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秀,冯 利
(伊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课程思政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教师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系统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课堂观摩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实。[1]各级各类学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与培训活动,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而言,大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多数教师在落实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方面依旧存在一定差距,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客观审视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针对教师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系统的培养和培训活动。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2]这里的“课程”特指除思政课以外的各类课程,其目的就是要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协同育人,进一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其规划与设计总是蕴含着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某种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官方知识或者法定文化。所以,从课程本体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是所有课程的应有之义,是各类课程实现其思政功能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课程思政”不是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而是对当前课程、教师乃至教育实践的重新检视,[3]进而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强烈呼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贯彻到课程教学建设中,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实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课程能力,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思政教育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机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能力。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涵:首先,课程思政能力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能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课程建设的根本问题。教师作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方向,探索运用课程来履行育人职责的途径与方法。其次,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以课程本身为基础。“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与其课程教学活动紧密相联。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之有效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再次,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结合所属学科、所处学段、所教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设计与规划,协同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显然,这种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内含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所需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多元要素。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教师自身、学校、教育部门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其培养也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系统谋划。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在遵循特定原则的基础上,对影响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统筹规划,构建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
一是目标性原则。目标确立是体系构建的中心环节,是整合培养内容、选择培养方式、形成评估标准的基础,也是进行任务选择、人员统筹、资源配置的指南。学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时,需要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当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实际状况,提出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以保证培养体系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学校要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和具体阐述,形成课程思政能力及其各子能力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
二是层次性原则。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体遵循着“知—能—用—评”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因此,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内容也应体现阶段性、层次性特点。培养前期应侧重课程思政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打牢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后期应侧重课程思政综合运用能力的培训,指导教师依据所授专业课程进行实际摸索,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差异性原则。由于各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实质不同,其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发挥的育人作用及其作用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各类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生成途径及其显现方式也会有差异。各级各类学校在建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科的差异性,合理规划各类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内容及方式,以满足各类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需求。
四是系统性原则。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从纵向来看,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等各环节;从横向来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评价等各要素。各级各类学校在构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时,必须统筹规划各方面因素,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又协调统一。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依据构建原则,以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构建出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实施途径和考核评价组成的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体系
课程思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能力,重在展现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能动性,所以,其总体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师在培训之后对思政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度问题。基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可以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目标细分为课程思政理解能力、课程思政开发能力、课程思政组织能力、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能力等五个方面。[4]以上五个子目标的具体达成标准分别表现为:通过培训,教师能够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以及提出缘由,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依据各类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出所授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能够有序地组织课程内容中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和思政育人内容;能够拟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能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开发、组织与实施整个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等各方面作出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如上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某个子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其它子目标的达成。
2.培养内容体系
培养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对培养目标达成途径的具体化。从能力的生成机制来看,个体发展某种能力的意向或意识会对能力的发展起保障和定向作用;同时,个体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相应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意识,即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主要包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主动意识;[5]二是课程思政知识,即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储备,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等;三是课程思政技能,即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相关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思政资源的挖掘、课程各方面内容的整合、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课程思政的评价反思等方面的技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内容体系的构建如果要更加具体,可以通过内容模块或内容组合的方式,直接对应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子能力。
3.实施途径体系
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内容的复杂性、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培养途径与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过程中的互动参与性,[6]才能真正实现其培养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培养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专题讲座,针对不同学科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一系列“课程思政”相关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思政理论知识、提升课程育人意识;二是案例分析,基于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了解“课程思政”实践的基本过程以及重难点问题,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生成路径的认识;三是课堂观摩,组织各类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课堂进行观摩,让教师更为直观了解到“课程思政”的真实样态,初步感知课程思政实践操作方式;四是实践演练,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评比等各类竞赛活动,指导教师依托所授课程进行实践演练,促进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相关实践技能;五是小组研讨,依托各学科、各课程教研组,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课程思政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六是研修结合,鼓励教师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反思与研究能力。
4.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既是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一个核心要素。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应在着眼评价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这里的综合性,既是充分利用不同评价主体在教师评价中的优势,构建多主体的评价体系,[7]也是多元评价主体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综合性点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由教师自评、同事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四个部分构成。一是教师自评,即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结果以及能力发展状况的反思与自评,通过开展教师自我评价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审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自觉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二是同事评价,即教师对同事的课程思政教学行为和结果的评价,通过同事之间的评价,不仅能得到有价值的经验和信息,而且能增进彼此交流、促进双方专业发展。三是专家评价,即业内专家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养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评价,专家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情况,能有效把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状况。四是学生评价,即学生对教师个人以及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通过学生评价活动,能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较为客观反映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保障措施的支持,特别是师资队伍、平台基地、培养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其中,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的人力资源保障,教师发展平台的搭建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的平台基地保障,教师培养制度的完善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的制度支持保障。
培养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效培养培训的关键因素。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严格选拔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师资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者本身应该对“课程思政”及其相关概念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且具备丰富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理论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师资团队应该由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专家、实践专家、教研专家和管理专家等成员组成。第二,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机制。要在组织课程思政专家对培养师资队伍进行集中培训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项目研究,以此不断提升培养师资队伍的课程思政理论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第三,拓宽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形成课程思政专家学者巡讲机制;另一方面,应善于借助外界力量,聘请符合条件的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担任学校课程思政培训讲师。[8]
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平台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必须调动多方面力量、利用好各种资源,搭建有利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良好发展的平台。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可以由教育部牵头创设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各省的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展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从中遴选优秀范例上传教育部总平台,然后由教育部挑选出优秀教学案例,发放至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9]二是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可以搭建由各级学校、各类学校、各门学科、专业和课程构成的多维立体的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促进各类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专家学者、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同一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举措,[10]开展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重难点问题研究。三是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各级各类学校要搭建课程思政实践平台,通过定期开展课程思政观摩研讨、教学设计大赛、教学公开课和教学成果评比等活动,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造机会,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综合实践水平。
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制度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制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教师参与培训的义务、内容、次数、周期以及效果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如课程思政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相关教师培训机构的整体规范、培训质量与监控措施等相关制度,以保障培训效率。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教师培训的管理办法,对于各项具体培训目标的设计、相关培训课程的基础设施的管理,各类培训数据资料的整合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统筹安排,并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再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培训的深度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针对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创设培训管理专项基金,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科研和基础平台建设等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总而言之,当前课程思政改革正处于纵深化发展阶段,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因此,应当不断总结经验,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内容、丰富培养方式、完善培养评价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并加强培养师资队伍、平台基地和培养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满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