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题材戏剧的艺术生成

2021-12-23 20:48李娜
艺术广角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剧题材戏剧

李娜

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原创话剧《北上》自2021年1月13日与观众见面起,至今已在省内外演出15场,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广泛赞誉。同时,《北上》作为辽宁省惟一一部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的晋京展演剧目,已于7月分别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和天桥剧场成功上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的契合点上,话剧《北上》在京演出,代表辽宁文化艺术界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展示了辽宁文化艺术界的雄厚创作实力。

话剧《北上》作为红色题材舞台作品,一方面客观、真实、准确地以党史、国史和革命史为创作遵循,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民主人士“北上”史实的发掘汲取与精彩演绎,突出展现中共基层党员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充分体现革命战士及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同时,《北上》的创作也践行了文艺作品在艺术创新、精神塑造和文化引领方面的责任,在戏剧创排和舞台演绎等多方面不断探索红色戏剧精品的时代创作新路径,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以艺术的方式展现革命历史面貌,演绎革命实践中的动人故事和信仰力量,充分诠释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文艺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红色题材戏剧经典化创作方面积累了创作经验,提供了辽宁范本。

一、管理高效:从高质量选题到高品质创作

话剧《北上》从创作伊始就得到了辽宁省政协、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的大力支持,集团党委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以高效管理激发精品创作,保障了《北上》从选题开始始终坚持政治的正确性、思想立意的高起点和艺术生产的高品质。在话剧《北上》的创作过程中,集团党委坚持品质发展、打造精品的要求,发挥把握大局、积极决策、高效管理、全面服务的作用,特别是全面实行项目制管理,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话剧《北上》实现从高质量选题到高品质创作。

话剧《北上》角度新、事件新、内容新、有悬念,其创作切入点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人护送民主人士从香港出发穿越敌军封锁线,由海上路线成功北上解放区,参与人民政协筹建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护送史实,而其创作目标则是要展现出更广泛、更深刻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北上”两个字背后,是在一年之内(1948年)有一千多位来自曾经对立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阵营和团体的民主人士毅然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史实,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次伟大成就。这段历史本身就具有坚实的力量和厚重的情感,蕴含着革命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气质,民主人士毅然决然地选择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领导者人格魅力的极大肯定,也成为《北上》充分展开的延伸意境和诗意空间。为了打造红色题材艺术精品,主创团队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努力开掘《北上》戏剧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和革命情怀,将艺术创作与主旋律思想聚焦在“北上”史实和意蕴之上。

二、主题深化:在革命故事中彰显时代精神

红色题材戏剧要讲好革命故事,更要彰显时代精神。话剧《北上》的创排,坚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文艺使命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历史题材的真实与戏剧的艺术化呈现其实质是对当代的“唤醒”与“转化”,还有对未来的预期表达。能够在革命历史题材与观众之间搭建出具有当代审美性的艺术通路,《北上》在题材上进行了新挖掘,从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方式等多方面吸引当代观众的注意力。话剧《北上》在适应时代变革、探索艺术审美当代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了人性和情感的永恒性,以人性和情感为内核,塑造符合当代审美性的新英雄形态,特别关注到革命年轻态的表达方式,从而为当代观众构建起具有历史真实和当代艺术审美真实的红色历史题材戏剧作品,使红色题材的客观实在性与艺术表现的情感真实和谐统一于舞台语言、人物刻画、场景情节、台词动作、细节铺陈等方面,用美和善的形式感染观众,与他们形成情感的对话与共鸣。

《北上》对历史题材的新挖掘体现在故事叙事中。《北上》的叙事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故事层面,或者将创作局限在“北上”与“反北上”层面的敌我斗争式作品构建中,而是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政治图景中深刻地思考和挖掘“北上”这个主题,以及“北上”所蕴含的高度诗意和行动激情。《北上》的文学剧本采用多线叙事的结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一条主线是民主人士北归报国的大义情怀,另一条主线是敌我双方“护送”与“反护送”的明暗斗争,同时剧中又穿插祝华生与李济深、祝华生与陶兰、李济深与陶家鑫等多条人物关系交错的辅线,在爱恨情仇的情感纠葛中,使全剧悬念丛生、高潮迭起,戏剧性强烈。在原有“北上”革命历史题材之上,话剧《北上》构建出更为宏阔的历史场域,开掘出更为深邃的历史视角,力求由一个红色题材的戏剧创作,能够拓展到凝练和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血脉与精髓的高度。于是在话剧《北上》中,我们从民主人士的英勇“北上”和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戏剧故事中,体味到其创作的最高目标和戏剧主题,即生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非凡政治魅力和革命号召力,这也是话剧《北上》所意图阐释的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到今天强盛的根本原因。话剧《北上》将历史题材的新挖掘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舞台手段进行了呈现方面的新探索,从幕起时響起的悠远小号声,到如雄鸡般的中国地图投射在幕布上的意象呈现,再到《白杨礼赞》的暗喻,以及人物对《沁园春·雪》的激情诵读等,都艺术性地呈现出中国历史的悠远与沧桑,创新性地构建出由艰难、不幸,最终走向光明的戏剧情境,表达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伟大革命精神。

红色题材戏剧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戏剧创作,一方面为戏剧创作提供了较高的创作起点,另一方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因此当代红色题材戏剧创作的成败关键就是要处理好艺术和政治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关系。纵观当下成功的红色题材创作,均是遵循和实现了艺术与政治的创作“融合态”,也就是在创作中坚持政治的指导性和正确性,同时紧紧把握艺术创作的本质,将还原真善美的本来面目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让红色题材作品感人化人,更让观众觉得好看爱看。话剧《北上》的主创团队努力探索和呈现红色题材的艺术性表达,突破了红色题材的宣教式表达桎梏,将红色题材所天然具有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艺术的审美创作之中,把革命艺术化,把思想艺术化,形成了一种与当代价值观和审美性相契合的新革命叙事方式和新英雄主义形象。话剧《北上》通过写实与诗意、英雄态与生活态高度融合的舞台呈现实现了红色题材在题材开掘、创作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拓展与创新,完成了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从政治出发,最终实现政治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三、表达创新:让每一个空间都产生意义

话剧《北上》的创作,既是一个传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戏剧艺术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接受、融合、创新与突破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与突破正是基于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与艺术创作理念和方式的更新。戏剧家陈薪伊以个性化的导演风格,在剧作的演员表演、舞美创作、编导手法、视听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焕然一新的尝试,与辽艺现实主义演剧传统产生了一次艺术理念与实践创作的全方位大碰撞,形成了对辽艺舞台艺术创作理念和方式的突破与丰富,这在舞美创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北上》的舞台展现,兼具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特色,着意以写意化、诗意化手法塑造新的舞台形象,通过对舞台空间的创建和舞台氛围的营造,将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强化人物冲突,细腻人物性格,为戏剧创作提供最恰当的情境氛围,形成一种艺术真实效果下的诗意表达。导演的编导思路新颖广阔,不断寻求舞台展现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在编导手法上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呈现方式,对舞台把控简洁精炼,如只用三块长方形切割灯就洗练而又巧妙地在舞台上创建出三个船舱房间;剧中大量使用侧流动光、點光、切割光展现人物间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心理的细致变化;运用幕布高低设计、光线安排布局,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如暴风雨一场)营造出如电影胶片般的画面质感;将船上的写实空间和视频画面中天空的风起云涌、大海的波澜壮阔结合在一起,虚实相见,使整个舞台呈现气势磅礴,富有诗情和美感。剧中祝华生阻止陶家鑫跳海自杀一场戏,舞台设计了5米高的吊桥,并将天幕用黑幕完全遮挡住,为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冲突与信仰碰撞提供了密闭而集中的空间。通过导演对空间的设计与掌控,在戏剧的高潮点处,观众摒弃了一切杂念,完全聚焦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之上,从而使戏剧所表达的情感,在没有繁杂的干扰之下,直击人的灵魂。特别是当陶家鑫在经历了情感的挣扎与艰难的人生选择之后,来自侧幕的一道光束进入表演空间,寓意朝阳初生,使戏剧中所承载的思想、情感、人物、冲突都在一刹那间以灵动的光的形式鲜活地跳入观众的视野之中,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主创团队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繁杂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了戏剧化删减与集中处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第三批民主人士的北上行程作为主要戏剧事件,把“北上”的戏剧叙事、矛盾冲突、人物塑造全部集中在“阿尔丹号”这条漂泊在海上的货船,巧妙地完成了“小切口、深开掘”的戏剧化集中和结构性布局。《北上》的整个舞台就是一条船,在这条船上承载了众多民主人士“北上”的故事,更展现了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决心和努力,这是写实的。同时,这条船又是写意的,它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上,经历了充满惊涛骇浪的航程,具有寄托化喻的作用。话剧《北上》以船叙事,借船抒情,用象征、暗喻的手法将行驶在汪洋之上的船的艰辛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紧密关联,创新运用意象构建、舞台写意等表现手法,将中国共产党从一条红船启航,一路走到今天的伟大历程和宏大的历史风云得以充分展现,更深化了《北上》的戏剧主题,拓展了《北上》的思想意蕴。

四、塑造人物:将历史与当代审美融为一体

近年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优秀剧目频出,在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开拓传承中,剧院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有了新的发展和延续,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新风貌。话剧《北上》的表演与创作兼具了革命正气和人性生气,让历史与当代的审美融为一体,突出表现为对人物性格真实化、丰富化的演绎,形成了红色题材创作中的新英雄人物的塑造范式。

《北上》在夯实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构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多向性的矛盾冲突,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中始终坚持贯穿表达一个主题思想,形成密而不乱、层次分明、节奏紧凑、多线并进的戏剧结构。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构建出有力量、有层次感的戏剧结构。

例如,剧中李济深与他的秘书陶家鑫的关系原本亦父亦师亦友,情谊深厚。但当李济深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北上”之时,陶家鑫却站到了李济深的对立面,并且接受了隐藏在“阿尔丹号”上国民党王牌特工“夜莺”的指派,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除掉李济深。在这样一对关系中,主创没有简单地把两人间的矛盾冲突处理成敌我冲突,而是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构建出更有力量、更有层次感、更丰富真实的信仰冲突。通过陶家鑫“三劝”李济深,实现了陶家鑫三次被李济深征服的戏剧任务,演员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和精彩演绎,使人物间的思想信仰分歧与人性中的情感纠葛得到了恰当的艺术处理,同时丰满了人物性格,深化了剧作的思想内涵。

再如,剧中对主人公共产党员祝华生的塑造,也非常生动出色。祝华生作为成熟的革命者,他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但他在崇高的革命性之外,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当他知道他将要护送他的杀父仇人时,他的反应和普通人是一样的,没有英雄光环的加持,也没有人为拔高的高尚,他抵触、痛苦、挣扎……祝华生的形象以他的“真实”让他走进了普通观众的感受与体验之中,打动了观众的心。当他和李济深经过行程中几番生死与共的考验,在民族大义和同舟共济的惺惺相惜中完成了谅解与释怀时,对人物的人性真实和细腻情感的塑造,使人物的心理波动、情感碰撞、内心纠葛都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再次形成了与观众间的共情共感,这是艺术的真实与艺术之美的完美融合。

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的“人性化真实”塑造,是红色题材戏剧创作中面向艺术和审美当代化最大的进步,突破了潜存于戏剧创作中几十年的“样板式”英雄形象的束缚,让英雄人物有了情感和血色,这种来自人性的温度使当下红色题材戏剧中的人物能够真正地立起来、活起来,这些人物身上所蕴集的人类共性之上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价值才能让当代观众接受、认同和共情。话剧《北上》中演员的表演自然松弛,编导在舞台表现中巧妙借鉴中国戏曲表演的方法,将舞台音响、灯光画面与演员表演节奏紧密结合,让海浪的轻重节奏、海鸥的远近急缓、音乐声的节奏与戏剧发展的节奏相呼应,从而实现了演出节奏和表演节奏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演绎了浪漫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美学的完美融合。

红色题材戏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启蒙和思想传播作用,其蕴含的革命理想和奋进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当代戏剧人共同努力探索和创建。对于红色题材戏剧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其本质不是时间性的,而是理念性的,需要艺术工作者们在新的历史站位和审美视角之下对红色题材戏剧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建构,用艺术的方式将历史和当下打通、重组与融合,这还包括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革命与建设等多个维度,也包括艺术创作内部的技术、审美、立场、选择等方方面面。而红色题材戏剧融合的法宝就是真诚的历史观、永不褪色的艺术情怀、创新性的创作思维和开掘角度、对人性丰富性的开掘与塑造,以及对当代艺术审美的准确把握。

话剧《北上》是对辽宁文艺自身艺术传统的传承发扬,也是不断接受、融合其他艺术理念、创作方法与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次自我创新,让我们看到了戏剧艺术家们对红色题材戏剧当代化、艺术化的努力,他们践行了文艺作品在艺术创新、精神塑造和文化引领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对当下红色题材的艺术传承、转化与时代表达,对创建红色经典作品、推进时代精品创作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后全球化时代:戏剧影视学科的进程与前景研究”(2020SYK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 娜: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艳妮)

猜你喜欢
话剧题材戏剧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传统戏剧——木偶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再见啦,秋天!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过去的理想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