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滨
(太原动物园,山西 太原 030009)
园林植被以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主要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大类。乔木又可细分为常绿乔木(如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如银杏、朴树等)或观花乔木(如紫薇、樱花)、观叶乔木(如茶条槭、红枫等)。灌木及草本的分类也多以其生长习性进行划分,譬如草本植被一般分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而在现如今的园林绿化需求中,随着各类水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我国国内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地运用各类水生植被进行园林绿化的工艺流程,作为传统园林大国,我国也对园林植被的分类进行了新的理论研究,仅从其生长习性来看,园林植被还可被细分为陆生、水生两个大类,主要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陆生植物即陆地上生长植物的统称,包括湿生、中生、旱生植物三大类。水生植物是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
(2)特点不同: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如金鱼藻。陆生植物的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了组成植物的各类组织,并组成了植物的各种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
(3)起源时间不同:最早的陆生植物出现在寒武纪时期,源于史前水生植物的最早的陆生植物在土壤里播下了种子,改变了整个植物世界的发展历程,水生植物则不是[1-3]。
园林植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生长的气候环境进行划分。一般来说,我们将长江以南地区的园林植被统称为南方园林植被,长江以南地区的气候环境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宜生长阔叶型植被,如黄葛树、大叶樟等,常绿及落叶植被种类较多,花卉乔木、灌木及地被草本种类也较为丰富。而长江以北的地区,植被生长环境相对恶劣,植被耐寒、耐旱能力较强。乔木植被以落叶乔木为主、常绿乔木树种主要为针叶树等为主,常绿灌木则以冬青卫矛、女贞等生长力较强的植被为主,地被花卉种类较少,植被品种配置受制于气候原因,变化较少。
水生植被以其生长习性及其水生适应性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亲水、挺水、沉水植被三大类。亲水植被指的是能在一定的富水土层、滩涂湿地旁生长的植被,如水杉、夹竹桃等;挺水植被主要指的是枝干能长期浸泡在水中,并能正常生长繁衍的植被,如旱伞草、花叶芦竹等;沉水植被主要指的是生长在水下的植被,如各类常见的水草。
湖区作为水生态治理的主战场,其选种往往需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地合理选择亲水、挺水、沉水植被的配比。通过不同地形地貌需要展现出来的景观效果进行植被种类的选择,同时还需结合岸线周边的土壤特性,地质状况进行苗木浅、深根系的甄别选种。亲水植被选择主要为水杉、柳树等,挺水及沉水植被的选择特征及栽植意义一般如下:
(1)景观挺水植物
沿岸种植景观挺水植物,它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净化水质,改善水生环境,为动物提供饵料和庇护场所,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见挺水植被为:菖蒲、花叶芦竹、旱伞草、美人蕉、 再力花等[4-6]。
(2)景观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景观带宽度一般为10~15m,水深 1.5m,可在岸边目力所及范围内形成水下森林水景观,种植的沉水植物以景观性较好物种为主,如苦草、矮生苦草、轮叶黑藻等。
4.2.1 水质问题
水质需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后续设计方案实施后,保障水质不恶化,主要水质指标(DO、COD、氨氮、TP)维持在地表Ⅳ类水标准。
4.2.2 湖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构建
对于湖区的水生态治理,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其主要措施有:(1)在雨水口排口处设置生态拦截网,对雨水面源污染进行一定程度的拦截;在拦截网内放置高效生态浮岛,对雨水口处水体进行强化净化。(2)在湖体内进行有益微生物系统构建,使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增强水体自净能力。(3)在湖体内进行水生动物系统构建,主要投放肉食性鱼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湖体自净能力。(4)在沿岸带进行地形调整,建立沿岸沉水植物种植区,提升湖体自净能力,增强沿岸带水景观;在大坝处放置高效生态浮岛,增加大坝处水景观。(5)预备应急措施,当湖水出现水质恶化迹象,出现蓝藻、浮萍泛滥情况时,准备微生物菌剂,进行应急控制,阻止水质恶化。进而调整新栽植林木种苗结构的系统性,实现湖区水生态质量及周边生态环境的稳步提升[7-9]。
4.2.3 植被根系固定措施
湖区植被由于附着于淤泥、软土之上,园林植被根系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稳定生长,一般来说对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砂砾石法:通过在水底人为放置卵石,营造植被自然生长环境,为植被根系提供一个稳定的外力附着点。
土工布法:通过在土基下敷设透水土工布,实现根系的外力附着。
宾格网法:通过在土基下敷设宾格网,实现根系的外力附着。以上三种方式即为主要的水生植被根系固定方式,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10]。
水生态治理的意义重大,园林植被的选种及施工工艺的研究更是为其后期水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保持生物多样性、连续性及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的同时起到了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湿地的水生态修复一般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趋于稳定并发挥其最佳作用,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含生态浮床以及浮游水面植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可作为先锋技术采用。当然,水生态治理工作必须立足长治久安,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水生态修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区域在城镇和风景区附近应具有良好的景观作用,使其生态修复具有美学价值,可以创造城市优美的水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