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渐修

2021-12-23 20:48阎伟萍牛雪莲
艺术广角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法文化

阎伟萍 牛雪莲

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的核心,体现中国文化的高端境界,与它以汉字作为载体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旅程不可分离,与它作为传统教育起点和归结对国人品格的塑造紧密相连。蒋彝先生总结,在中国,任何可以称为艺术作品的东西,都或多或少与书法有某些联系。“魏晋以后,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的受人重视,超乎一切艺术之上。”[1]钱穆先生的立论,高度概括了书法的价值和特质。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展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所以必须以文化提升拓展书法传播水平和范围。学人手笔也好,书卷清气也罢,“我之为我,字有我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传统的独特代表,符号表意,其中的可能、应当以及实现的意义种种,与世界艺术具有共通性,是中国特色文化与世界契合的重要载体。

一、域外传播优势何在

1.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共荣竞辉

遍寻西方流行的《艺术概论》《艺术通史》,很难找到中国书法的踪影。但其精神的契合、理论上的映照却是多有感应的,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艺术规律可以跨越东西方文化代沟。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述及形式感应能力,使用了迅速又细致、清醒而可靠两组关键词,完全切中书法创作规律。吴冠中就想造一座东方西方、人民专家、具象抽象之间的桥,老来种块儿自留地,尝试其心目中的“书法画”。中世纪里的手抄书时代曾创造、保存了灿烂卓越的文化,与之相伴的书法艺术也大放光芒。随着印刷活字版的出现和普及,大量附着于字母文字的书法相继消亡。少数如中国书法这样生命力长达的活化石,显得尤为可贵。潘伯鹰谈到中国书法时,首先提及“书画同源”,“象形文字的‘形,实际上就是一种图画。”[2]古代的字都是从图画里渐渐蜕化而来,这一史实对于我们书法学习的艺术观念异常重要。2014年第59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中国作为主宾国在展区内与观众互动,书法家现场为当地人用毛笔在彩纸上写出中文名字,大受欢迎。长长的“求名大队”排在展台前,人们兴致勃勃地等候着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汉字的形意风范、穿透力不可谓不强。

中文书法唤起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通感,如绘画如音乐如舞蹈,诉诸空间,在时间中展开,随着节奏动态起伏,多元融合。首都师范大学赵宏的音乐书法在美国博物馆、大学、世界银行总部等处巡演,琵琶、古筝伴奏,把晚会演出、书法讲座演示与学术交流融于一体。台湾林怀民在舞蹈中呈现书写状态,成为云门舞集的重要支撑。美国现代舞蹈家欧哈德·纳哈林1986年根据王方宇书法创作的《墨舞》,展示了中西合璧、跨界艺术形式联姻的可能性。启功先生将毛笔文化与筷子文化联系起来考察,看取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凡用筷子吃饭的地方,都有过用毛笔写字历史。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提示我们饮食与书法文化的互动,诸如此类的跨界共生,足见书法艺术感应力、依附力之强大。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把诗、书、画归为同一境界层,其根基在于中国民族基本哲学,“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中日自作诗书法交流展,成为常年坚持的项目。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注意到了诗书画之间的互相衔接,甚至道出了中国人以此修行的过程和意义。“大多数作家都会熟练地使用毛笔,可以用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来书写他们的诗作,而这种书法又能够使内行看出作者在韵致、想象力、秩序和均衡方面达到了多高的造诣。”在中国生活了62年的传教士丁韪良描述我们对文字的崇尚,“用毛笔来写书法,并推书法为最高形式的美术;他们用精雕细琢的碑铭来装饰自己的房屋和敬神的庙宇,还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上百种的书法体式和正字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这种对文字近乎偶像般的崇拜,其实是从祖先那儿传承下来的最大天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形式能产生如此动人的绘画效果。”[3]

早在1935年底到1936年初,伦敦迎来“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从中国运来700多件书画、青铜、瓷器等国宝,其他200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美”。展览会执行主任大维德爵士对中国人于书写方式的近乎宗教式膜拜印象深刻,“因着文字的永恒性以及她固有的美与活力,书写一直在中国受到极大的尊崇。伟大的书家同时也会是集政治、哲学、信仰、诗人等各种学识于一身的伟人。他们的手迹被珍藏和临摹;那些线条被人们一遍遍地重复着,远远要比一道皇家法令流传得久远。”[4]每一笔都能体现出生命的律动,每一个汉字形象都具有整体的生命感,生命元气贯注,收藏、展览、教育、拍卖,书法的境外传播培养出东方审美经验,同时也使书法跳出庐山,发现自己的宜忌长短。

2.规范标准使其易于跨时空传播

作为东方奇观,书法集表意、实用和艺术于一身。熊秉明先生在法国讲书法、写书法,其倡导的书技—书艺—书道的培训,从书法理论和历史讲起,然后是书法造型的原则,习者实际操练,体会妙处,喜欢书法的法国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这一不同于西方、阿拉伯文化的中国魅力。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5],不是引入歧途的大话空话,境外有识之士也逐渐认可熊秉明的观点。语言教学研究的进展,包括传统辞书出版、现代技术应用,往往是境外学者和外语教学领先,书法传播也证明了这一点。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中,双方嘉宾都出席了其中的书法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将中国书法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等荣誉榜,我们在传承弘扬过程中切切不可忘记各少数民族文字的书法艺术,如藏文、蒙古文、彝文、傣文、东巴文等,都是书法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将书法推广与境外汉字、汉语国际教育衔接有序,对外敞开胸怀,对内才会更加繁荣。汉字在海外的生存、发展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之重要组成,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支撑点之一,书法魅力足可以充当先行者。2005年北京召开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会上发现海外约100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教授中文,仅德国就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学专业。全球对外汉语教材大概有10000余种,如何在书本和课堂上发挥好书法教育的功能,由浅入深,既着眼大众娱乐,也吸引精英关注,让更多人从“胡写乱画”中步入正轨,由通俗直观感受再意会抽象之美,继而渐臻佳境,于“方块字”中接受我们的表述系统,沉潜陶醉于中华文明。许多尝试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如香港作者编纂的《中国书法小百科》由意大利IL CASTELLO 出版,前面简介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和历代名帖不同时期书法代表作,然后占主体部分的是生活中常用、常见词汇,标注发音、笔划,逐一写出,从起笔到完成,易懂易学,中意文对照,配图附索引,反复强化印象,如父亲、母亲都是20划,一同记忆、书写,收效甚佳。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八册《书法练习指导》,已出售印尼、越南文版权,并开始进入其他主流市场。舒同、启功等当代书坛代表人物,其字体被电脑开发为舒体、启体而风行一时,如同印刷时代字模的整理和创写一样,由刻字技工、书法篆刻家、美术编辑等共同攻关,研究、刻写而成的标准、规范印刷字体,成为复兴汉字、壮大汉语、弘扬中华文化的里程碑。即使是最抽象、最浪漫、表情达意最为个性张扬的草书字体,篆隶为本,“作草如真”,其快写、简化、省略、连带等方式也渐成规律,各种对比、变化亦須有度而不可故意夸张或收敛,最终走向平衡和谐。

继承创新古代书论,并积极投射艺术话语的全球化建设,中西元素对接,书法创作的繁荣自不待言,以1988年徐冰用“发明”“装置”形式创作的“天书”为例,手工刻在木板上,作为文本印刷在书中,覆盖在一卷未切割的完整纸上,几乎创作了4年,十几年后又发布了“地书”,在国内外多次展览。1994年在纽约访问时,徐冰又开始创造“英文方块字”,不是从线条层面,而是试图发现超越实用或不实用之上的文化基因,把英文字母解构、变异,改造成类似中文的偏旁部首,再重新结构。外形上让观者“误解”为中文的方块字,从中使人产生会心的游戏趣味。[6]书法的当代性和世界意义,被众多实验者赋予了多重内容。胡河清在《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中,称徐冰《析世鉴》“以两千多个假汉字的巨型组合式建构重现了一个东方小宇宙,而这正是中国书法的美学极境”[7]。牛津大学学者比较“天书”与乔伊斯《芬尼根守灵夜》,邀请徐冰去做展览。高士明在《书是书非——关于现代书法的札记》中,由书法与现代艺术相互渗透结合产生的形形色色视觉众生相入手,指出“现代书法的根源半中半西,亦古亦今,而其理想的语境也与传统书家大异,现代书法希望面对的是当代艺术世界,欲建立书法的‘国际视野”。[8]书法的传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喜欢仿效古体字做奇字、怪字,同时又在笔法上吸收了古文字的趣味。当代艺术家宋坚在画字过程中使传统文字出现光和影的效果,在立体、透视中产生某种新的空间意趣。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和良性,创新与尝试的开放和多元,正是书法艺术蓬勃生机之所在。

3.深厚内蕴引发中外交流与认知、合作

国际化的书法活动愈发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中日韩之间的名家交流展,已成书界常态。文字作为文化最为具体的象征符号,写得一手好字,成为体现文化水平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被广泛视作一种显露个人道德素养的文化修为,甚至被附着上某种神秘色彩。日本的汉字书法传统历史悠久,地位特殊,很早即被赋予极高的文化价值。晋永和九年(353)3月3日在会稽兰亭举行的诗宴,通过《兰亭集序》凝聚时空、驻足永恒。“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极视听之娱”的氛围,直至今日,仍是日本打造“旅游大国”心向往之的一道风景。“一些观光胜地和寺院每年举办的‘曲水之宴,不仅是古代一个盛大文化节目的再现,而且注入了相当多的现代娱乐文化的要素。”日本书法家古谷苍韵的汉字书法被大家推重,“我愿意用书法把日本人的性格和情操表达出来,以此去联结不同肤色之间的友谊。”其心声和志愿可谓踏实地、存高远。日本经常组织由学者、书家联袂而来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同行。以西川宁为团长的日本书法代表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七年里多次到杭州访问,与陆维钊、沙孟海等切磋交流。普通的日本人,尤其是在儿童启蒙教育中,习字具备特有功效,与阅读、作文齐头并进,认为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佳方式。[9]韩国也有兰亭笔会,中文与韩文书法并列而行,甚至举办过世界书法艺术节。唐初流行的王羲之行书的写经体已经被朝鲜半岛的新罗吸收,新罗统一百济、高句丽后,书风上直接汲取中国书法文化,并开始流行中国的颜真卿、欧阳询体。1999年,“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提交论文20余篇。2018年,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暨首届青岛国际书法双年展同时举办,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100多位学者、书家出席,包括韩国书法艺术院院长、新加坡兰亭笔会会长、法国书协名誉主席,比利时、美国的汉学家史蒙年、郭德夫等。

多样化的联展、研讨、出版物,使得书法的国际之路渐成大道。20世纪90年代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境外盛大举行,邱振中教授《中国书法166个练习》等针对境外受众图书的撰写发行,分析技法,着眼训练,日本二玄社扩为五个分册,都带来较大反响。文物出版社与讲谈社等推出中日合作《中国书法大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印行《日藏中国墨宝展》,搜罗了诸多名帖摹本。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将每种字帖分为两册:字迹图版一册是16开本,每页书迹附有释文;解题一册是32开,以“二爨”解题部分为例,印有两碑整拓本书影,前勒口印有南朝地图。再加上由专家撰写的几篇文章,分别介绍本碑概说、爨氏命运、书法造型特点、书法魅力个性,以及碑文的标点与训读。外文出版社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中国书法艺术卷》,由欧阳中石教授主编,集纳了十几位书法界知名专家的稿件,在编译过程中,为了拉近读者和图书的距离,采取了几个变通手段:一是增加注解、图表和其他方法,吸引域外受众理解和阅读的兴趣;二是针对国外关注的问题,突出图书的时代感;三是向他们介绍就近看得到、摸得着的中国书法艺术作品,使读者从当地研究、收藏、展出、出版的作品中,直接感受作品的魅力;四是减少阅读困难,省略某些无关宏旨的细节,如书法家鲜为人知的字号等。此书英文版2008年出版,第二年即获得了美国出版商协会评选的2008年度人文学科卓越杰出图书奖与最佳艺术和艺术史图书奖。精细化的深入解读书法的书艺、诗性、天赋、法度,结合刘骁纯提出的“书象”概念,以及法国汉学家汪德迈称之的“文艺美术”表现力,都为中国书法再添绚烂外衣,让书法艺术的堂奥日益为全球瞩目。

二、域外传播要津所系

1. 借助教学、科研机构及博物馆带入情境

中国书法逐渐在美国高校成为一门正式选修课,有的归入东亚系或语言文学系,有的归入视觉艺术系。美国大学里正式开设中国书法课程的有20多所,如芝加哥大学、普渡大学等。1998年,马里兰大学晋聪教授倡导组织的首届汉字书法教学国际研讨会,来自全球的200多位学者及书法艺术家聚集一堂,交流探讨书法教学的方法、规律、心理和文化意义。后来相继在加州大学长堤分校、日本京都、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台中市举办了七届。现在日本开设书道专业的国立、县立和私立大学有近20所,如筑波大学书道学部开设十几门课程,毕业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或成为教师和专业书道家、篆刻家。专业书道团体十几家,经常举办展览会、讲习会等。20世纪70年代,海德堡大学谢恺教授主持“东亚书写艺术丛刊”,推出多部专著。如雷德侯博士先后在德、美出版了《清代篆書》《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等图书。

文化部“十三五”规划报告显示,到2020年,境外的中国文化中心建成50家。除常设汉语、武术、书画等课程外,每年50多场文化活动让双方的丰富文化资源得以呈现,产业、交流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在境外开设拥有更多内涵,内容更加丰富的、开放的中国文化中心,提高文化产品水准,让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都能了解、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位于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的中国主题书店——尚斯博库书城,在销售图书的同时,经常免费举办汉语、书法、太极、围棋培训等服务项目,成为当地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交流又始终贯穿着双向性,如中国现代书法的探索,既有内生动力,也受到了欧美现代艺术以及日本前卫书法的影响。晚年赵无极造出一些古体字,意在以符号施加给外国观众“东方想象”,其探索值得嘉许。

美国南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叶坦认为中国书法目前对美国大众来说,过于新鲜,五花八门的书法教材乏善可陈,只有蒋彝的《中国书法》和郭大卫所著由多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笔墨》可用。以克莱恩为首的艺术家把中国书法既奉为师范又不墨守成规,克莱恩甚至堂而皇之把自己的作品叫作“书法式的艺术”(calligraphic art)。如果说庞德发现了中国诗,似乎可以说克莱恩等人发现了中国书法。世界对书法的回应,建立在彼此想象的共同体之下。欧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一个理论支点即借助于东方书法艺术,西方人看出了笔画,对书法感受更加敏锐了,比附书法功能,为个人艺术实践找到了意义。英国艺术史家苏利文探究象形表意和纯粹抽象间的书法奥妙,“抽象表现主义与书法艺术之间建立的联系一直经久不衰。通过象形表意文字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涵之间的美学,一直是现代美学关注的焦点。”[10]“他们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有些生疏,却又是那么美丽。他们的妙处也许恰在似与不似之间。”金克木先生1990年时生发感慨,“讲中国书法美学,若参照外国的种种抽象画理论,也许可以有新意。用中国书画理论讲外国画也会同样,难在化为现代语言,更为费力。例如可试用‘六法解《蒙娜丽莎》。”[11]在美国所有的艺术馆中,中国书法、绘画的展出都是不分開的,把书法归为美术,把书法当作美术来教学,正叩中了我们最先树立的书画同源理念。美国人从中国书法及其背后的美学中所借鉴的,也许正是我们传统中最基本的东西。日本20世纪中叶向欧美输出其书法时,巡回展出中伴随着禅画展、水墨画展,甚至行为艺术,协同增效,彼此合流。即使不认识汉字,对中国文化知之不多,靠天真的直觉感知,也不妨碍其欣赏书法艺术。认汉字、写汉字、用汉字,逐渐入室登堂,解其堂奥。

书法走向世界,如何遵循鉴赏机构、经纪公司、拍卖行等业界国际惯例,怎样与展览业、印刷公司和知名版权代理有效衔接,扩大外语专业网站的覆盖面,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焕发全新的生命力,还面临着许多课题。根据欧洲艺术品基金会发布的《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4》,2013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总额的24%,美国占38%,英国占20%。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板块依然为中国书画,占市场总额的56%。如何由更多的内部销售转向国际市场,吸引境外藏家买家的关注,需要更深的探索之举。如辽宁人民出版社与辽宁省博物馆和雅昌集团等合作多年,将杨仁恺先生当年与谢稚柳、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等7人组成的中国书画巡回鉴定小组,在境内外历时8年进行鉴定工作所作的笔记整理编纂,出版9卷本、200多万字、涉及6万多件作品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本身已成为弘扬书法绘画历史精粹,展现中国传统视觉图像完美大观的宏伟工程。书法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产业化发展,可期可待。

2.代表性人物的推广是走向世界的通途

以日本来说,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具有日本人自己风味的书法。而之前则全面模仿唐朝。在唐朝体流行中,逐渐形成日本体,空海堪称日本自己第一位书法家,成为日本书法的范例。当然,日本体的源渊是王羲之的法书,因其适合日本人的口味,与温和的风土相契相合。[12]日本学艺大学名誉教授的总结合乎中日书法交流实情。启功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多次举办书作展,与日韩等书法家联合办展,日本村上三岛、小林斗庵等9位书法大家都各出作品陪展,以示崇敬和尊重。举荐当时的青年才俊如苏士澍等与日方同行交流,并组织中央文史馆馆员书画作品赴外展出,启功《论书绝句》也由日本二玄社翻译出版。早在1935年,中国学者独立主办的英文刊物《天下》在上海创刊,第1卷第5期发表了林语堂英文论文《中国书法美学》,向西方介绍书法的节奏美、线条美和结构美。流寓海外40余年,先后在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书画和东亚语言文化的蒋彝,在境外出版了25部自己插图的书,第一部是《中国人的字画鉴赏》,接着是1938年出版的《中国书法》,30多年里重印8次,又多次修订。他以毛笔勾勒英美风景,将图画、诗词、书法魅力集于一身,以“文化易位”的新鲜感让英美人为之欣喜不已。英国作家里德作品《中国书法》修订本后由哈佛大学1973年出版,先后印刷30多次。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从1980年起招收外籍学生,十几年间接纳专修书法的留学生50余名。王冬龄1984年就曾带领9位留学生,到北师大向启功讨教书艺。章祖安、陈振濂等书法教师,都曾赴日方大学讲授书法一年。在美、法、日等国教授过多年书法的中国美术学院王冬龄教授潜心揣摩巨幅大字创作20多年,他用自信的巨幅狂草大字挥洒出艺术家力量、情感和生命体验,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脉络。观看其1987年创作的《儒道佛联屏》,12幅作品内容、风格各异,组成265cm×208cm的整体,传达出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厚内蕴,前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全无的境界由此创造出来。邱振中教授多次参加国外书法展览,在日本任教,紧贴传统审美感受,探索现代书法。王方宇教授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的开创者之一。1989年古干《现代书法三步》由胡允恒译成英文,首先出版一个好译本,再彼此转换就容易了,之后此书又推出了德、法、日、韩等版本。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从20世纪50年代追随高本汉学习汉语,深深迷上了汉字。她由300个左右汉字来寻踪造型源流,阐释华夏形象之美的《汉字王国》一书,写了8年,外文译本出了十几种。法国汉学家沙畹、伯希和、谢阁兰、戴密微等人搜罗的碑帖拓本藏于亚洲学会、远东学院等处,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戴仁先生等诸位汉学家,邀请中方专家、故宫博物院施安昌共同整理这些碑帖,耗时十几年,完成所藏拓本编目约7000件。书法传统赋予中国文化一种深刻的特质,这可以称之为一种介于人人都具备的言语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中介语汇”,西方没有,或曰缺乏这样一个语言与视觉艺术在其中可以共存的有机统一的思维模式。[13]英国艺术史学家的领悟,具有导航功能。日本汉学家冈村繁热爱中国文化,对古典文学、汉诗、书法涉猎广、建树深,堪称域外介绍书法的有影响力代表。美国葛浩文开始学习汉语时,特别喜欢中文字,临摹知名书法家手笔,写中文文章,齐头并进。耶鲁大学中文老师苏炜带领国际大学生中文辩论赛冠军获得者、两位洋学生,入室跟九旬张充和习字学诗,《颜勤礼碑》几乎临摹了一年,深深浸淫于中国文化之中。“一望宜人”的书法,是印象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还是抽象的艺术。多种美的化身,有可解处,也有不可解不必解之道,不理解往往也是一种解释,无需拘泥其迹执迷不化。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在鉴赏力基础上,前三者得以结合,康德的判断,同样适宜于中国书法。

书法艺术融入国际交流之中,让世界爱我、识我、懂我书法境界,感受东方文明脉动,培育书法审美修养,书法艺术的美好未来需要全球参与。由文字到文学,从文化到文创,书法可以为之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正如吴冠中所畅想,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体系能够多向发展,从独有走向共有。几千年中国书法史生命长青,“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浸淫其中,其乐无穷。宋代文豪欧阳修一语最中肯,续写世界篇章的重任在肩,以当代智慧融汇古今,寻找共通,发现一致,跻身其他民族文化之林,让书法艺术走向域外、再生新意,中华文化堪自豪,笔墨通神倍逍遥。中国的美学范式,中国的人文传统,中国的文化身份,离不开书法艺术的支撑和推进。

〔本文系辽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翻译与比较文学相关性研究”(L17BWW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阎伟萍:辽宁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牛雪莲: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注释:

[1]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8页。

[2]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3]〔美〕丁韪良:《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沈泓等译,世界图书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版,第69页。

[4]姜节泓:《第一次远征》,深圳水墨画双年展组委会编:《第二届深圳水墨论坛——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论文集》,2005年版,第351页。

[5]熊秉明語,引自钱林森:《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222页。

[6]马戎戎:《“再序兰亭”:跨越文化边界的雅集》,《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44期。

[7]胡河清:《胡河清文存》,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3页。

[8]高士明:《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中国当代艺术家个案解读》,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9]谭建川:《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透视:明治前启蒙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00页。

[10]〔英〕苏利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赵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11]金克木:《书读完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57页。

[12]〔日〕伊东参州:《中国书法的影响》,《书法研究》第2辑,吴树文译,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95、99页。

[13]〔英〕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曹意强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168页。

(责任编辑 刘宏鹏)

猜你喜欢
书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诗书画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