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对辽宁省典型模式的分析

2021-12-23 09:20罗金男
关键词:社工居家养老

边 恕 罗金男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一、引言

2021 年5 月11 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辽宁省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5.7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2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2 个百分点。辽宁省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社会边缘化、空巢化和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加,未富先老的矛盾凸显,养老服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以居家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相融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回应了养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填补了家庭养老的传统范式,对解决养老问题、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辽宁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http://www.mca.gov.cn/article/gk/fg/ylfw/202002/20200200024078.shtml,2021年9月28日最后访问。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21/content_5454347.htm,2021年9月15日最后访问。③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id=14133&mtype=1,2021年9月22日最后访问。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设施建设,保障就医、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医疗卫生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解决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多元化需求;注重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推动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典型案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探讨社会工作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实践提供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积极老龄化”下的社会工作研究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已经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人们也开始科学地看待老龄化,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是“健康、保障、参与”。学术界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三大支柱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诸多研究。

“积极老龄化”的健康是指老年人拥有积极健康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性,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窦影(2014)认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自2000 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开展老年人健康生活需求、心理纾解、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窦影:《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工作》2014年第1期。杜娟(2010)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的老年个案工作进行了追踪调研,案主在接受心理辅导后重新焕发了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②杜娟:《“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老年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10年第2期。近年来,临终关怀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老年服务项目。华夏(2015)以6 位临终老者为案主开展干预工作,得出认知行为疗法在临终关怀个案工作中具有良好成效的结论。③华夏:《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15第11期。钟艳华等(2020)从怀旧情绪的积极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工作的怀旧辅导技巧在增强老年案主的正向情绪体验、巩固老年案主的自我人生整合、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④钟艳华、刘文沃:《怀旧辅导技巧在老年个案工作中的应用》,《中国社会工作》2020年第30期。

“积极老龄化”的保障是对老年人实施的社会保护措施,使老年人得到照顾并实现自我价值,既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保障,还包括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居住安全等内容。耿爱生等(2014)指出,老年保障是面向老年人群的社会保障系统,它的健全与完善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⑤耿爱生、杨文娴:《我国老年保障研究中的“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及其价值》,《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2期。入户探访、专业服务、资源链接是社会工作织密老年保障网的重要手段。殷文等(2017)引介了布特勒的“人生回顾”理论,⑥殷文、耿慧:《人生回顾结合音乐疗法对机构失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第23期。马香媛等(2021)引介了凯文的活动理论,借以探析为老服务模式。⑦马香媛、刘子含、黄鹤:《合作配置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杭州养老社区的调查》,《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也有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多种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应用是“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开展社会工作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运用诸如“社会交换理论”⑧Emerson R. ,Social Exchange Theory, New York:Social Psychology,1981.“符号互动理论”⑨Blumer H. ,Symbolic International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9.等,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设计出能够帮助老年人改善健康状态、增强权益保护意识、强化自我保障的为老服务项目,实施多元化的老年保障。

“积极老龄化”的参与主要体现在老年志愿服务和社会文化的传承方面。社会工作能够发掘案主的潜能、培育低龄老人志愿者的专业担当和奉献精神,帮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率和社会化程度。许晓芸(2019)分析了200 份高龄老人调查问卷,认为社会工作提高高龄老人社会参与意愿的策略可以从支持型服务、保护型服务、辅导型服务和补充型服务四个方面展开。①许晓芸:《老化预防与社工介入:积极老龄化视野中的高龄老人社会参与》,《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年第5期。赵海林(2014)提出,社会工作通过整合支持系统资源、链接社区资源、开展互助小组工作,增加老年人在社区中的参与机会,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并通过社会工作督导机制,保障提高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确保“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有效实践。②赵海林:《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建设》,《成人教育》2014年第7期。刘红霞等(2021)通过对老年丧偶案主的访谈,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而有效的服务方案,帮助案主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区。③刘红霞、陈志林:《个案工作介入老年丧偶案主的社工服务模式构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洪宏等(2018)运用半结构访谈方法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发现文化传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有助于老龄阶段的顺利过渡。④洪宏、姚卿腾:《文化传承对老人成功老化之研究—以布农族文史工作者为例》,《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学刊》2018年第4期。王鑫(2021)结合成都市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探析了社会工作如何助力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以及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区氛围,等等。⑤王鑫:《社会工作助力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探析》,载《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九)》,成都: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第38-39页。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是满足老年“参与需求”的有效手段,通过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加文娱生活体验来激发老年人的潜力,为社区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二)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推动了“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打通了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张俊等(2020)认为,此举推动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完善。⑥张俊、梁展祥:《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角色研究》,《就业与保障》2020年第14期。肖萍(2020)通过对153 个为老服务项目案例的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的直接服务、个案管理、资源链接统筹、多学科团队整合协作等方面有利于养老服务成效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工作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⑦肖萍:《建构以社会工作者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新华日报》2020年11月10日,第14版。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回应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居家养老的人才资源。社工通过扮演支持者、治疗者、倡导者、协调者、资源链接者和专家等角色,帮助案主实现自助。邓淑英(2015)的研究表明,养老护理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失调和性别结构失调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护理服务的质量。⑧邓淑英:《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现状研究综述》,《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第2期。相比之下,社工以专业助人者的身份来提供直接服务,更能使老年人真切地感受到帮助与关爱。

社工是专业助人者,也是机构的从业者,他们与机构的互动和协调状态会影响服务的质量。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常常会使社工面临专业发挥受限制、目标差异化、资金保障不足、服务标准不明晰等多重困难。屈勇等(2017)通过对南京市社工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可化解上述困境的可行性策略。⑨屈勇、王一旻:《社会角色视角下社工介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基于南京市社工的调查》,《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年第4期。社工在服务老年人时往往会陷入“情、理、法”的伦理困境,伦理冲突影响了社工角色的功能实现。汤佳(2018)以武汉31个社区为样本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为了改善伦理困境的状况,社工需要不断熟练角色扮演技巧和提高理论知识素养。①汤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社工角色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8第9期。刘经虎(2018)对合肥市养老机构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社工是老年人的同行者,他们以同理、共情、接纳等方式与老年人共同成长,重塑生命活力。②刘经虎:《试论社工介入养老机构服务的角色变化》,《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20期。

(三)居家养老政策的研究

居家养老政策反映了政府积极应对养老问题挑战、倡导树立“积极老龄化”观念的工作方针。青连斌(2016)指出,我国国情和传统养老观念决定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积极适老的现实选择。③青连斌:《我国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趋势》,《晋阳学刊》2016年第4期。

居家养老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重点考核内容是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居家养老服务首先要守住“健康关”。学者们基于现代技术探索了新型多元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唐尚锋等(2021)的研究构建了医养结合“三中心+三机制”服务模式,建议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形成联动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和健康管理。④唐尚锋、张慧林、唐东锋:《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界定与新模式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年第9期。徐兰等(2021)建议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以满足居家老年人“看、养、护、医”需求为核心的居家养老的“O2O 模式”。⑤徐兰、李亮:《互联网+智慧养老:基于O2O理念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 年第12 期。于潇等(2017)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养老”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创造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⑥于潇、孙悦:《“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17年第1期。章晓懿等(2011)从助洁、助餐、助医和康乐服务质量四个维度,考察了居家养老服务质量。⑦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王锴(2020)提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应围绕标准化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展开。⑧王锴:《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概念辨析、评估进路与政策因应》,《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3期。

胡钊源等(2020)采集了中国养老政策文本并加以分析,提出地方养老施策应避免简单的数量累加,要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贯彻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理念,确保配套政策的出台和有效落实。⑨胡钊源、靳小怡:《中国养老政策供给的地区差异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7期。涂爱仙(2019)认为,我国养老服务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导优质的养老服务供给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⑩涂爱仙:《“十二五”以来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取向:政策演化与实践路径》,《社会政策研究》2019年第1期。马骁(2020)借用5A 理论分析框架,发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政府部门可考虑采取多层面、多角度、多环节、多主体、多学科的整合政策措施。⑪马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理论框架与政策实践》,《东岳论丛》2020年第4期。曲绍旭等(2021)从老年健康观的视角出发,提出从内容设置和评估执行方面优化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建议。⑫曲绍旭、梁德友:《老年健康观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优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应当明确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人才培养,采取多元化管理方法等。多数学者基于区域特点研究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因此,本文基于辽宁省区域特点,对部分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三、辽宁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2014年以来,辽宁省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土地来源、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划,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地方性法规、政府文件、部门制度之间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①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http://www.lnrd.gov.cn/upload/files/2021/1/bb8fb1b64044d1f3.pdf,2021年8月26日最后访问。2019 年10 月1 日起施行的《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是符合沈阳市实际的养老条例。②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http://www.shenyang.gov.cn/html/SY/15476066905 0619/154760622784454/154760669050619/6905061902852431.html,2021年9月7日最后访问。2019年1月,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答复了《关于制定辽宁省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建议》。③辽宁省民政厅:《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制定辽宁省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建议〉(017)号答复》,http://mzt.ln.gov.cn/dbjy/srddbjy/srdssjychy_139094/201907/t20190730_3540516.html,2021年10月20日最后访问。与此同时,辽宁省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养老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有关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规定,也有关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单项文件。辽宁省从政策层面推动居家养老的力度可见一斑。

辽宁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为基本原则,涵盖了全托与日托、助餐与保洁等生活照料服务,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等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和生活陪伴等精神抚慰服务,紧急救援、文化体育、法律维权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民政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医疗卫生等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规定了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供给与保障、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工作内容;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通过设施保障和购买服务等方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上居家养老政策内容为辽宁省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养老产业供给侧创新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典型实践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出台以来,辽宁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沈阳“惠万民”模式、大连“林海模式”、盘锦“中央屯村互助养老”模式为代表的居家养老实践模式。这些养老服务实践的共同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并提供政策保障;由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凝聚社会力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进程;公众参与,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养老服务模式的形成。

1.沈阳“惠万民”模式

沈阳市成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沈阳市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足社区内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和探索,打造了从餐饮到社交、从身体到心灵“一站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沈阳“惠万民”模式。

沈阳市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社工通过深入社区,对老年群体进行追踪调查,评估和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将服务范围由原来的“五助”拓展到“十助”,即在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急的基础上,增加了助行、助游、助购、助学、助娱。

沈阳市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特色服务是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求,更能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老年生活的期望。惠万民依托自身的中央厨房,由营养师搭配适合老年人的膳食,通过后厨团队和配送团队将食物配送到食堂或老年人家中,为服务区域内的老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助餐服务。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主要通过与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助医服务,以中医、保健和养生为主要手段,系统管理老年人的慢性病。他们建立了完善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做各项医疗检查,给予老年人从养生保健到防病治病的多方面的健康保障。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创了信息社区管理的服务模式,利用数据处理工具解析老年人所需的服务信息,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不同的社群团体,以迎合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在康平县政府和民政局的支持与指导下,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签约康平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了县域内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成为进驻县级区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起点。

作为提供个性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机构,目前惠万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进驻沈阳市的27个社区(县),拥有50 多个社区养老驿站。在服务过程中,“惠万民”模式下养老服务机构集合了专业社工、社会爱心人士、社区热心群众和志愿服务团体,创办了沈阳市助老志愿者协会。“惠万民”模式下的养老机构、社工机构和助老协会形成了社会组织运营治理的共同体,更好地为有需求、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2.大连“林海模式”

为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就餐、医疗、娱乐等居家养老需求,让老年人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大连市政府在城市社区中全面推广中山区青云林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简称“林海模式”。

大连“林海模式”是养老服务机构嵌入社区,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的“1+1+N”居家养老模式。“1+1+N”中的第一个“1”代表建立1 个老年人需求数据库;第二个“1”代表成立1 个协调推进机构;“N”则代表若干服务项目。在“林海模式”中,养老服务机构深入社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以老年需求为服务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对社区优势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重组,建立7 项基本养老服务和7 项延伸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让居家老年人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①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林海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www.dl.gov.cn/art/2017/2/20/art_852_366773.html,2021年10月14日最后访问。“林海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内突破了传统项目的局限性,拓展了社工实践与服务项目的组合路径。

“林海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优质高效的服务中:一是开设小食堂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林海社区联合亿达物业,引进爱心企业开办了林海小食堂,承接老年人堂食、订餐和配送等用餐服务,以丰富的菜品和优惠的价格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二是提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问题。林海社区联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性地推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在这一模式下,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工作制度得以实施,以辖区老年人为中心,面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式服务。此外,医生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三是居家设立养老驿站解决老年人娱乐问题。林海社区新建居家养老驿站,用于组织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如举办知识性活动,开展课堂和在线教育等。四是林海社区的“暖巢志愿服务超市”以社区志愿服务站为阵地,解决辖区内空巢老年人的生活和保健问题。

3.盘锦“中央屯村互助养老”模式

盘锦“中央屯村互助养老”模式以老年协会运营的农村互助幸福院为依托,在“田园农庄+养生养老”服务、村委会运营管理农村互助幸福院、新型农村社区托老托幼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实现了突破。②马晓峰、常永梅:《从单一家庭式向多元化新模式转变 盘锦因地制宜蹚出农村养老新路》,《辽宁日报》2019年7月30日,第9版。

此模式的运营机制遵循“扶持老年协会自治、利用旅游资源融合、依靠村委会兜底”三项原则。第一,发挥老年协会在村屯的优势和作用。老年协会成员均为老年人,协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任用都由老年人选举产生。除了资金来自政府资助、公益捐赠和产业创收外,服务资源、服务人员、建设用地均在村屯内部实现,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助互助养老模式,建立了由村民管理和运营的农村互助式养老幸福院。第二,充分利用大洼区丰富的村庄旅游资源,在旅游旺季,通过建民宿、办农家乐等方式,打造当地的旅游经济圈;在旅游淡季时,将场地提供给互助幸福院养老使用。经过调研和规划,为前来观光的外地老人开发了“候鸟式避暑养老”“田园观光养老”“水乡感受养老”等项目,将旅游与异地养老紧密融合。第三,盘锦市民政部门为农村互助幸福院提供资金保障;区(县)人事部门为每个村配备专岗服务人员;村委会积极发挥基层治理优势,灵活安排幸福院的使用计划,确保农村社区养老设施不闲置、活动不间断、服务不停止。面对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共同生活存在的问题,幸福院(日间照料室)配套建立了儿童照料室,开展“一老一小”统筹服务,使老年人可以安心地外出活动,让儿童得到悉心照护。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的现实困境

1.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农村居家养老资源匮乏

实践证明,“中央屯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农村居家养老的有效模式,为当地老年人创造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但这一模式依托盘锦地区成熟优质的旅游资源,无法在其他不具备优质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推广和复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不得不务农以保障生活来源。由于城乡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体面临资金支持短缺、养老设施配备不足、医疗保健服务有限和精神慰藉匮乏等方面的困难,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处于“真空”地带。此外,由辽宁省民政厅官方网站公布的“沈阳100个社区启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①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100个社区启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http://mzt.ln.gov.cn/dsxx/202012/t202 01224_4055788.html,2021年11月3日最后访问。和沈阳市民政局公布的“31家区域性的居家养老中心”②沈阳市民政局:《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地址表》,http://mzj.shenyang.gov.cn/html/SYMZJ/15115059886043 1/151150598860431/151150598860431/9886043197889233.html,2021年10月25日最后访问。都集中在市县区域,缺少扎根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2.在服务对象需求方面:对特殊群体关注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助餐、助洁和助医等生活照顾类基本养老服务方面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普通老年群体的成熟方案,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推广。老人在获得照顾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接纳度更高。但是,采用普遍性方案服务阿尔茨海默病、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这些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而这些需求通常是最迫切的。多数服务者因为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在面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时,仅凭工作经验并不能全面地了解特殊群体的心理,也就无法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为老服务过程中的需求评估和服务方案存在“重普遍轻特殊”的情况。

3.在服务供给主体方面:社会工作介入程度有限

“政府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实现,尽管社会工作服务被列入购买目录,但其份额远低于企业承办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其他服务。政策扶植力度不足也是社会工作参与程度有限的原因。因此,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领域的参与仍存在“理念先行,实践踏步”的困境,影响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发挥和服务效果的体现。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社工机构一般只能在中标的居家养老区域内开展专业服务,而在其他区域内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较少。政府在对社会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时,往往关注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服务人数、服务时长、服务标准等指标,在资金和人力等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可持续性方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社会工作介入普遍处在“重服务轻资源”的状态。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破局

(一)引入社会工作服务,弥补农村发展短板和养老项目空白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安于吃饱穿暖的现状,对文体和精神追求处于空白地带。中国农村的发展相较于城市发展具有滞后性,人才、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都集中于城市。农村甚至连为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的合适场地和设施都不具备。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要借建立乡村社工站的东风,打通向农村输送专业社工服务的渠道,组织村民参与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补齐农村养老短板。社工以激发群体活力、掌控力和自信心为目标,通过开展动机激发小组和兴趣小组工作,引导老人在小组活动中互动,促进他们的能力建设,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活力。社工还可以面向务农的老年人开展惠农政策普及和增产增收技术讲座,为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区提供链接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创意,为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开拓销路等。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将居家养老的利好惠及农村社区,孕育农村养老产业振兴的新机遇。

(二)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功能,满足老年人特殊群体需求

生命历程视角认为老年阶段也有相应的任务,即积极地适老化。特别是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失独家庭老人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社会工作需要评估辨析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临床表现是智能减退和行为能力异常,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社工可以利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量表等工具,为案主进行行为和认知评估,争取早发现早干预。干预的措施包括专家咨询、中医特色调理、认知游戏体验、花艺治疗法和虚拟现实(VR)沉浸式运动疗法等。社工精准评估需求,精准干预治疗,为老人们撕掉“痴呆”标签,帮助他们去污名化。针对失独家庭老年人的隔绝状态和缺失“反哺养老”的困境,社工可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为其打造救助和慰藉一体化的情感驿站,引导他们“走出来”参与各类志愿和公益活动,帮助他们跨越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品质。

(三)全面链接内外部资源,增强社会工作服务于养老事业的潜力

社会工作既要链接社会外部资源,与各职能部门协调为老年人创造福利,又要发掘所处区域的内在资源,建立居家养老资源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养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外发”,更要“内生”。在内部人力资源培育方面,社会工作机构要帮助社工、专职护理人员和志愿者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要培育社区内低龄老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他们的服务精神,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变被动接受服务为主动参与。在外部人力资源扩展方面,社会工作机构要与当地高校合作,聘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科学管理人才队伍,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吸引社工、留住社工”的职业发展平台和人才孵化基地。在资金渠道拓宽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开财务情况,以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要减轻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提高社会资金的比例,通过设立公益创投项目来吸收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资金投入,并履行对资助者的承诺,以确保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要抓住“银发经济”机遇,面向具备经济实力、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创造营利机会。

猜你喜欢
社工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