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菲
(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江西 赣州 341400)
WHO 将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列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其具有不确定性、紧急性、波及范围广及高危害性等特征,对全球人民健康安全和医疗机构造成严重威胁与挑战[1]。COVID-19 疫情期间病患数量激增,大量涌入医疗机构,剧增的工作量和高感染危险给一线护理工作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2-3]。而急诊科作为收治和转诊病患的重要科室,疫情期间由于急诊护理工作内容调整,工作负荷加重,隔离防控措施不足,可能使急诊科护士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抗疫一线护士的心理和睡眠问题上[4-5],对一线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不多见,特别是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更少见。因此,本研究拟调查COVID-19 疫情下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心理韧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 年3 月—4 月对南康区多家医院急诊科在岗护士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正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2)注册护士;(3)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正在急诊科进修护士;休产假或外出学习等原因未在医院工作的护士。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月收入状况、护龄、职称、职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等内容。
1.2.2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 由MASLACH等[6]编制,李超平等[7]修订,共15 个条目,包括3 个维度: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量表采用7点评分,其中0是“从来没有”,6是“每天都有”,成就感低维度采用反向计分。本研究以倦怠总均分划分倦怠程度:3分以下者为职业倦怠较低,3~5分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5 分以上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8];本研究总量表与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8、0.84、0.89 和0.89。本研究以倦怠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为统计依据。
1.2.3 弹性量表简化版(the 10-item Connor and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10) 由CONNOR 和DAVIDSON[9]编制,WANG 等[10]翻译修订。量表共10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其中0 是“从不”,4 是“几乎总是”,得分范围为0~40 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心理韧性越好。本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COVID-19 疫情下急诊科护士一般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用r表示)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对职业倦怠的影响,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为74.67%。
调查共112 名护士,其中男5 名(4.5%),女107名(95.5%);年龄22~45 岁,平均(31.67±5.7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为1~25 年,平均(9.48±7.24)年;已婚89 名(79.5%),未婚及其他23 名(20.5%);46 名(41.1%)为大专及以下学历,66 名(58.9%)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子女98 名(87.5%),暂无子女14 名(12.5%);90 名(80.4%)月收入不低于5 000元,22 名(19.6%)月收入低于5 000 元;护师及以下81 名(72.3%),主管护师及以上31 名(27.7%);护士长8 名(7.1%),护士104 名(92.9%);仅7 名(6.3%)护士有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
2.2 COVID-19 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COVID-19 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总均分为(2.29±0.64)分,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衰竭(2.47±0.67)分;成就感低(2.38±0.96)分;人格解体(1.94±0.82)分。按照职业倦怠总均分划分标准,COVID-19疫情下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尤以情绪耗竭显著。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总均分上的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及有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急诊科护士,其职业倦怠总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均分上比较/n=112
2.4 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总均分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COVID-19 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得分为(23.42±4.68)分,稍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韧性得分(23.64±6.69)分][1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 疫情下急诊护士心理韧性得分与职业倦怠总均分、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低均呈显著负相关(r=-0.511,-0.396,-0.432,-0.370,P均<0.001)。
2.5 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心理韧性是COVID-19 疫情下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1,R2=0.314)。见表2。
表2 COVID-19 疫情下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多元回归分析/n=112
3.1 COVID-19 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总均分为(2.29±0.64)分,其中以情感耗竭(2.47±0.67)分更显著,高于非疫情期国内其他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8,12],这可能与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护理工作内容调整、工作压力剧增、职业高度紧张感等有关。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不仅需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任务,完成高标准护理要求,还时刻担心被感染的风险,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耗竭感,进而易出现工作倦怠问题。急诊工作本身具有紧急、复杂、多变等特点,工作内容繁杂且工作负荷较重,急诊患者病情紧迫,与家属沟通解释工作往往较多,科室工作性质与内容也更易使急诊科护士发生职业倦怠。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及时关注COVID-19 疫情背景下急诊科护士的情感与工作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已婚、育有子女与未有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更高,考虑可能与结婚后、育有子女的护士所承担责任更大、顾虑更多有关。另外,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显著低于无经历者,与修晓萍等[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验提升了护士对此次COVID-19 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发挥有救援经历护士的优势,加强COVID-19疫情培训和预防演练,提升其应对处理能力,一定程度上降低职业倦怠发生危险。
3.2 COVID-19 疫情下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结果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得分(23.42±4.68)分,稍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韧性得分[11],可能与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高心理压力、高感染风险等有关。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负向预测因素,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职业倦怠得分越低,与以往关于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14]。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心理资源,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灾难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成功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遗传、神经、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同时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可以通过各种训练得以提高与改善[16]。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充分挖掘与训练急诊护士的心理韧性资源,提升其心理韧性水平,以期更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的各种职业倦怠问题。
综上,COVID-19疫情下急诊科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以情绪耗竭最为明显。心理韧性是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重要负向预测因素,提示COVID-19疫情背景下,护理管理者更需要重视个体心理潜能的开发,以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