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古树资源与分布特征

2021-12-23 11:59杨宝宝向雪琴陈丽丽
甘肃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旱柳泾川县侧柏

杨宝宝,向雪琴,陈丽丽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自然资源局,甘肃 平凉 744300)

古树历经沧桑,见证变迁,作为文化瑰宝和自 然遗产,在历史、文化及树木生理研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树与当地文化、信仰及生活习俗密切相关,是体现当地风俗习惯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建设美丽乡村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文明理念视域下,古树作为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靓丽名片,摸清县级区域内古树资源现状及分布,对于充分展示古树特色魅力,更好地保护古树资源意义深远。

泾川县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之一,林业位置及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古树生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本文以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泾川县古树资源为研究对象,在摸清全县古树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古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结构特征,以期为保护古树资源提供数据资料

1 调查区及方法

1.1 调查区概况

泾川县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地理坐标107°15′~107°45′E、35°11′~35°31′N,气候为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0.7 ℃,年均日照2 315.4 h;年均无霜期174 d;年均降水555 mm,春季干旱少雨,秋季雨水充沛;年均蒸发1 181.6 mm,年均相对湿度69%。全县地貌主要为黄土破碎塬区、河谷川区、丘陵沟壑区,森林面积6.9万hm2,森林覆盖率47.27%。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参照《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7-2016)相关技术标准,利用甘肃省林地更新软件及GIS辅助工具,于2018年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全县境内界定列入的所有古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反映古树现状特征、生长状况、地理分布格局等3方面的调查因子。

树高:采用测高仪测定,保留1位小数。

胸径:采用专业测量皮尺测定,保留1位小数。

冠幅:采用专业测量皮尺测量东西冠幅和南北冠幅,取平均值作为古树的最终冠幅。

树龄:采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2]。

生境坐标及海拔:采用甘肃省林地更新软件及GIS工具测定。

拉丁名均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记录为准。

生长势:根据古树叶片、枝条及树干等生长状况,划分为正常株、衰弱株、濒危株,见表1。

表1 古树生长势分级标准

1.3 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常见种与偶见种的划分标准[3],将物种数量≥10的认定为该区域常见种,物种数量<10的认定为该区域偶见种。采用ARCGIS10.2和Origin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作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量特征

由表2可知,2018年泾川县古树共198株,隶属于11科14属17种。数量最多的古树为侧柏、旱柳、国槐,共127株,占总数的64.14%,其次为核桃、枣、柿共保留有32株,占16.16%。侧柏、旱柳、国槐、榆树为我国北方最常见的四旁树,核桃、枣、柿为主要的果树被广泛的栽植在庭院周围,因此容易被保留下来成为古树;河北杨、华山松、油松等为农村日常的木材树种,容易被采伐利用,难以被保留长成古树。科属方面,豆科、杨柳科、榆科均为2属,其他树种均为1属;生长势分布上,正常株为167株,占84.34%,衰弱株为31株,占15.66%,总体上全县古树生长势较好。衰弱株中旱柳数量最多,占衰弱株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槐和榆树,这与树种的生理及生长特性相关,旱柳成为古树生长过程中树干容易出现空洞,病虫害较多。从物种类型来看,该县古树常见种有7种111株,偶见种为10种 87株。

表2 泾川县古树资源特征统计

2.1.1 行政区域

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古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定区域的古树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细致研究,可为今后古树资源保护和修复、健壮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服务和可靠数据。泾川县古树在14个乡镇均有分布,且各乡镇间分布数量差异较大,分布密集区主要位于汭河、泾河(汭丰镇、城关镇、罗汉洞乡)及黑河(太平镇)沿线的河谷川区,共156株,占总株数的76.47%,破碎塬区和丘陵沟壑区为稀疏区,如丰台镇和窑店镇,分别仅有1株,占总株数0.50%。从树种类型分布可知,侧柏和柿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占其总数的一半以上,旱柳和小叶杨主要分布在汭丰镇。

2.1.2 海拔及生境

海拔是限制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古树数量分布与海拔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海拔梯度分布的古树数量差异不同[4]。泾川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脉,境内海拔930~1 460 m。以100 m为海拔单元梯度将全县分为低海拔A(981~1081 m)、中低海拔B(1 082~1 181 m)、中高海拔C(1 182~1 281m)及高海拔D(1 282~1 381 m)4个区域研究该县古树分布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该县古树在低海拔981~1 081 m分布最多为128株,占到古树总数的64.65%,在高海拔1 281~1 381 m分布最少为22株,占到总数的11.11%。随着海拔梯度升高,该县古树分布数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图1 泾川县不同海拔古树分布

从图2可知,该县古树集中分布在村庄生境最多为101株,占古树总量的51.01%,其次为宗教寺庙区域为43株,占古树总量的21.72%,城区分布最少为6株,仅占古树总量的3.03%。这与当地的生活习俗相关,据《泾川县志》记载[5],该县民间自古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群众习惯在村庄、宅院和寺庙周围广泛栽植各类树木,尤其青睐于侧柏,柿等乡土树种,寓意着事业万古长青,生活事事如意,同时祈求神灵保护。

图2 泾川县不同生境古树分布

2.2 结构特征

2.2.1 年龄保护等级结构

树龄是反映古树最直观的量化因子,是古树分级的关键指标和依据[6]。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泾川县古树中树龄≥500 a的一级古树8株,占总数的4.04%,树龄300~499 a的二级古树9株,占总数的4.55%,树龄100~299 a的三级古树最多181株,占总数的91.41%。全县古树中树龄最大的为城关镇蒋家坪的一株唐槐,调查年龄约为1 400 a,2003年夏唐槐遭雷电之灾,后又遭村民锯毁,现仅存一禿桩。树龄≥1 000 a的古树仅有3株,分别为城关镇孔子庙内的古槐,高平镇城南村糙叶榆,汭丰三十粱村古柏(唐僧拴马柏)。299 a以下古树占绝对优势,古树整体呈年轻化特征。从古树等级分布区域可知,一级古树党原镇和太平镇分布最多均为2株,占一级古树的50%,二级古树太平镇分布最多为3株,占二级古树的33.33%,三级古树城关镇分布最多为64株,占三级古树的35.36%。

表3 泾川县古树保护等级统计

2.2.2 树高、胸径、冠幅特征

胸径、树高、冠幅是研究古树特征的主要因子。由表4可以看出,泾川县古树株高集中在12~18 m最多为73株,占总株数的36.87%,0~6 m最少为3株,占总株数的1.52%,最大树高为31.7 m;冠幅6~12 m最多为77株,占总株数的38.89%,24~36 m最少为2株,占总株数的1.01%,最大冠幅105 m;胸径40~80 cm最多为111株,占总株数的56.06%,120~160 cm最少为2株,占总株数的1.01%,胸径最大的古树是位于太平镇口家原党庄社古关帝庙内的一株古槐,树龄约600 a,树高21.8 m,胸径194 cm,树冠投影面积480 m2,裸露的盘根与树冠同大。据《泾川县志》记载[5],1920年大地震庙宇坍塌,该株古槐遗存。

表4 泾川县古树株高、胸径及冠幅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泾川县共有古树11科14属17种198株,一、二、三级古树分别为8、9、181株,其中长势正常株167株,衰弱株31株。侧柏和旱柳为优势树种,树高主要集中在12~18 m,胸径集中在40~80 cm、冠幅集中在6~12 m。主要分布在村庄和寺庙生境,海拔981~108 m分布最多;行政区域分布密集区为城关镇和汭丰镇,稀疏区为窑店镇和丰台镇。

区域古树组成与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海拔与古树数量分布具有显著关系,且海拔不同分布的古树树种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分布于乡村的古树明显多于城区,且以平地为主导[7-8],古树数量分布与行政区域面积和人口比例并没有相关关系[9],主要是受当地气候和生活习俗两方面影响。

泾川县古树优势树种为侧柏和旱柳,其他树种分布较少;其中国槐、核桃及柿树占较大的比例,这与该县的地理气候及习俗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泾川县全年降水量不均,主要集中7-9月,气候干旱,侧柏及旱柳等树种较耐瘠薄,生命力顽强,成为当地的主要古树树种;同时侧柏属高大乔木,四季常青,备受村民喜爱。分布在村庄和寺庙生境内的古树占到总株数70.10%,这主要是受民间风水文化及神灵思想影响。

该县古树整体生长势较好,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管护措施落后,单一。全县古树保护措施仅仅是对树木进行了编号、制作了树木标牌,景区周围的部分古树修建了砌树池等简单措施,分布在远郊村庄的古树并没有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还存在树下倾倒垃圾,树上乱绑铁丝等现象,多数古树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受风水文化、神灵思想的影响,村民在古树下点蜡烧纸,烧香祭拜,导致寺庙周围部分古树存在火烧痕迹。因此,在摸清数量和现状、建立全县古树信息数据库的同时,要创新管护认养机制、制定标准管护措施,加大投资宣传力度。

猜你喜欢
旱柳泾川县侧柏
侧柏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伏羲庙,侧柏
农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以泾川县为例
外源Ca对旱柳Cd毒害的缓解作用
氮肥对旱柳生长特性及氮吸收的影响
旱柳的春天
冬日清晨
泾川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沙地旱柳造林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