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1-12-23 09:07刘锋
种子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

刘锋

摘    要:玉米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不仅是人类基本食品需求的粮食来源,也是畜牧动物提供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所以其产值与品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有效防控病虫害等技术得以提升,基于此,围绕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种类与防控措施展开探讨,以期提高玉米的品质与产量。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0-004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獻标志码:B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农业相关的产业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玉米种植中,使玉米的产值不断提升。但是在玉米的实际种植中,还应对土壤环境、气候环境以及病虫害种类与防治手段进行升级,不断优化绿色防控技术,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种子,是提高玉米收成的基础前提,可使玉米增产30%~50%,因此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杂交良种。在选定种子后,先通过小面积试验的方式进行调整,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尽量选择产量高、质地好、出籽率高、抗病性强的优良种子,并研究出优良种子的配套种植措施,最大程度发挥种子的增产效力。

在夏季播种最好选用早熟的种子品种,大小籽粒尽量一致,去除发霉变质的籽粒,通过种衣剂的方式处理种子,使优良的种子具有抗菌、防潮、防虫、防病的功效,并且可在种子内添加锌等微量元素,能够促进种子更快速、更优质地发育成幼苗,并且促进其根系发育,确保幼苗茁壮生长[1]。

1.2   种植前土壤管理

种植玉米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质地好、养分高、保水保肥力效应好的土地。在种植玉米前,通过耕地、整地的方式调整土壤状态,使土壤的质地、肥力更加符合玉米的生长条件。整地时,适度翻耕,疏松土壤、清除杂草,对于整个玉米田间做好底肥的施用,使土壤状态达到上虚下实、深、松、平、净、肥等标准。在翻耕时,深度一般在18~20 cm,翻耕质量应从深、平、碎、严、全等5个方面满足标准。施肥一般施用基肥与种肥两种肥料,其原则是一次施足,氮肥的含量占总施肥量的30%~40%,并且应做好肥量管控,把握种肥与基肥的隔离时间,避免烧种的现象发生。

1.3   田间管理

1.3.1   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采取查苗、补苗措施。将种子浸泡12 h左右,及时补种。或在缺苗的田块,通过补栽移苗,将玉米连土带叶拔出补苗,缺苗不严重的地方可以在28 d进行双株一起补,补苗后保证水肥量。当玉米的可见叶片长到3片左右时,可以分次间苗,并保留足够间隙,一般植株密度保留在5%即可,对于病残弱株及时拔除掉。苗期的施肥方法一般分为沟施与穴施两种,用量是尿素300 kg/hm2、钾肥75 kg/hm2。

1.3.2   玉米穗期管理

在玉米穗期,对于一些小株、弱株应及早拔除,中耕1~2次,在拔节期到小喇叭口期进行深耕,增强土壤透性,促使玉米根系更好地吸收。在这个时期的追肥是非常重要的,是促进玉米吸收养分、茁壮生长的重要时期,结合玉米的长势与土壤的养分,通过对土壤进行中耕培土,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间距在15~20 cm,打10 cm左右的深穴,通过穴施的方式追肥,氮肥用量是600 kg/hm2。

1.3.3   花粒期管理

人工去雄与授粉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管理措施。对于雄穗还未开花授粉的玉米植株,通过在顶叶中抽出1/3的叶片,并且隔一行去一行将雄株去除掉,将病弱的雄花也去除掉。如果是授粉结束后的雄穗,在去雄的时候注意不要伤害到顶端叶片与穗上面的茎叶。在玉米授粉后期,应当对每株玉米进行检查,对于没有授粉的雌穗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通过在采集的花粉中去除粉壳,用毛笔蘸上少许雌穗花丝完成授粉。在花粒期主要补施攻粒肥,根据植株的长势进行施肥,一般在开花前后时期,尿素用量是75 kg/hm2。

2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2.1   叶斑病

叶斑病是玉米穗期非常容易感染的病菌,是玉米种植中需要重点防治的对象。主要分为大斑病和小斑病。大斑病病变发生在玉米叶片中,严重时甚至会感染到叶鞘。在发病初期阶段呈水渍状的青灰色小斑点,并且向叶片的两端扩散,逐渐形成大片的黄褐色斑点,严重时病害长度甚至会达到30 cm,对于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防治这一病害,首先应优化绿色防治技术,在选取种子时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田间管理还应注意控制玉米种植的温度,这一因素与病害的形成密切相关,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病症的蔓延。还可提前做好土壤管理,对于越冬的土壤进行病菌消杀,以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蔓延,在种植幼苗后对于土壤中的养分、病菌情况全面检测,通过加强预防手段,从而使该类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2.2   茎腐病

玉米种植的气候环境空气湿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植株的根系与颈部发生腐烂或变软,致使整个玉米植株出现倒伏的现象。茎腐病是玉米种植常见的疾病,分为急性发病与慢性发病两种。如果出现暴风雨恶劣天气,会出现急性青枯的症状,玉米植株的茎部会出现水渍状的青色病变,随着病情恶化不断从上至下变黄,最终导致整个茎叶萎缩、腐烂甚至倒伏枯死,产生难闻的恶臭味。茎腐病的防治一般选择在玉米灌浆阶段,玉米植株整个叶片会出现黄枯、干枯的现象。

对于该类病害的预防措施,需要引进先进、新型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育对自然环境抵抗能力较强的优良种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肥水管理的意识。施肥时,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加农家肥或有机肥,做好土壤管理,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做好检测,保证养分充足,并且适时观察玉米的生长状态,合理调整玉米种植密度,营造良好的玉米种植环境,做好田间管理以降低发病的概率。当出现大面积的茎腐病时,通过喷洒防护药剂起到预防作用,优先选用绿色、环保的药剂,科学掌握用法用量,以确保维护田间良好的生态平衡。

2.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一旦发病传染速度非常快,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为害整片玉米的健康生长。该病的原病菌来自于种子的胚芽,由于土壤环境不佳,土壤中滋生大量的病菌侵害胚芽,伴随玉米生长不断扩散并延伸。常呈现的症状是玉米的苞叶状态看不出异常,但是没有花丝,从外观上看玉米像一个球形,当玉米遭遇病害时会出现大量的黑粉,并且果穗与苞叶呈现严重的开裂状态,生长虽然快但结不出果实,在玉米顶端有刺状没有花丝,并且雄穗在抽丝后会产生大量的黑粉,甚至出现畸形。

要想从根本上防治该类病菌,需要先从病因上面分析,该病的病原菌是通过土壤传播进而传染种子与粪肥,导致整个病菌大面积广泛传播,其病害的适宜传播温度在20 ℃左右,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20%以上适宜病菌的滋生。采用绿色防治法时,首先应在种植前调整好土壤环境,选用优良的杂交种,最大程度贯彻落实绿色防治理念。在种植环节中,尤其重视田间管理,时常查看田间玉米生长状态,对于病弱残株进行及时清除,对土壤的状态实时监控,调整土壤的水分、养分以及降低病菌含量。当病菌含量高时,通过调整玉米生长环境状态,合理选择播种期,肥料选用要增强玉米抗性,促进玉米健康生长[2]。

2.4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种植中典型的一种虫害,常年被玉米螟侵害的玉米植株在30%左右,是影响玉米高产最大的虫害。玉米钻心虫是钻蛀类害虫,会钻到玉米的心叶中进行啃食,使叶子伸展后出现很多的小孔。在玉米雄穗抽出后,虫子会通过雄丝钻到雄花内,导致整个玉米植株的基部被折斷,虫子还可钻入穗轴中侵害玉米果穗的籽粒,使籽粒缺失,并且寄生在玉米茎部吸收养分大量繁殖,使玉米茎秆变软,非常容易被折断。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在玉米种植中必须对其加强田间管理与防治手段。

对于该类病害的防治,可以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的方法。生物防治采用放养天敌的方法,根据田间种植的玉米数量以及过往的种植经验进行分析,预判可能发生该类虫害的数量,相对应地提前投放赤眼峰,通过天敌的投放控制钻心虫的繁殖,还可投放大量捕食性益虫,如瓢虫、步行虫等,最大程度减少该类虫害对玉米的损伤。物理防治时可利用玉米螟害虫的生物特性进行杀虫,玉米螟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害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吸虫灯或者屈光灯吸引成虫并进行诱杀[3]。

3   结语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应合理进行土壤管理、田间管理,管控玉米各个生长期间的肥水供给质量,促使玉米在绿色健康的环境中生长。采用绿色种植,并且在病虫害防治时,落实绿色、环保的防控技术,针对疾病的类型,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解决病虫害问题,最大程度保障玉米高产。

参考文献:

[1]龙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6):40-41.

[2]胡顺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1(10):23-24.

[3]毛廷珍.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1):73,75.

(编辑:郝焕霞)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