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世界容易放大人性的幽暗,也容易放大人心中对美好的投射。
——法学学者罗翔
“这世界是包括咱们每一个人的,不管咱们的人多渺小,一粒沙子,一根小草也好,但是你要没有这些渺小的东西哪有世界,所以当我们想到人的这些奋斗,它就是伟大的,它是永远值得纪念,永远让人受到鼓舞的,您要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有什么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呢?”
——“朗读”不仅仅是读文本,也可以是读山川湖海,读心路历程,读人生四季,读念念不忘的回响……所谓阅尽千帆,也许是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想,都化为了内心风景,建构起一方见天地人心的多彩世界。近日,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三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节目内容依旧无比惊艳、无比感动。第一期的朗读主题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董卿在开场这样说道: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改变世界,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越。就如同我们无法改变四季,但是可以改变冷暖;我们无法改变生死,但是可以改变生死之间的各种体验。诗人佩索阿说,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写下了,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作家王蒙以上面这段话做出了回应。
“他告知我小说及一切文字不能仅限于‘手把件’的美,它应有更为宽阔、迫切和必要的内在负载。文字,应对习焉不察的生活有一个真切的警告,对我们的内心和行为的不思忖的惯常性有一个真切的警告。他还告知我,小说写下的不是生活和日常发生,它写下的是这种‘可能’,是借助个人而完成的人类认知和民族认知,尽管小说的‘传生学’处理往往必不可缺。鲁迅的写作还深入地告知我,‘拿来主义’是永远正确的,我和我的思考、写作只有不断地、不断地‘拿来’,才可能有样貌,有突破。”
——对许多中国作家而言,无论在文学意义,还是在思想与精神层面上,鲁迅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作家李浩在谈到鲁迅对其创作的影响时坦言,在最初的阅读中,自己是被挡在外面的,他不太喜歡鲁迅的那种孤冷寒峻,而被古典文学的美强烈地吸引和影响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拒绝”鲁迅身上的种种附加和符号,进而也部分地拒绝着鲁迅,不再阅读他。可再后来,也就是近十几年,他后知后觉地“重新发现”鲁迅的好,理解鲁迅的好,并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汲取。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