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临?姚盛仁
新媒体主要是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1]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指在新媒体平台生产或传播的纪录片。本文从头部视频网站纪录片生产状况入手,结合相关案例,对2020年新媒体自制纪录片的发展特性、趋势进行了梳理。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2]伴随指数级的用户增长速度,新媒体纪录片产业日益成熟,腾讯、优酷、爱奇艺、B站(哔哩哔哩)四大头部互联网视频平台,在纪录片产业上持续发力,深耕各自优势题材类型,紧扣时代主题,整体产出质量优良。
一、头部视频平台纪录片自制状况
2020年网络上线的纪录片数量较2019年大幅上升,网站自制和联合出品节目质量稳步上升,纪录片创作在题材和技术方面都有新的尝试和实践,四大头部视频网站在纪录片领域分头拓展,都有优异的表现。
腾讯视频在2020年自制纪录片17部,其中美食类纪录片7部,3部豆瓣评分8.5分以上。从立足全球风味到拜访本地美食,从早餐到夜宵的“一日之食”,腾讯视频一直在美食类纪录片领域垂直深耕:“风味”“早餐”系列纪录片形成矩阵,以季播形式吸引新老用户;2020年春节上线的《沸腾吧火锅》已经播出两季,新的“火锅”IP正在形成;从2019年出品的《宵夜江湖》到2020年的《向着宵夜的方向》,“宵夜”也成为纪录片的热门题材。腾讯视频在打造优势题材的同时,积极开辟纪录片新题材、新内容,开始涉猎社会、文化、历史、儿童等题材,并取得不错的反响:《小孩的神秘生活》是国内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纪录片,也是腾讯视频在儿童和教育题材方面的发轫之作;《天时·戊戌志》以中国6个地方的6个家庭为拍摄对象,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记录中国社会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展现最真实的中国社会面貌。
人文一直是优酷打造纪实类节目的核心和主题,也是优酷纪录片独具一格的一张名片。2020年优酷出品纪录片16部,其中与人文相关的作品7部,《文学的日常》《大地情书》《中国美》等人文类纪录片豆瓣评分都在8.5分以上。除此之外,优酷为抓住年轻用户喜好,在医疗、美食、社会题材上下足功夫,出品了丰富多元的优质内容:《江湖菜馆》打卡6座城市,寻找市井小巷的“江湖廚神”,以小见大,体现普通人的艰辛与努力;我国首部以抗癌为主题的医疗人文纪录片《生生》,讲述了16个真实抗癌故事,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国内首档心理学真人实验体验类节目《幸福实验室》聚焦当下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心理学专家的解读,帮助年轻人寻找缓解压力的办法,提升幸福感。
爱奇艺全年出产了9部纪录片和1部纪录电影。2020年初由爱奇艺联合多家机构出品的《中国医生》引发热议,将医疗话题推上高峰,豆瓣评分高达9.3分。随后策划的《中国医生:战疫版》于2020年5月13日在爱奇艺平台播出,记录了中国8个医疗队两个月的抗击疫情故事,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一义孤行》《辛巴奇遇记》是爱奇艺2020年出品的两部旅行类纪录片,这种带有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是目前市场颇为看好的一种类型。《棒!少年》是爱奇艺主控出品的纪录电影,这也是新媒体主控生产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电影,该纪录电影斩获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等多项大奖,豆瓣评分8.7分,是2020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纪录电影。
B站(哔哩哔哩)在2020年全年出品纪录片达16部。官方表示,目前平台已上线约3500部纪录片,其中由B站出品的纪录片近百部。从2016年上线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开始,纪录片就已成为B站着重发展的领域。2018年B站启动“寻找计划”,挖掘优质内容和创作者,打造了《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等“爆款”纪录片。2019年、2020年,B站在出品爆款续集的同时,开发纪录片新品类,拓展自制纪录片题材,重心放在社会人文题材方面。2020年B站出品的纪录片中,社会人文类有6部,自然类有4部。其中与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出品的《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将赛场设置在中国各地,不仅让世界各国观众看到了刺激精彩的生存比赛,也让大众了解到了中国的地理面貌,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好评。
在头部视频网站着力于自制纪录片制作的同时,头部短视频平台也不甘示弱,开始发力。在抖音、快手平台上,纪实类短视频占比较大,2020年开始,各平台开始向中、长视频发力,庞大的用户数量使得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快手官方于2020年9月上线并独家播出了第一部自制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该纪录片由快手和情绪美术馆联合出品,形式与传统纪录片不同,采访自述的同期声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画面配字带有综艺感,网络用语比比皆是,与平台调性契合,抓住了用户的观看喜好,在快手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千万,豆瓣评分7.9分。
短视频行业领跑者抖音在2019年出品了首部原创8集微纪录片《每个我》,展现8位抖音达人的故事。2020年初,抖音官方发布了《走丢的神仙们》《老手》《追影》等非遗系列纪录片,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从《每个我》到非遗纪录片,抖音自制的纪录片具有相同的特点:拍摄对象都是其平台内容的生产者(抖音达人),本身带有一部分流量,有忠实的消费群体;纪录片选用竖屏拍摄,延续抖音平台的初衷,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每集纪录片长度在5—6分钟左右,满足用户碎片化时间的需求。
抖音、快手生产的纪录片是在充分调查平台用户喜好后制作而成,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传统纪录片有所疏离,更像是为平台定制的纪录片,具有很强的风格化,针对性很强。
今日头条旗下的短视频App西瓜视频早在2018年就已出品过纪录片《真我》。2019年设立站内纪录片频道,引进国内外优质项目,建立海量纪录片库。2020年西瓜视频全年上线26部纪录片,与BBC联合出品了纪录片《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灵长王国》,与中广天泽联合出品了国内首档消防救援类题材的纪录片《冲呀,蓝朋友》。2021年初,与美国探索频道、智识学研社联合出品了首部科技主题抗疫纪录片《战疫启示录》。目前,西瓜视频已储备了5000+小时、两千多部纪录片,大多以联合出品的方式为主,独立生产纪录片较少。
二、新媒体纪录片生产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基因,新媒体纪录片更是迸发出强大的势能,在纪录片产业上拓展出新的版图。发端于2010年的新媒体纪录片到如今走过了10多个年头,新媒体平台从单一的内容传播转向兼顾生产和传播,也让新媒体纪录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传播特点。随着移动网络的扩张,2020年新媒体纪录片延续以往的态势持续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用户与文本间互动密切
互联网即时性的特点使得用户不仅是观众,也是内容的建议者、生产者。弹幕的出现给用户提供了即时发言的平台,让用户更有参与的满足感;弹幕的意见也给制作方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为后续内容的调整提供方向,使传播更加精准。
2020年优酷联合大象点映推出“余生一日”计划,记录疫情之下大众一天的生活,三天累计收到3000多份投稿,约5000人参与拍摄,2021年4月4日更名为《一日冬春》在优酷上线播出。这种用户协作拍摄的纪录片使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生产者,传统单一的观众身份因此变成了生产者、传播者,观众的多重身份,强化了影片在人际传播上的效果。
同时,用户与纪录片的互动形式更加多样化。2020年优酷出品的国内首部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地下惊情》,从形式上打破了互动的概念,摒弃了传统的单线叙事模式,通过点击鼠标选择不同选项,用户可以决定不同情节走向,最终的文本内容也会不同。正因如此,这种模式会驱使观众再次观看,寻找其他选项背后的“故事”。在影片结束之后,会根据观众点击的选项,给出评级。这种类似于闯关游戏式的方式,实现了文本上的密集互动,打造深度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2.产业与产业间积极联动
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还体现在与其他产业和其他节目形态的联动上。“纪录片+电商”的模式已经成熟,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应用广泛。2020年优酷出品的《江湖菜馆》,就是与“饿了么”外卖平台合作,实现了在观看的同时一键在线下单同款美食、边看边吃的新模式。
“纪录片+”的形式开阔了纪录片的视野,与不同平台、不同产业的结合给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也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腾讯出品的《小孩的神秘生活》、优酷联合出品的《幸福实验室》都与观察类慢综艺节目相似,采用内外双景,外景被拍摄对象的日常活动和内景专家的观察解读来回切换,形成双重叙事。这些纪录片借鉴综艺节目的形态,创造了纪录片“纪录+观察”的新模式。騰讯视频推出的《奇遇人生》《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爱奇艺的《丹程》都是以明星作为拍摄对象,是一种“纪录+真人秀+旅行”的模式。优酷2021年初上线的《奇妙之城》也是按照这种模式打造,6位明星来到自己的家乡,跟随他们的脚步探索城市的面貌,发现每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片中的艺人被“去明星化”,还原成普通人的形象,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对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借鉴,使得新媒体纪录片在不断创新形态的同时,也使纪录片概念的边界逐渐模糊。
3.出品内容对标年轻用户
2018年5月,优酷成立泛纪实中心,依托阿里巴巴大文娱生态,以“真实、酷感、年轻化”为核心,持续布局优酷纪实内容新格局。2019年,腾讯纪录片频道“90后”用户占比49%(2018年为46%),“00后”占比21%(2018年为17%),“80后”占比24%(2018年为28%);18—29周岁的用户成为网络纪录片受众的真正主力,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3]《2020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中显示,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95后”用户占比已超40%。
从用户角度看,高知人群已经不再是纪录片观看的主力,年轻用户的注入给新媒体纪录片带来了新的需求。针对“95后”用户生产的纪录片开始占据市场,受年轻群体追捧的“潮流文化”“亚文化”登上舞台。优酷人文打造的纪录片《街舞中国》展示了年轻人热爱的街舞带来的魅力。腾讯出品的《我们的浪潮》从全球范围内搜索潮流文化,呈现年轻人追求潮流的内容。同为腾讯出品的《此画怎讲》每集用4—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幅经典作品,用真实的表演演绎历史上的经典画作,语言诙谐幽默,深受当代“90后”“00后”观众的欢迎。B站作为中国最大的弹幕网站,本身自带年轻属性,2020年出品的《嗨!大学》《我是XX生》从学生的视角切入,记录大学生活和校园美食。
背靠大数据,与年轻人密切相关的主题被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挖掘,年轻用户的消费潜力被深度激发,开始成为纪录片消费的主力军。
4.主旋律和时代主题彰显优势
主旋律题材纪录片以往都是由传统电视媒体制作播出,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媒体平台也开始参与制作主旋律纪录片,这些作品一改以往宏大叙事的风格,开始走向“小切口、大情怀”,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高点击量和高评分印证了主旋律题材的市场潜力。
2020年新媒体平台延续了2019年的做法,继续在主旋律和时代性的主题上深耕,并不断拓展主旋律的题材,内容更加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如图1所示,2020年四大视频网站出品的主旋律、时代主题的纪录片有13部,比2019年多出5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各新媒体平台把握时代脉搏,出品了一系列献礼片:腾讯视频和北京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承制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录片《英雄》;芒果TV出品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的《战旗美如画》特别节目;优酷出品了脱贫攻坚主题的《追光者:脱贫攻坚人物志》;芒果TV制作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果味乡村》。主旋律题材这一极具国家意识形态的纪录片类型,在网络平台中变得亲和起来,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其商业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
“数家媒体平台都在选题倾向上突出时代的特色,无论自制的节目还是购置的片子都会强调这一点:让讲述的故事和人,都和当下有着一些千丝万缕的关系。”[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意全球,多家新媒体平台都深入一线,记录了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担当和疫情来临时国人的坚毅,腾讯视频出品了《正月里的坚持》《非常手记》,优酷出品了《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第一线》《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爱奇艺出品了《中国医生战疫版》,B站出品了《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在武汉》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真实的中国写照,激发出观众的共情心理,让观众找到了极大的身份认同感。
三、新媒体纪录片发展趋势
新媒体纪录片于2015年开始发展势头猛进,到2019年生产投入占比已超过行业总投入的四分之一。“从生产投入体量看,这些平台都超过了一线卫视和绝大多数国内电视台,与央视频道、上海纪实人文频道等专业纪实频道已经越来越接近”。[5]新媒体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新的动能,通过对2020年新媒体自制纪录片的研究分析,新媒体纪录片呈现出较为明晰的发展趋势。
1.制作传播走向国际
立足全球视野,打造国际化品牌,一直是新媒体平台追求的目标。从2016年腾讯视频与BBC团队联合出品了《地球脉动2》开始,各平台都积极与BBC、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等海外老牌纪录片制作团队合作,打造蓝筹纪录片。
2020年,新媒体平台与国外团队联合制作了多部纪录片:B站与德法公共电视台联合出品了《极度深海》,与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出品了《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与BBC共同制作了首部纪录片《王朝:狐獴特辑》;芒果TV与美国探索频道出品了《功夫学徒》第二季——《功夫学徒之走读中国》。2021年,腾讯与美国探索频道联合出品了《勇敢的征程》。国际化的合作给国内纪录片的制作带来可借鉴的经验,联合出品的方式也有利于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实现国内外平台双输出。
与此同时,国内新媒体自制的纪录片也在努力实现“走出去”。新媒体平台在制作上寻找国际化的视野,力图通过国内外文化共振,实现优质纪录片的海外输出。《风味人间》系列立足全球风味,追溯中国美食的独特性,也在美食中体现全人类的共通性,用美食这一永恒的主题寻找文化认同。《风味原产地·云南》《风味原产地·潮汕》都获得国外媒体的青睐,被视频网站奈飞(Netflix)购买版权。2020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0周年,爱奇艺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出品的百集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通过微观的角度展现历史,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国文明的交流借鉴。作品不仅在国内各大主流平台播出,还在意大利、英国、南非等国家电视台播出,并翻译成10多种语言版本在国内外视频网站播出。
中国不缺乏好的故事,缺乏的只是优秀的表达和传播,未来新媒体平台将与国外机构合作更加密切,自制内容的对外输出步伐也会更大。
2.题材内容趋于多元
美食、社会、人文是新媒体纪录片的三大热门题材,但同质化严重,观众已经产生视觉疲劳,“爆款”纪录片已少有显现。面对题材的“扎堆”现象,只有开发新的题材,打造多元共存的局面,纪录片才会有质的进步,观众才能从浩瀚的“趋同”中解脱出来。
2020年,各新媒体平台在新的题材和类型上都有“试水”。腾讯视频打造了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开始触碰儿童、教育题材。优酷基于心理学实验出品了《幸福实验室》,关注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细分的职业题材是纪录片拓展的方向之一,B站出品的《守护解放西》记录了派出所民警的日常,西瓜视频联合出品的《冲呀,蓝朋友》把焦点转向了消防员的工作。旅行类真人秀也是这两年新媒体纪录片的重点,是有待深度创作的“蓝海”,2020年爱奇艺出品的旅行类纪录片《一义孤行》《辛巴奇遇记》,优酷2021年初出品的《奇妙之城》都收获了好评。2021年,优酷储备的《火星风暴》《双杀贝尔》,B站即将上线的《刘慈欣的未来之旅》都将题材对准了科幻领域。
未来,新媒体平台将会挖掘更为丰富的题材,并将成熟的题材垂直细分,寻找更大的商业价值。分析用户喜好,打造用户喜爱的内容,是新媒体平台一直以来的优势和手段。对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而言,一定要做好引导与迎合之间的平衡,避免“唯观众论”。
3.竖屏形式崭露头角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推动了当下媒介的变革;手机用户竖屏观看的习惯,催生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竖屏内容。随着竖屏形式的不断尝试和普及,各官方平台也开始着手打造竖屏形式的纪实视频。
优酷率先在2017年推出了竖屏形式的新闻资讯,随后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纷纷入局竖屏内容的制作。央视在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节目,打造了国字号竖屏新闻的先例,并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2017年底,京东推出的《京晚8点》栏目,是PGC生产的第一部竖屏纪录片。京东利用温情的故事,抓住了用户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了平台的用户黏性,赋予了用户全新的购物体验,提升了京东平台的销量。
2020年,抖音平台发布的《走丢的神仙们》《老手》等非遗纪录片都是竖屏构图;腾讯微视打造的美食类竖屏微纪录片《排队小吃》于2021年4月上线。
目前,竖屏纪录片大多都是由短视频平台生产的,时长短、竖屏化的特点符合其平台调性。作为顺应用户使用习惯的“新兴产物”,新媒体纪录片也会在移动端找到独特的竖屏美学。
4.时长变短,集数变多
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节目时长都在逐步缩短,呈现出时长短、分集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四大视频网站出品的纪录片每集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有4部,10分钟以内的有9部,每集30分钟以内的有34部,占总数量的五分之三。
相对于长纪录片,时长短的纪录片在内容深度上较为浅显,只能靠整体集数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时长短的纪录片都在数十集以上,腾讯视频出品的《此画怎讲》单集时长5分钟左右,总共25集;爱奇艺联合出品的《从长安到罗马》播出了两季,总集数更是达到了100集。这种短时长、分集化的趋势特点正是新媒体把握用户思维的体现,如今的受众群体连续的、固定的观看时间少,短纪录片正好满足了用户碎片化、随时随地观看的需求。
目前,短纪录片大多集中在美食、人文类型,而其他类型的纪录片怎样压缩时长,如何合理分集还需继续探索。
5.相同内容多种版本
新媒体平台与国外机构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多会剪辑出不同的播出版本,在不同的播出渠道分发。
B站与德法公共电视台出品的《极度深海》有中文配音版、法语版和导演剪辑版。西瓜視频与BBC联合出品的《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观》在英国播出了60分钟的版本,在国内播出的是100分钟的版本。腾讯视频联合BBC出品的《完美星球》更是分成了英文版、普通话版、迷你版、VR版四种版本,覆盖更加全面:中英文版针对的是不同的语言环境;6集4分钟的迷你版顺应了用户碎片化的观看习惯;VR版更是给用户带来了多维观感体验。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剪辑而成的不同版本,有利于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也提高了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减少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内涵流失。
四、结语
新媒体纪录片的出现改变了纪录片的市场格局,加快了纪录片产业建构的步伐。与传统纪录片传播媒介的不同,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形式上都散发出新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如何创作出优质的内容,发挥纪录片的影响力,如何培养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是新媒体纪录片创作者乃至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17ZD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冯晓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姚盛仁: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
注释:
[1]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3期。
[2]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3]韩飞:《中国纪录片进入“网生时代”——2019年中国网络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传媒》2020年第8期。
[4]赵谦、张思远:《时代感、IP化与全媒体联动: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研究》,《艺术评论》2020年第9期。
[5]张同道、胡智锋:《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0年版,第93页。
(责任编辑 任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