部地位财富悬殊而产生的分崩离析的趋势,特别重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

高弘图《族谱序》曾记其先祖之言云:“我五世之后,即勿虑不科名仕宦如余五世者,惟虑以科名仕宦,故而生产必饶矣,门户必多矣,贫富贵贱相形,恩谊必薄矣。有余不足,相病机智并生于其间矣。低回思之,方其为鹾为农,太朴不雕,何至于此也。” ③高弘图也身体力行着家族祖先的教导,不遗余力地提拔照顾家族后辈士人。从现存材料看,高氏家族任官者虽众,然与高弘图较为亲近者为高允兹、高演海、高瀌三人。

高允兹字不疑,号云岫,山东胶州人。崇祯七年进士任北直隶完县知县,守城有功,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南直隶、苏、松等处。丁忧归乡。崇祯末居家逢兵事,协助守胶州北城,捐资助饷,以保全城。明亡不仕。顺治十年海时行叛乱,不屈被杀。高允兹可以说是高弘图最为看重的家族后辈,二人书信往来为家族中最多,内容言及地方赋役等政事。高弘图也多次向其他官员请求照顾高允兹。高允兹任完县知县,守城有功,高弘图作《喜侄完县全城诗本用十四寒而押联有将坛依旧出幽燕句逃寒入先矣。一时喜不遽见乎词,复用自嘲》《喜侄不疑完县全城》等诗以鼓励之。

高演海字仲演,亦字演海,山东胶州人。选贡任南直隶砀山知县,后辞官归家,六次选乡饮大宾。高弘图有《寿兄砀山七十八岁初度己卯八月十日也是为兄子棠早闱得意之朝》。

高瀌,字澍之,一字心印,选贡,高锵子,授北直隶临城知县,补东安知县。因刑案谪陕西西安府经历,迁南直隶赣榆知县。崇祯十五年,清兵攻赣榆,高瀌力战殉城。高瀌曾补东安知县④,高弘图向漕抚朱未孩三次致书,三次皆言及高瀌之事,请求朱大典予以调职或照顾。

除上述仕宦三人之外,高弘图亦有为家族高朗之二子高倩、高藻请媒之举。

二、高弘圖与本土同乡士人之交往

本土同乡的山东籍官员是高弘图交游的主要部分,这些人物并不在山东本地任职,但仍然对本土本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以地望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人际网络在明代大致形成了两种形态,一种为以齐、楚、浙三党为代表的晚明党争势力,一种是相对松散的人际联结体。

高弘图的关系网主要属于后一种类型。虽然史称高弘图与晚明党争无涉⑤,但与齐党的主要人物张延登等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以说,高弘图时刻关注着山东籍士人,致力于形成同乡本土的关系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实际的效用。如高弘图曾致书张忻“吾兄肯于大泽山成一晤,甚愿也。” ⑥在与杨观光的书简中,高弘图提到了张忻、宋继登、宋应亨等,并说“大泽之盟方走字,北海文部去役尚未旋,不知其肯否报可。吾兄复有字促之成,此一晤亦佳话也。” ⑦则可知高弘图请杨观光促成其与张忻之会,可知其人际关系网处于动态变化扩张之中。其在《简姜燕及少宰》中更是提到了与多位山东籍官员同游之事:“缅维往事,与夫乙丑丙寅间同游诸好,沂、胶两宋及左海光,禄皆古人久矣。王康宇亦以浙辖引年还山,其长公百斯侍御,亦不容于班行。贵门生新寰兄遂得冠带,投间比高子为差容耳。未同吾游者,成宝慈几作傅右君之续。今或可免。凡以述东人士臣,罪当诛之数也。” ⑧其中可考者,“沂、胶两宋”当为沂州宋鸣梧、胶州宋可久。“王康宇”“百斯”为新城王象晋、王胤。“新寰”为掖县王万象。“成宝慈”为乐安成勇。可见其交游遍布之广。又说“东人在长安者为不佞旧交仅十一,非有平生乃八九矣” ⑨,可知不仅是胶州、莱州一地之人,其范围扩大到了山东全省,颇可见高弘图对于以地望为统摄的综合性因素为纽带以系连山东籍官员的努力。

高弘图本土同乡的人际网络主要作用是互通声气、互为声援、有事互商,互为照应,互為政治依靠,或在本乡本土遇到危机时通过关系网寻求中朝廷的帮助,维护本乡本土的安全和利益,或是表明相同的政治指向,形成同一阵线的合力。

崇祯二年高弘图为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张彝宪总理工、刑二部而上疏请辞归乡,他在与张凤翔的书简中提及同乡对张彝宪的不合作态度:“兴公、松石皆吾东人也。兴公每一疏出,总理两恨之。松石更不一二疏而止。彝宪深疑深衔之。如不即去祸不可知也。” ⑩高弘图特地强调了“东人”这一共同的地望因素对于表达共同政治理念和凝结政治力量的重要作用。

弘光小朝廷时,高弘图任职内阁,主张以对等国的身份与清廷展开谈判,举荐的使者即是与之通过书简的左懋第。在维护本地利益方面,高弘图罢官居家期间,深切感知了民间赋役之苦,他多次致书同乡仕官者言及苛政之猛并请其上达朝廷,如致书张忻云“以前里不有秋二赋日见其增,政日见其猛,一胶之人,公言求大牧酌征,请命事未可必郡城得无同病乎?” ⑪其致书杨观光云“缘四五六月间举家儿仆尽用以捕蝗,捕之而愈以多。九谷无颗粒之收。一时被苛政不宽而猛,复迫人于沟壑,坐是百节俱疏矣。”

高弘图交往之山东籍士人可考者为41人。其中主要人物有:

张懋熺字伯光,号石帆,山东胶州人。崇祯年间官至真顺广大巡按。后降清,补御史,巡按湖南。后任大理。著有《海防图略》。张懋熺为高弘图交往较多的人物之一⑫,从家事至国事,无不言之,且高弘图曾数次推荐张懋熺⑬。张懋熺亦曾拜访高弘图之家,“昼绣之余,顾我敝庐,过用存慰,谊殷殷盛矣”。⑭高弘图有诗《张侍御伯光按畿南过里称太公觞信宿而发赋赠》。

黄宗昌字长倩,号鹤岭,山东即墨人,崇祯二年冬巡按湖广。后弃官归隐。崇祯十五年壬午、崇祯十七年甲申守即墨城之西隅。子际中流矢死,妇周氏及三妾、二妾亦死之。著有《恒山游草》一卷、《崂山志》八卷等。黄宗昌为高弘图交往最深之人,兼有诗歌酬唱,曾与高弘图同游崂山。二人感情弥笃,岁末时高弘图致书黄宗昌云“走字长安未变,然未敢不设身为足下刻刻作想” ⑮。天启二年,黄宗昌宗族黄鹤山落第,高弘图特地致书宽慰。间与黄宗昌论诗,有诗歌唱酬四首。

匡延年字范先,一字五如,山东胶州人,匡翼之之孙,匡铎之子。官至中书科中书舍人,致仕归乡。孔有德叛乱时,捐资守胶州城。崇祯十一年,捐资重修文庙。岁旱赊粥,全活甚众。高弘图曾至匡延年园林宴饮,赏其竹而掘竹数根⑯,可见二人过从之密。有诗歌唱酬四首。

宋继登字先之,号渌溪、子亭、道岸,山东莱阳人,官至南鸿胪司卿。著有《松荫堂诗集》。往来颇多以亲情之事为主。宋氏家族与高弘图来往颇为密切,宋玫、宋琮等皆与高弘图有往来书信,交往颇深。

张延登字济美,号华东,山东邹平人。官至右都御史。后卒于家。对孔有德叛乱的态度,张延登与高弘图皆认为不能以抚代剿。⑰战乱信息不畅,高弘图曾致书张延登询问流寇去向,并作《得御史大夫华东张公书知流寇不东驱我因解严》诗,另有诗《御史大夫张华东有二同致政三茂才菊园诗蒙寄次韵》。

张忻字静之,号北海,山东莱州府掖县人。官至刑部尚书。明亡后降李自成。后又归附清朝,顺治二年,担任兵部左侍郎,随后担任右副都御史、天津巡抚。高弘图曾请求张忻照顾族人之官司。⑱

张凤翔字稚羽,号元蓬,山东堂邑人。官至兵部尚书,总督浙直军务,兼苏松巡抚。后降清。崇祯二年,张凤翔为工部尚书,高弘图为工部右侍郎,身处一部更兼地望相同,二人必有交往。得知张凤翔之子遇不测,作诗《畿南威县告陷威令为张司空蓬玄郎君惜之慰之》。

杨观光字用宾,一字葵宸,崇祯元年进士,山东招远人,历中顺大夫,资治尹,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杨观光曾登门拜访高弘图⑲,又曾作《睿养图说》赠之⑳。

姜垓字如须,姜埰之弟,山东莱阳人,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授行人,官吏部考功司主事。福王立,姜垓弹劾阮大铖,阮大铖欲杀之,随走之。后贫死姑苏。姜垓之父曾路经胶州,高弘图未及接待,致书请谅。㉑高弘图有诗《观吏部政姜如须书至知新除胶州牧徐乾若公同如须出勿斋太史门》。

傅钟秀字海峰,山东高密人,崇祯元年戊辰进士。授长治知县,有政声。调户科给事中。升太常寺少卿。甲申之变,傅钟秀在乡,为土寇所执,不屈死。祀乡贤。高弘图曾请傅钟秀措意黄宗昌之子,云其子“黄鹤岭侍郎所甚爱子而兼之颖异殊伦,头角已椘椘露矣。” ㉒

张至发字圣鹄,号宪松,山东淄川人。崇祯年任刑部右侍郎,旋升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崇祯九年进礼部尚书,晋阶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后以病请告,累上得归。崇祯十二年捐资倡建淄城。张至发曾送高弘图黄精、绿葡萄二物,高弘图赋诗《张相国宪松寄黄精绿葡萄赋谢》以谢之㉓,亦有诗《题泰山霖雨图寿淄川张宪松先生召还政府》。

三、高弘图与山东登莱职官士人之交往

高弘图居家十年,其在崂山有别业云太古堂,在胶州城内亦有住宅,其与地方官员亦维持者良好之关系,迎来送往,调离升迁,皆有酬赠,地方官员对高弘图亦有相当礼遇㉔。高弘图通过自身的县绅地位和与地方官的良好关系,对地方施政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表现为一种建言乃至参与的姿态,这种干预以齐平甚至俯视的角度为出发点的。如对知县一层,如果高弘图认为执政施政有误,他会毫不犹疑、不留情面地给予严厉批评。崇祯十一年春,济南陷于清兵,一时间登莱风声鹤唳,而莱阳知县沈嘉显仍欲操办庆典,欲延请高弘图,为其所拒绝,高弘图指出当时形势为“岁暮以及春发,无日不怵于风鹤。只缘流寇猖獗,未遽荡尽,讹言流布,有因而聚啸者邹、长之间,皆此类也”,并诘问沈嘉显“安有余暇举此颁年盛典乎?” ㉕

从现存资料看,高弘图对地方的干预以崇祯五年至十五年的两次兵祸为中心。第一次兵祸为崇祯四年至崇祯六年的孔有德叛乱,高弘图于崇祯五年三月因反对张彝宪引疾归乡,正历此兵祸。

在孔有德叛乱中,高弘图率家族子弟驻守胶州城头,多次表明与城存亡、为国捐躯之意,其云“不佞垂颓七尺,请率其弟子家人首先编伍城头,为诸父老倡。胶弹丸邑,缓急靡足恃,恃我众志可也。” ㉖出于对地方利益的首要考虑,高弘图也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干涉地方更高层级的施政,期使之优先保证胶州地方利益。如胶州灵山卫等卫所士兵调离,高弘图上书云“敝州城以内其民无几家,遇有缓急,取城外门丁为编垛撄城之用。然非策也。士绅相誓存城,愿以各家田夫为守门丁,槩免编垛。此在腊、正两月为农隙之时故然耳……所时有胶灵卫所赴班官军奉文撤回,赴郡协守,胶虽下邑,实系紧要海口,请得留胶守垛。” ㉗又上书登州府请求派善火攻之官员协助胶州城防。㉘

第二次兵祸为崇祯十一年清兵陷济南,一时之间登莱之区风声鹤唳。高弘图作为县绅直接参加到了胶州城守中,直言胶州城守备之松懈和担忧,“吾家斗大孤城,百无一备。二十九日闻失长山。乃始掘止渴之井如编垛、如置药演试、如遣哨远出,甫粗有次第。而于初十之夜,报济南陷矣。” ㉙也表达了自己守城的决心,“不佞垂颓七尺,受国厚恩,当不患无死所矣。”期間必有与地方官之商讨协调。在济南陷后,高弘图总结教训,上书时任总督漕运的朱大典,认为济南陷的原因是“以内溃故”,希望朱大典向朝廷“具布之”。面对兵祸,高弘图或是出资筑城墙,或是建言防御策略,或是亲自率宗族助守城垛,从中可一窥特殊时期乡绅对古代基层政局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其实,非止高弘图有此为,胶莱地区乡绅皆如此。崇祯五年正月初六,孔有德叛军攻莱州府时,平度人原左副都御史贾毓祥赴城驻守,与守将吴登泰同守南门㉚。后因守城有功官加一级叙用。崇祯十五年末,清兵攻胶州城,原吏部稽勳司郎中宋应亨、宋应亨之子原工部右侍郎宋玫、原中书舍人赵士骥捐金筑城并至城驻守,清兵到时,“应亨独当一面,悬赏募死士夜劫营” ㉛。崇祯十六年二月初五,城破,“应亨平巾箭衣,驱家僮巷战。家人圈令易帽,不可。战良久,家僮死者三十余人,应亨项中一刀,被执,不屈以死。” ㉜宋玫、赵士骥亦皆殉城。原兵科给事中沈迅辞官居孙受村,筑砦自卫,“甲申变后,青齐间烽火弥天,群盗如麻,即墨逼莱城,须臾聚众万人,窃间发举。公督乡勇捕掳殆尽,尸骸填积,沽河为之不流……发砲击敌杀死北兵三十人、南兵五百人。持三日,砦中矢穷,火药俱尽。” ㉝崇祯十五年,清兵攻即墨,原任御史的黄宗昌亦是“身先登陴,出家赀充饷,为戚友倡,子基中流矢死,妇周氏及三妾殉之,置弗顾,城卒以全。” ㉞

在地方施政上,高弘图亦有干预。孔有德叛乱,莱州实行战时“垛粮”制度,弊端丛生,高弘图上书当地父母官,指出垛粮制度的危害,“垛粮之说,二百余年未之前闻。于孔贼围莱时轻狥左右创而为之。然贼平而其事旋罢。盖一垛粮间飞诡之弊百出,奸胥因以为利,又并各社分壤则混乱而不得清楚。自均地后,才得一清,实为永便。今不知何人复倡此说,又将纷更社额。事大不可”。又如其向时任山东右布政使的曾樱上书胶州储备粮仓的情况,“窃惟我胶州预备仓粟,正当为今日之用。以问掌印陈博士,则云本自无多,用候察盘,孰敢擅动。由是论之,凡称官庾即不隶赈科者也。又云不知起自何年,红败不堪,以给更夫工食及囚粮,则皆以为舂之粉飞,味之口蘖,卒不能强之食。然则胶之所谓预备仓粟米者,不惟不可得多,且与尘滓粪垢无以异矣。” ㉟直言不可以之赈灾,“今方十月初也,如赈政一举,坐无粟,中道而止,则如勿救。” ㊱又如时任山东巡抚的徐人龙欲治胶莱河,高弘图得以居家之身视其议事副本,亲预其事㊲,又做《胶莱河嘲》以支持徐人龙。

与高弘图交往的地方官有18名,较重要者为:

赵建极号松阅,河南永宁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进士。授濬县知县,行取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四年出为山东副使,分巡沂州。崇祯九年任莱州海防道。后调陕西右参政,累迁山西左布政使。高弘图有诗《赵松阅以行部至值初度及弄璋之喜邀过斋头觞之》。

沈嘉显,河南河内进士,崇祯十一年任莱阳知县。其下任为陈显际,崇祯十三年任。

朱大典字廷之,号未孩,浙江金华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章丘知县。崇祯三年备兵山东,为分守道东兖道监司,驻沂州,寻备兵天津。崇祯五年夏五月起朱大典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驻青州调度兵食,崇祯六年升副都兼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崇祯八年,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郡,镇凤阳。崇祯十四年,兼制河南湖广军,仍镇凤阳。后守金华婺城,城破死之。

杨文岳字斗望,江苏南充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崇祯九年以右副都御使巡抚登莱。崇祯十二年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徐人龙字亮生,浙江上虞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进士,浙江上虞人。崇祯八年乙亥任岭北分守道。迁苏松兵备道。迁武昌道,升参政,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曾樱字仲含,号二云,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久之,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崇祯年迁山东右布政使,分守登莱。崇祯十四年春,擢右副都御使,代徐人龙巡抚其地。崇祯十六年,清兵破莱阳,攻登州,曾樱御之,后被狱。福王立,任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旋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学士。

另有其他非宗族、本乡、地方的士人交游,包括金铉、赵洪范、许鼎臣、虞大复、王绩燦、孙传庭、程注、姜曰广等。其中交游较多者为金铉与姜曰广。金铉字伯玉,一字在公。崇祯年任工部主事,与高弘图一样,同为反对张彝宪上疏不纳而请辞。姜曰广字居之,号燕及,江西新建人。二人交游颇深。弘光小朝廷初建,委任高弘图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其力荐姜曰广后方才上任。㊳二人实为政治上一大同盟,曾共同弹劾刘孔昭侵吏部之权。

总之,高弘图在各类事件中积极参与,提出指导性意见,形成了奇特的“非仕而仕”的情态。事实上,若以高弘图为例,其与官僚的交往为最多,通过各种条件和方式,构筑出了熟人社会式的人情关系网。

高弘图胶州城内有房产和园林,在崂山脚下有别业,兼有城乡二元的身份。他常受赋役之苦,很能体会底层民众所受的压榨,也很清楚如此的压榨即是底层民众愤怒和反抗的原因。有时还会因乡村压榨过甚而通过其关系网以进言。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城市可以依靠城墙抵御清兵,高弘图则多数时候都是与城市进行互动,此时他的身份又带有了“城市型乡绅”或即“县绅”的特点。

在城乡的二元对立中,高弘图能够从容地进行身份的转换。面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时,高弘图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他在省一级的官员通讯中略显谦卑,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虚怀若谷的气度。但对县一级的官员却又表现出第三方的平等合作的姿态,有时甚至会对其提出严厉的劝诫和批评。

在地方时,高弘图显然以地方利益为重,他认为应为地方百姓争取权益,减少地方负担,“年饥,有司漫不加意,请以报灾,请以停征,请以开海通糴,皆缘一州之人,生死所系。吾辈士绅之心良苦,而其所以恭敬维桑者,亦可谓不遗余力矣。” ㊴通过与上级官吏的良好个人关系极力为本地争取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为本地争取利益的情况往往又是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催生的,如军事威胁或严重灾害。而这种本地利益又与其家族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受到清兵武力威胁的情况下,高弘图的维护地方利益又有着更高的效命明廷的意义。在特殊时期,审视以高弘图为代表的“城市型乡绅”或对大家认识明代乡绅的有着开发新视角的作用。

注释:

①钱海岳:《南明史》第五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31页。

②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高弘图:《族谱序》,《太古堂遗文》第二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④“东安”高弘图《太古堂遗编》作“安东”。

⑤清徐鼒《小腆纪传》卷第十一列传第四高弘图:“是时,东林齐楚、宣浙之党,互相诋诽,弘图无所附丽”。

⑥高弘图:《简张北海南铨》,《太古堂尺牍》第二九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⑦高弘图:《报杨葵宸翰简》,《太古堂尺牍》第三九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⑧高弘图:《简姜燕及少宰》,《太古堂尺牍》第五九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⑨高弘图:《报金伯玉》,《太古堂尺牍》第五八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⑩高弘图:《报张蓬玄大司空》,《太古堂尺牍》第七一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⑪高弘图:《简张北海尚宝》,《太古堂尺牍》第五一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⑫仅高弘图致张懋熺之书即有九封,为交往人物第二位。

⑬高弘图:《简仇庸足通镇司马》,《太古堂尺牍》第七四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⑭高弘图:《报张石帆比部》,《太古堂尺牍》第三六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⑮高弘图:《报黄鹤岭》,《太古堂尺牍》第三三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⑯高弘图:《柬匡五如》,《太古堂尺牍》第十四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⑰高弘图《报张石帆直指》:“兵必有利或可振怯为勇,乃师出多门,大率主纵贼而不杀,其谓朝廷声灵,何长叹而继以痛哭?不意天下事遂至此也。”刘理顺《总宪华东张公墓碑》:“公寄书诸子尽出盖藏为饷兵守城之费,又约同乡诸大老具《急陈勘定要着与东事败坏疏》,极言不得以抚自愚。”刘理顺:《刘文烈公全集》第十二卷。

⑱高弘图:《简张北海尚宝》,《太古堂尺牍》第七五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⑲高弘图:《报杨葵宸翰简》,《太古堂尺牍》第三九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⑳高弘图:《简杨葵宸宫赞》,《太古堂尺牍》第四六页,《太古堂遗编》,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㉑高弘图:《报姜如须孝廉》,《太古堂尺牍》第四八页,《太古堂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㉒高弘图:《简傅海峰都谏》,《太古堂遗书》第八二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㉓高弘图:《张相国宪松寄黄精绿葡萄赋谢》,《太古堂诗稿》第九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㉔交往之例如曾作莱阳知县的文太青,高弘图曾作诗赠之。

㉕高弘图:《答沈明府莱阳》,《太古堂遗书》第六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㉖高弘图:《简赵松阅道尊》,《太古堂遗书》第十二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㉗高弘图:《简赵松阅守道》,《太古堂遗书》第八六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㉘高弘图:《移书登镇请以孙都阃显绩协我城守孙善火御》,《太古堂诗稿》第二六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㉙高弘图:《报张石帆直指》,《太古堂遗书》第十一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㉚清毛霦撰:《平叛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32页。

㉛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九“宋应亨不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九“宋应亨不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㉝《莱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四十七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页。

㉞同治《即墨县志》卷9《人物·名臣》,《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四十七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㉟高弘图:《简曾二云海右道公祖》,《太古堂尺牍》第九九页,《太古堂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㊱高弘图:《简曾二云海右道公祖》,《太古堂尺牍》第九九页,《太古堂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㊲高弘图:《徐亮生开府以议开胶莱河抵胶州枉驾病榻读其封事副本》,《太古堂诗稿》第十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㊳清高凤翰、高敬业等纂修:《胶西世德录》第二册卷之二第七页,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㊴高弘图:《柬兄演海》,《太古堂尺牍》第二六页,《太古堂遗书》,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猜你喜欢
抄本胶州太古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图片资料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双指所向 海铁相连
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
太古地产加速内地布局
青岛旅游散记
《姑妇曲》校补四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