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波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指导学生感知其文化内涵,逐渐形成阅读预测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笔者将从“把控阅读脉络,预测文章走向”“讲解预测技巧,加深阅读思考”“融合信息技术,设定个性任务”“立足生活实践,加深预测理解”四个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预测能力,有效提升阅读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把控阅读脉络,预测文章走向
文章脉络如一篇文章的骨架,想要准确预测阅读走向,需要教师立足教材,与学生共同寻找文章脉络,从而实现从“教阅读”到“共阅读”的变化,让学生逐渐打开阅读之门,在阅读之中体会文学的魅力。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为例,文章开头已点出老屋已经一百多岁,教师提问:“结合标题,你们猜测老屋子会不会倒呢?”此时学生们会进行自主思考。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并要求学生寻找课文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词汇。例如一百多岁、破了洞,暴风雨、安心睡觉,老花的眼睛、再站一个晚上,墙壁吱吱呀呀、再站二十一天,到了倒下的时候。通过关键词的梳理,学生脑海中自然形成对课文的预测思考。最后读完文章可得知,在经历百年岁月后,老屋也真正倒下,这形成了首尾呼应,故而在预测文章走向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其中的逻辑性与发展性。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够实现设问—预测—验证的角度进行深度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具有重要帮助。
二、講解预测技巧,加深阅读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文本线索,提供预测的思路与技巧。以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为例,通过标题来看,学生能够初步猜测胡萝卜先生是文章主要核心,此时可以通过插图与故事内容进行预测。在课本的插画中,胡萝卜先生有修长的胡须,对小男孩和鸟太太都有妙用,胡萝卜先生是否还会遇到别的小动物呢?这些都让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此时教师可通过故事表格来指导学生猜测进行猜测,合理预测续编故事。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初步掌握阅读预测的技巧,自主预测后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真正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从而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之中既惊喜又自信。
三、融合信息技术,设定个性任务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之中实现深度学习,还能针对不同学生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以阅读《小狗学叫》一文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进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预测回顾。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结合课文进行预测,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一方面对照课文,另一方面预测结局进行旁批。《小狗学叫》一文讲述了一条不会叫的狗分别向小公鸡、杜鹃学叫却险遭不幸的故事。而在预测之中,可以逐渐通过预测思考故事的结局。在故事中,作者设计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便是预测走向多元化的一种反馈,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后面设计的三种结局,通过专题式的探究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预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能够很好地预测文章走向,理解文章含义。
四、立足生活实践,加深预测理解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来自生活,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开展教学,让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
说起名字,其历史底蕴是十分深厚的,教师可以通过《百家姓》作为教学导入并抛出问题:“每一个姓氏都能说出身边的某一个人,那么在这一名字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故事呢?”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撰写一段小作品,也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阅读一半,让学生猜测结尾,通过练习交互逐渐理解名字里的故事由来。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既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思考,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实现自主探究,对积淀学生阅读素养具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阅读预测专题活动的初探收效是十分明显的,打开了学生新的学习大门。但对阅读预测能力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实践课堂之中,从多元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教学融合,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学习窍门,真正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