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与深化路径

2021-12-23 23:49蔡文慧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

摘要: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历史使命作出的积极回应。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种能动行为,既需要价值理念引领,也需要制度规范。党内法规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校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防止其盲目行为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考察、分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历程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向度,深化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全面推进依规治党的实践进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法规制度;实践载体;深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6-07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深化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被赋予法治内涵,以体现法治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就是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置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环境下进行思考,坚持依规治党,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通过分析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制度体现、实践载体,深入研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向度和推进路径,对于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体现

(一)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

政治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提出,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2]。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政治文化的内涵限定在主观价值范畴之内,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领域的一种主观意识,包括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方面。[3]二是将其界定在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一种心理、精神上的反映。[4]三是将政治文化研究引向深层次的观念取向和制度导向,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其凝固形态是政治制度。[5]深入分析这些观点可知,由于研究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研究者们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界定政治文化的内涵:从宏观角度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行为的基础,是一种有机体系;从微观角度看,政治文化主要涉及社会成员对政治现实的认知、信仰,还包括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和政治价值的评价等方面;从深层结构看,政治文化又涉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表现等内容。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复合性的政治现象,它根植于政党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特殊形态。首先,政治文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研究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基础性理论和价值选择。其次,政党文化蕴含的政治取向、意识形态等内容,为进一步阐释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价值支撑。再次,政党主体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载体和文化资源。然而,不能机械地将政治文化和政党文化的内涵简单地运用在界定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上,必须要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特点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6]也有学者指出,“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目标、价值取向、执政理念、纲领章程、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自身建设和群众观点等的产生和形成,理论和实践,发展和完善,内化和外显,升华和结晶就是党内文化。”[7]由此可知,党内政治文化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党性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政治实践与积淀形成并发展的文化形态。

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内涵。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属于特定范畴的政治文化。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曾把民族国家作为政治文化的主体,认为政治文化是该主体在某一时期内形成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中国共产党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8],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建设的“文化储备库”,又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精神粮库”,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天下为公、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经过与时代的结合、发展和创新,都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在党内政治生活之中。三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党的革命品质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资源宝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发展、形成的科学理论、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范,是我们独有的精神财富,其中红色革命文化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力量之源,其精神价值时至今日依然流光溢彩、意义非凡。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共同追求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根本,以满足人民大众需求为中心,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发展基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体现

任何组织的文化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这种划分同样适用于党内文化,其中制度层面是党内文化主要架构的体现。[9]国家治理视角下,“法治就是规则之治、制度之治”[10],“法治文化是制度文化的最高体现,党内政治文化本质上即制度文化,根基在法治文化”[11],因此党内制度文化、法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体现。

党内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制度成果与制度形态的总称,党内法规制度构成党内政治文化在制度层面的核心内容。第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党内法规或制度的形式呈现,党章党规、党的政治生活制度、党员自律廉潔准则、党内法规性文件等,都属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层面。第二,党内制度文化反映为具体的制度性成果,如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干部制度、生活制度、选举制度等文化表现要素的制度性表达。为顺应时代需要,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制度法规体系,丰富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的程序性成果。第三,党内政治文化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内法规制度的认知和价值判断中。党组织和党员在对党内法规制度的认知基础上,均可以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重大会议精神等具体内容展现真实的行为态度。第四,党内政治文化反映在由制度催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制度构建对文化的承载、积淀和维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将党内政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使其内化成为全体党员共同的行为约束准则,引导党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党内法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制度层面的又一重要体现。首先,党内法规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重要概念属于法治文化的范畴。党内法规作为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常被理解为一个具有政治性的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纳入法治范围,将其作为中国法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至此,党内法规被赋予了具有法治内涵的重要意义,纳入到法治文化概念的范畴中。其次,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共同被纳入中国法治社会建设范围。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两大制度体系,其原因是党内法规是依规治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国家法律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两种手段都是党提升依法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实践活动是践行党内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过程,就是落实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治国战略的过程。

二、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载体

(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涵指向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向度

黨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为了追求一种理性的、动态的、理想的党的建设模式,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以人情关系为主的情感维系模式,保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法治背景下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培育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基本的实践载体。

第一,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意涵能够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政治组织纪律和完善党内法规,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纪律,实现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从而凝结起党的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确保了以思想建党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然而,在“文革”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实施陷入困境,法规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无法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改革开放后,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回正轨,以制度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法治思想受到重视,确保了党内政治文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第二,党内法规制度的法治意涵能够推动党内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快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进程。党内法规制度属于法治文化的范畴,而法治文化只有内化为法治思维方式才能使之成为人的行为习惯。卢梭认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2]。党内法规制度的实施使法治文化在党内生根,使党员在内心认同的基础上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制度意识和自律意识,主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培养制度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法治信仰。

第三,党内法规制度的政治意涵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有力保障。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为严格落实从严治党的职责、维护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突出党纪特色和党员的政治责任,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充分发挥党内规章制度的应有功效重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把权力运行限制在制度的牢笼,依据制度解决党内存在的权利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使党内政治系统得到净化,营造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

第四,党内法规制度的实践意涵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路径选择。党内法规制度的实践,关键在严,重在落实。中国共产党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遵从、监督和完善的全过程,将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法规执行没有例外的“严”和制度的生命力重在执行的“实”落实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有了党内法规制度,就有了规范,就有了纠正党员行为的具体指南,通过准则、条例约束党员的行为,塑造党员的形象,使其与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党内法规制度已成为深层次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路径选择,必须根据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进行完善,尽快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制度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第五,党内法规制度的时代意涵开启了深入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新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出发,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向发力,深入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仅巩固了主题教育的实践成果,锤炼了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同时也夯实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捍卫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强化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力量。它将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特质融入每位党员的血液之中,实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制度解决党员在党的认识、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生的历史使命。

(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实践探索的具体体现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实践息息相关。结合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历程,分析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可知两者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在实践层面的生动诠释”[13],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完善历程同时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探索。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建设强化“思想建党”,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在担负着领导中国革命职责的同时,也注重以政治纪律和法规的形式建设党内政治文化。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党的性质、奋斗目标、组织纪律等,强调党员要忠实于党、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由此,党内政治文化逐步兴起。1927年,“八七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若干项法规性文件,批判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强调党员有绝对服从组织的义务,落实了违纪从严惩办的执行理念。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党内法规的实践中形成基本模式,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1938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通过制定党内法规,着重从思想、纪律方面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与党内法规制定,确保党内思想一致、行动统一。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总结,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了充分准备,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理论的形成。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表明,党内法规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实践载体,必须以“制度治党”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其一,党内法规制度为党内政治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保驾护航。1980年制定并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党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特别是要防范西方社会的自由化思潮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冲击,党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党内法规教育,自觉接受监督,遵守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其二,党内法规制度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和1987年党的十三大分别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突出强调制度建设与实施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新路径进行。为规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提高党内法规质量,1990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加速了党内工作、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开启了制度治党的新局面。其三,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举措。199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若干项党内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详尽地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提供了制度遵循。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总布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纳入党自身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内政治文化被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实现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依规治党”深入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为依规治党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系统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重大制度选择。首先,党中央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党章为根本的新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顺应了新形势下依規治党的现实需要。2012年党中央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2013年出台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等一系列规定,对党内法规的制定质量与实施效力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党内法规赋予法治的特性。2016年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统筹部署,形成了新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随后,党中央持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使党内法规的生命力、操作性、执行效力得到质的提升。其次,党中央对党内法规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2015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干部的行为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要求党员将党内政治文化的廉洁自律规范铭记在心中,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党员把党纪摆在行动之前,划清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线,自觉构建有序的党内政治文化。2019年,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也为构建党内政治文化、锤炼党员干部政治品格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深化路径

(一)以强化认知、增进情感和坚持人民评判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践行原则

一是强化党员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实然性认识。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14]的根本要求。因此,强化党员主体的政治认知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一要强化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的认知,使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的指导思想是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党的理想信念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共同构成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建设的主要内容。二要强化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健康性的认知。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性的重要体现,对党员来说忠厚老实是基石,光明磊落是作风,公道正派是修养,实事求是是关键,艰苦奋斗是本色,清正廉洁是原则。其三,要强化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认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实现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既要强调党内民主自由,又要遵守党内政治纪律、法规制度,既要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又要注重个人心情舒畅。

二是用制度力量增进党员主体的政治情感。党员主体的政治情感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就需要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制度化,依靠制度的力量引导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防止出现消极的政治情感。首先,以党内规章制度规范党内政治文化,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和规矩意识,自觉对照党章党规规范自身的认知与行为。针对党员出现消极的政治情感和违反党内规章制度的行为,党组织应加强教育引导并合理使用惩戒措施。其次,要增强党员主体敬畏纪律的政治情感。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把执行党内纪律、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作为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对出现的违纪行为,要敢于斗争。再次,要运用制度的激励作用,大力表彰党内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党员传播党的核心价值观,践行党的宗旨、路线。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党员交流沟通机制、党内征求意见机制、党内事务公开机制、党内政治文化传播和评价机制等,以此增进党员对党的情感认同。

三是坚持人民评判的政治评价标准。政治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依据已制定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评判的过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握有最大话语权。人民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检验者,人民评判是最高评价机制,建立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标准,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加强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以党内法规制度为基本遵循,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以党章为镜,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党章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体现和指导党内工作的根本章程,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法规纪律意识、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培育党员尊崇党纪的良好行为,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起着根本性作用。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寻找差距,不断重塑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党性修养、提高精神追求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差距,就是要对照党章党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依据自身存在的差距,有的放矢进行整改。”[15]因此,提高党员群体的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必须以党章为镜,时刻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己的言行。一是党员通过对照党章,找出在思想理念、党性修养、作风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真实差距,积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二是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在学习思考中磨砺心性,提高党性修养。党员要始终把党章作为增强党性的根本标准,坚持党性第一原则,自觉将个性与党性统一起来,把党性原则、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三是将培育党章党规意识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同时把这种精神追求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党员在内心真正认同的前提下,逐渐形成遵纪守法的制度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态度,使党内生活秩序营造既有行动又有态度的政治文化生态氛围。

第二,坚持以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为保障,强化党员干部树立权责等同、廉洁用权的权力观。实践证明,人的世界观决定其权力观,权力观歪曲是导致权力腐败的根源,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则是造成权力观歪曲的主要原因。高效的权力制约与监控机制能够保障权力的健康运行,减少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规避家长制心态、特权意识和官僚主义的权力观。首先,要不断提高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制度化水平,做好廉洁用权、滥权必究的制度安排,使党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要广泛开展对党内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的整治工作。其次,要完善党内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将机制建设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最后,要重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有序将监督范围扩展到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全面覆盖。

第三,坚持以党内激励制度为动力源,激发党员发扬先进精神,追求修身慎行的价值理念。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党内激励制度的动力源作用,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共同发力,激励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底线、敢于担当作为。一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等党内激励性法规,奖励先进集体与个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鼓励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典型,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二是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出现放松思想改造、盲目行动、执行弱化等不良行为,要科学运用党内惩戒制度进行整治,通过批评、教育、处分等方式,纠正党员干部的不良行为,重塑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在必要时将党内惩处的腐败案例作为警示案件教育,引导党员自觉修身慎行,转变思想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三)以培育党内法治文化、提升法治思维为突破口,切实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

制度化、法治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和法制保障。“制度化的底线是法治化,制度实践必须遵循法治。以法治化推进制度化,法治是制度的底线,符合法治化的制度建构、制度运行才是有效的”[16]。切实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需要培育党内法治文化,转变传统人治思维方式,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

第一,培育党内法治文化重在强化党员对制度的高度认同。法治文化作为制度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法治是制度之治,主要解决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强调用制度的手段维护和强化法治价值,关键在于人对制度的认同和遵守。因此,培育党内法治文化需要增强党员主体的制度认同。首先,实现积极型的制度服从。在制度服从阶段,制度的规范性要求和惩罚性后果,使一些党员出现消极服从的心理,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党员对制度的认同性低,是顺从式的制度服从;另一方面是制度的惩罚性使党员的个体选择变得过于谨慎,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被动服从。转变这些消极的服从方式,需要加大对党员群体的党性教育。例如,常态化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将党的原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把对党内法规制度的服从转变为一种负有责任、忠诚于党的积极服从,不是因为“害怕”而服从,而是源于党性、忠诚、信仰而服从。其次,推动制度价值观的培育。在制度认同阶段,党员对制度的态度是自觉自愿接受,但又尚未形成成熟的制度观。当党员个体心理发生转变时,对制度的态度就由被动服从转化为主动服从,且这种服从不再基于制度的惩罚性后果。但从长远看,党员对制度的认同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文字的理解,而需要将制度性内涵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之中,培育自身的制度信仰和责任担当,同时更需要把制度观念落实在具体实践中。最后,形成制度价值观。在制度内化为行动自觉阶段,党员要将制度信仰、制度意识主动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党员经过长期的制度熏陶,制度意识与积极的行为习惯会逐渐渗透于自身价值理念之中,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制度价值。

第二,重视培养党员干部形成法治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有别于人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崇尚法治、维护法律权威,依照法治理念、法律法规分析和处理问题。权与法的关系是法治首要解决的问题,党员干部享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应当努力培养规则思维、权限思维等法治思维模式,时刻做到知法治、讲法治和用法治。一要形成规则思维,在工作生活中将行为限制在规则范围之内,始终依规运用权力和履行职责,靠法律解决问题。二要形成程序思维,程序思维旨在以严谨的逻辑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事方式,使其自觉养成严守规矩的行为习惯。三要形成权赋思维,强化“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要谨记权力来自人民,明确赋权的价值取向、赋权客体、对权力行使者的監督等范围。四要形成权限思维。法律在授予权力的同时也能够约束权力,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手中的权力并非是无限制的,而是有边界和限度,在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在权责等同的基础上也要注重责任第一性原则。

第三,制定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具体措施。首先,建立以法治为导向的党员干部考评机制,把党员的法治思维水平、依法办事效率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全面性,结合党内考核、党外监督的方式,考察党员干部依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制度决策执行情况、纪律监督情况、信息公开和反馈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定期公示考核结果,对法治指标考核优秀的党员干部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不合格者进行强化培训或职务调整。其次,要找出限制法治思维的主要因素,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人治思维、法治信仰不坚定、依法办事能力欠缺、应急事件处置程序性不强等情况,通过培养法治思维意识、增加高素质法制人才数量、构建党组织法治文化等具体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法治学习培训常态化机制。在保障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师资力量水平的前提下,创新干部教育的方式方法,依据现代法治教學模式完善培训大纲,全方位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最后,在实践中提升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使其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是检验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试金石,提升法治思维必须面向实践,一方面要检验党员干部在行权办事过程中,能否真正坚持法治原则、程序原则、合法原则和公正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检验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只有多措并举,通过制定符合党员干部特点和实际的切实举措,才能真正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培育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张明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2014:13.

[3]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59.

[4]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41.

[5]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7:3.

[6]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1.

[7] 汪 洋.党内文化新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6:53.

[8] 袁明旭,李湘飞.习近平关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2).

[9] 胡光宇.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9.

[10]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46.

[11] 周叶中.以法治思维的培养为突破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17(05).

[12] 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0:155.

[13] 陈 飞.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三维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02).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15]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16] 徐 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4.

Practice Platforms and Deepening Paths of  the  Intra-Party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Cai Wenhui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450001)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ers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leading the peopl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ra-Party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is historic mis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s a dynamic behaviour, which needs both value guidance and institutional norms. As a code of conduct, intra-Pa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librating intra-Party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eventing its blind behavior.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tra-Pa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intra-Party political culture will help us clarify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and deepen the path of intra-Party politica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rule-based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overall strategic target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Keywords: Intra-Party Political Culture;Intra-Party Laws and Regulations;Practice platforms;Deepening Paths

责任编辑:杨   柳

作者简介:蔡文慧(1988- ),女,河南新蔡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构筑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联
党内先进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制度的相互作用
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全民认同度研究
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定位与建设路径
试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培育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关系研究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