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硕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这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贡献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政策和市场都给了中小企业很多优惠,以保障我国供给侧改革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改革,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贡献。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政策从宏观角度上也在不断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行调整,但从结果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基于相同的市场经营环境下,融资的天平还是过多地向大型或国有企业倾斜,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往往涉及了很多与国计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企业数量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占据领先优势。据有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有中小微企业总数超1.2亿家,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进行,工业企业向电子、信息技术、微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转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进一步拓展。
技术弱,影响企业规模化发展。大型企业往往有比中小企业更加雄厚的资本,而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以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占主导,企业资本和管理体系都成为影响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资本有限,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会选择对技术要求较弱的行业进军,因此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出量低的双低现象。
寿命短,市场波动对企业发展影响大。由于发展资本有限,所以中小企业的规模也受到限制,在同等条件下中小企业在与大型企业竞争中无疑处于弱势的一方。加上中小企业从外界获得融资的渠道有限,融资难度颇高,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也增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因而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周期较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寿命平均为3年,比起日本同等水平企业的12年周期明显寿命更短。
融资能力弱。企业融资的渠道通常可以分为外源性融资和内源性融资两种,内源性融资需要企业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都主要依赖于外源性融资,即通过银行信贷或者是民间融资两种形式达到融资的目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都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生产成本增高降低了企业的内源性融资空间,进而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外源性融资的方式。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往往较大,因此外源性融资的难度不小[1]。
融资成本高。由于中小企业对外源性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这就不得不提到外源性融资的成本问题。首先,由于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因此银行只能通过提高信贷利率来合理控制风险,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外援融资成本。有统计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利率普遍高于市场利率的30%~60%,约40%的中小企业其银行贷款成本超过10%,通过信托渠道获取资金的融资成本平均约为16~18%,近年来流行的P2P融资成本更是高达20%。其次,部分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时会在合同条款中附带一些隐性条款,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例如增加中间环节的人工成本,迫使中小企业支出一定的融资成本费用。
融资担保乏力。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很多企业会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担保机构为自己担保,有规定要求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时得费率不能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但是在市场上,很多担保机构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尽可能将自身的风险分摊给企业方,违规提高担保费率。另外,还有的中小型担保机构由于财力不强,会选择以责任换取收益的做法,一旦中小企业经营出现财力问题,担保机构也会相应承担高昂的资金责任,导致这部分规模原本就不大的担保机构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关门[2]。以上任一一种不良担保行为都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乏力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不足。前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外源性融资,但是内源性融资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融资规模小,且融资稳定性差。因此,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虽然外源性融资的难度更大,但是其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来说,外源性融资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外源性融资的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审核企业经营发展的综合实力,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往往也更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授信标准非常严格,因此中小企业通过外源性融资渠道也难以获得期望值的金额,而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自身实力薄弱。
中小企业适应政策和市场变化的能力低下。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变幻,因此政策和市场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基于这种大环境下,中小企业适应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的能力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技术门槛低的行业中,而国家政策又往往倾向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因此导致中小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够[3]。另外,政策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监督,从这个层面来说也增加了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难度。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就势必会依赖于外部融资来获得充足的资金,因此银行融资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追求稳定的收益,在企业融资贷款中往往更偏向资本雄厚、风险较低的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只有一些地方性或政策性商业银行会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但地方性银行自身实力也比国有商业银行低,因此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层级划分明显,不利于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不容小觑,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活跃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工作,主张通过政策扶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途径来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扶持的缺口较大,国家财政补贴有限,因此很难同时满足全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4]。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在市场监管中力度不够,中央制定的优惠政策到了地方上很难严格落实,国家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难以落实到企业发展当中去,削弱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信用度。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取得长远发展,打破融资瓶颈,首先就应当树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意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规律,在企业内部做好深化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企业制度,完善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治理结构。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加强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在日益变幻的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融资环境,促进企业合理规范化经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中小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提升企业的信用度,从管理的角度夯实中小企业融资的基础,为融资打好基础[5]。
加快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管理混乱、抗风险能力薄弱等显著特点,因此应当积极转变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思维,加快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发展。将个别中小企业汇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进行融资,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通过集群融资模式,企业之间形成了专业的分工,在一定范围内的集群企业生产服务优势明显,在人才建设、吸引客户等方面都更能够形成一股推动力,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机遇,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作用显著。以集群企业的形式进行融资,降低了企业和融资方的风险,促进企业和融资方双赢的局面。
健全中小企业政府扶持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需要政府不断健全扶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从技术、人才、资金等各个层面向中小企业倾斜。除了为中小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引路,还应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企业融资进行强有力的保障。可以以政府为中心,建立商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的担保机制,成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审核机构,为中小企业找到合适的市场融资切入点,促进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工作顺利推进[6]。
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主要原因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的风险较高。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提倡金融机构开放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窗口,做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一视同仁,同时还应当将中小企业融资的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轻中小企业的还款压力,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释放更多空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向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等中小企业开放非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将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合理转移,减轻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和压力,构建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经营多样化等优势,因此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时灵活程度较高,不论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如何变化,也会不断有新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激活市场发展活力。因此,如何缓解长久以来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就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只有深入认识到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