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奇迹在高原

2021-12-23 04:24刘淑琚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雪域高原和平

刘淑琚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从此,西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无数进藏先辈们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下,西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书写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西藏70年高原巨变

1.能源巨变:从“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

过去,西藏电力发展相对滞后,当地人民只能捡牛粪当燃料。和平解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从极度缺电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从产能方式单一到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发电“齐上阵”。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了对牛粪、薪柴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雪域力量”。

2.交通巨变:路网穿行,打通“高原孤岛”

和平解放之前,西藏没有一公里现代意义的公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是过去西藏交通的真实写照。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运输方式,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1951年数十万筑路大军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到2013年“莲花秘境”墨脱告别“高原孤岛”之路;从青藏铁路建设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到加快推进“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建设……如今,一条条穿越高山沟壑的高海拔公路隧道,一座座横跨大江大河的高架桥,宛如气势恢宏的“长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犹如飘飞的“哈达”,在高原大地舒展开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生态巨变: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西藏阿里,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曾经一度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无人区”“荒漠”。而如今行进到那里,看到的是成群的藏野驴与牧民的牛羊一起装点着高原。比藏野驴更让人意外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而绿意的背后,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逐步推进实施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沙漠化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得到逆转。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地到山间,通过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绿化美化净化活动,不断完善乡规民约,今天的西藏自治区逐渐实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美好愿景。

4.生活巨变:宜居、宜业、宜游

西藏各族人民在解放前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毫无生活质量和人权可言。当时西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如今,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他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除了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权利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在政治上也由过去“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管理西藏地方社会事务、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多年间,政府部门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改造农牧民住房和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当地生态旅游基础。随着西藏人居环境的不断提高,高原隐藏的美丽不再孤芳自赏,一大批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运用示例

回想西藏和平解放70年走过的历程,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央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英明和伟大。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而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已经迈进全面小康。当代西藏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是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式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历史证明,这是一条带来光明、前途无限的人间正道。70载白驹过隙。辉煌不只是过去,辉煌更属于西藏的未来。——尕玛多吉 赵斌艺 陈慧娟,中国青年网

雪域高原巨变背后的精神“密码”

七秩时光,西藏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在世界屋脊上开拓着现代文明的奇迹,书写着砥砺奋进的壮美史诗。是什么力量令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让“地球第三极”焕发蓬勃生命力?在西藏的解放与跨越式发展背后,有一份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精神“密码”。

1.“老西藏精神”: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环境恶劣,被称之为“生命禁区”。“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一句铿锵的誓言,开启了一场伟大的历史壮举。1950年3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徒步在高原行军3000公里,翻雪山、蹚冰河、宿草地,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使命。彼时的西藏,政治制度落后,经济“一穷二白”。这群舍生忘死才取得胜利的解放者,又咬紧牙关,“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为西藏解放和发展献出了青春韶华甚至宝贵生命。他们为西藏发展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別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这场建设西藏的接力赛,70年未曾停歇。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接过接力棒,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

2.“两路”精神:书写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华章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四川、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以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的代价,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信念和生命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孔繁森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西藏林芝市鲁朗镇全国援藏展览馆里,孔繁森的日记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这位援藏干部放弃了本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两次进藏工作。在任阿里地委书记期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视少数民族同胞为骨肉,最终以身殉职,倒在了他所热恋的雪域高原,实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

4.爱国守边精神: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农民卓嘎,秉承“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承诺。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山高林密、沟深谷长,是我国重要的边境乡。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卓嘎和央宗两姐妹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带领下,守护着玉麦3644平方公里的一草一木。

2001年9月,父亲桑杰曲巴去世,临终前留给卓嘎、央宗两姐妹一句话——“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从此,巡山守边的任务便落在了她们的肩上。为守护好国土,卓嘎带着家人走遍了玉麦的深山老林,数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国土。在卓嘎一家的影响下,玉麦乡从原先的1户3人变成了现在的67户234人,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守边的群体中。

运用示例

十八军进藏部队的军人和老一代進藏工作过的人们,秉持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用生命和鲜血孕育了“老西藏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无论是自愿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扎根“世界屋脊”、守望生命的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还是两离桑梓,在雪域高原奋斗十个春秋,视人民利益重于冈底斯山,视名利淡如狮泉河水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孔繁森;抑或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用“责任书写援藏历史,用忠诚铸就爱民丰碑”的援藏干部,“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中国登山健儿……千千万万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和各族人民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在雪域高原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下别样精彩的人生华章。——红网

川藏、青藏公路修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联通西藏,实现其和平解放与发展,使劳苦的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其筑养史,充满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身影,大量各族一家亲的佳话流传至今,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在新形势下,讲好“两路”故事,就是讲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导各族人民看清民族的未来趋势;弘扬“两路”精神,就是弘扬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能够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繁荣的坚强力量。“两路”沿线各族人民共同筑养了公路,铸就了“两路”精神,也必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携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园,使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两路”沿线。——任思奇 李后强,《四川日报》

(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等/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雪域高原和平
挑战雪域之巅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雪域高原
雪域之巅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