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颖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古意】
边疆将士的爱国激情
关于“斩楼兰”这里有个典故,楼兰王贪财,屡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用金帛财宝诱楼兰王到帐中,斩其首而还朝,为国立功。因此,古往今来的诗句中常用它来表达边塞将士希望能早日平定边疆的心愿。古人马革裹尸的英雄梦和士为知己者死的侠气结合起来,便是“誓将报主静边尘”,“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读】
心怀目标,蓄势待发
数年“铸剑”,只为一朝“舞剑”。这里的“楼兰”不光指效力沙场,也泛指心中的理想、信念与目标。心中涌动着一份家国情怀,目光所至,皆为信仰。此刻,心怀理想的人已经跃跃欲试,为了行动做了充足的准备。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古意】
浓墨重彩的边塞画面
黑云压城,如墨一片,若写诗作画,李贺开篇便泼墨而下,给全诗奠定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机气氛。黑云压城,一是云脚如墨而低,直逼城上;二是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一个“开”字,让壮士的存在有了意义,也让他的报国更为悲壮。
【今读】
压抑、紧张的气氛
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样,“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形容压抑气氛的名句。李贺用了“压”和“摧”字,把乌云的力量感一下写了出来,仿佛乌云不再是云,而是天神的兵器一般。这句话放在开头,力量感立刻贯穿全文。它预示着即将有大事来临,人要面临很大的压力和考验。
美文赏读
不知道有多少诗人,身在中原,心系天山。天山对他们来说,是雪域边疆,是剑胆琴心,是沙场报国,是茫茫乎天地无垠中男儿的梦。前有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后有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千古繁华、万丈豪气终究化为一声“此生难料”,终是光怪陆离中的迷迭,是尘埃落定后的空叹。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自在随意,他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于是他描述的自然风光,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写天山,美而高远,一种空旷的距离感,使这豪情如长风回环,大有施展的余地,给人以想象体味的空间。
《塞下曲》出自乐府诗《出塞》《入塞》等曲。多写边塞军人们远离京都,衣食住行一切从简不说,还将战时的艰难奔命,闲时的严阵以待,刀头舔血、马上颠簸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种题材到了太白手里,摇身一变,他硬是把边塞生活写得既豪气酣畅,又浪漫飘逸。
边塞地广而荒,放眼望去尽是黄土。春季已经过去,竟无半点花枝点缀,将士们在营中梭巡,突然听到若有若無的笛声,仔细分辨,竟是一首依依惜别之曲。笛中杨柳依依,眼前雪域万丈,循声望去,一张沾染了风霜的年轻脸庞正横笛而奏,老兵看着他又想到自己的曾经,想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妻儿,心绪难平,抬头看看苍蓝的天空,只能把那牵挂放到路过的飞鸟身上,即使眼前“春色未曾看”,但只要家乡春意盎然,就足够了吧。
战事紧急,战士们常常拂晓便随着军鼓声拉开一天的厮战序幕,为身后那片疆土不断向前。回到营地,哪怕是休息也是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冲锋陷阵。诗人以片段写全景,只截取“晓”“宵”两个场景,反映战事的紧急和将士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的精神。变幻的场景、紧张的节奏,使人不由自主地相信这是一支疾行如风、作战如火的队伍。
直至此时本诗都在描写边塞生活之艰苦,似有怨思,末两句却陡然一转,画风突变:即使行军打仗的这一切艰辛寂寞,边塞将士仍是为国效力、满腔热血。这是一支凌厉凶猛的队伍,他们征战天山,锋芒毕露。他们没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书生之怨,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履行保家卫国的宏愿,剑指楼兰!
在边疆战士的心里,保家卫国是一种高于一切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漫长的军事操练和战事里,真正支撑他们的是同泽之情,是对家乡的思念。人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执着,往往会创造出绚丽绝伦的生命奇迹。
(摘自中国出版集团 现代出版社《枕上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