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侯,许素梅,李 群
(1.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红河 662200;2.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红河 662200)
大肠杆菌病是新生犊牛最容易爆发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菌呈群体发病流行,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新生犊牛由于身体抵抗能力较差以及消化障碍,极容易引发该疾病在养殖场中的暴发流行。犊牛发病加重时,即便恢复健康也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停止生长成为僵牛,使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提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染色,能自由运动,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该种致病菌在外界的抵抗能力不强,加热时很快死亡,对大部分消毒剂十分敏感。
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异,年龄越小易感性越强,死亡率越高。10 日龄以内的犊牛感染该种疾病后,发病率高达100%,致死率高达50%以上,其中1~3日龄的新生犊牛发病率最高。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是牛体内的一种常见菌群。当牛身体抵抗能力较强时,菌群呈现隐性潜伏状态,不会表现出明显致病性,也不会产生毒素。只有受到应激因素刺激,例如卫生环境较差、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环境温度忽高忽低、长途运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等,都会使犊牛抵抗力降低,导致发病。
犊牛出生后,如果没有及时吃上初乳或吃乳时间过晚、乳汁品质较差,很容易造成大肠杆菌的发生流行。母牛分娩前后如果饲料营养价值较差、蛋白质与维生素含量较低、圈舍潮湿不堪、环境卫生较差、乳房不干净、气候发生突变,会通过饮食渠道造成大肠杆菌侵入犊牛群体引起发病。
不同年龄的犊牛受到大肠杆菌侵染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伴败血型和肠炎型。
新生犊牛感染大肠杆菌后发病十分突然,初期体温升高到39℃,最高升高到40℃,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停止,不能正常吃乳。大部分患病牛会表现为急性肠炎症状,起初排出黄色粥样腹泻物,随后变成灰白色水样粪便,随后会出现剧烈腹泻症状。粪便中会夹杂很多粘液气泡以及没有消化的奶块和凝血块,散发出特殊的恶臭气味[1]。进入发病中后期,患病牛腹部向内凹陷,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不停用后肢踢腹,回头顾腹。肛门失禁,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机体严重衰竭,身体逐渐消瘦,结膜潮红,脉搏跳动次数增加,呼吸频率增加。发病后期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以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陷入昏睡状态,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3~4 天之后衰竭而死。有的会持续1 周,引发肺炎和关节炎,即便能够康复,也会发育缓慢或停止生长,需淘汰处理。
解剖发现,大多数病死牛都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病变,胃黏膜高度充血水肿,存在很多凝乳块。肠道混杂有少量的气泡和血液,恶臭难闻,肠黏膜高度充血、严重扩张,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将肿大的淋巴结横切之后,从中流出大量汁液,出血明显。肝脏肾脏组织呈苍白色,肝脏、肾脏被膜下存在广泛出血现象[2],心内外膜点状出血,脾脏显著肿大。发病过程较长的病死牛还会表现为明显的肺炎症状。
采集脾脏、肝脏、心脏等病变组织,先进行组织抹片镜检。革兰氏充分染色之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发现阴性染色的小杆菌,两端钝圆,不产生芽孢,没有荚膜。将采集到的病料先接种到肉汤当中进行增菌实验,可发现肉汤均匀混浊,在液面不产生菌膜。将培养物接种到血液琼脂平板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持续培养24 h,生长出透明、浅灰色、光滑的致病菌,菌落不存在溶血现象。将得到的致病菌转移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持续培养24 h,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出黑色带有金属光泽的菌落。
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致病原为大肠杆菌。随后进行进一步的生化鉴定,生化结果符合大肠杆菌特性[3]。分离得到的致病原进行药敏实验,发现对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多黏菌素、丁胺卡那霉素高敏。
患病养殖场的犊牛确诊后需单独隔离,并进行严格的卫生清理和消毒。每天上午消毒1 次,可使用10%生石灰乳、10%漂白粉、2%氢氧化钠溶液、2%来苏尔溶液。
对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牛采用抗菌消炎、强化补液的原则进行对症治疗。整个牛群按体重口服促菌生,使用剂量为12 亿活菌/kg,每天使用1 次,连续使用3 天。
纠正酸中毒,确保电解质供给平衡,需及时补充补液盐。中度症状患病牛每次口服30 mL/kg,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牛每次口服80 mL/kg,分3~4 次服完。
患病牛按体重肌肉注射乳酸氧氟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 mL/kg。病情严重的患病牛,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维生素C 注射液、乳酸氧氟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500 mL、10 mL、0.2 mL/kg,混合后静脉注射。每天1 次,连续使用3 天为1 个疗程。然后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头牛使用100 mL,避免酸中毒,强化补液。
采用上述手段连续防控5~7 天,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犊牛养殖中应注重做好哺乳阶段犊牛和母牛的养殖管理。
首先,母牛在产前2 周,颈部皮下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每头牛使用5 mL,这样能够确保分娩之后犊牛通过吃乳获得被动免疫抗体,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一般犊牛出生1 h 以内应引导其吃上初乳,吃足初乳,乳汁温度保证在38~39℃。
妊娠阶段要向母牛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保证胎儿发育正常,也利于母牛产后正常泌乳。犊牛出生后要确保整个养殖环境清洁健康,需定期清理粪便,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确保圈舍防寒性能良好,维持养殖环境舒适、稳定。
犊牛生产时应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选择使用300 倍液的百毒杀消毒溶液,对接产人员的手臂进行严格卫生消毒,同时还应做好母牛外阴、乳房的全面消毒工作。乳牛出生之后应该进行断脐,并做好脐部消毒,避免脐部受到病菌侵染引发疾病。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威胁较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近几年,养殖户不科学的用药行为导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普遍较差。为了确保诊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明确具体致病原的基础上,应进行严格的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后对症治疗。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做好圈舍的卫生工作,定期清理,降低养殖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数量。提高犊牛自身的抵抗能力,控制发病率,确保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