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纯 王茹娜 祝艺芳
摘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的话题备受关注,本文以温州泰顺徐岙底古村落为例,通过对徐岙底古村落开发条件和活化路径的分析,提出古村落活化的四条建议,古村落保护更应注意盘“活”村子;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村民技能培育是古村活化中自我生长的重要策略;整村运营更能带来竞争优势。
关键词:古村落;活化;机制;徐岙底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俗风俗、道德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布局、建筑艺术和传统工艺,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内涵,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乡土建筑与乡土文化的综合载体,其开发利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因此,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既关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存续,也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在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传统村落资源得以不断盘活,培育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的旅游消费新项目,促进生态旅游和城乡统筹发展。然而在發展过程中,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转型等原因,其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及本土文化衰弱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传统村落在活化利用过程中脱离实际的需求,村民处于被动的位置,难以参与其中。因此本文希望以社区营造的视角寻找一种既能尊重原生文化又能让村民参与共建共享体现本地优势的传统村落内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二、徐岙底古村落背景和现状
(一)村落位置及地貌、景观特征
徐岙底古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飞云湖上游。地处于“东海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筱村镇腹地,距离镇政府驻地不足1km,但由于山体分隔,隐世独立,别具悠然之境。地理区位方面,徐岙底古村落座西南面东北,前有玉溪萦绕,后倚金山,左右群山环抱,奇峰对峙,似龙虎踞镇之势。村落内小溪自南向北汇入玉溪,村中山泉潺湲,古树苍翠,环境优美。一条鹅卵石径逆溪而上,贯穿全村,成为古村落骨架,间或有横巷交织,共同构成网状脉络,街巷两侧古民居依脉而生、错落有致,密集、散列兼有,农田、菜畦散落其间,形成“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典型山区村落风貌,并与“国宝级廊桥”文兴桥南北方向遥相呼应,形成“古桥。
徐岙底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泰顺古建筑保留最完成的村落之一。徐岙村内街巷纵横,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村内建筑构造多延用了清代木构建筑或近代夯土建筑,村落形体小而完整,古朴自然。村内古民居规模宏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有3座,依次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中型规模的古民居有8座,小型的有17座。村内还有忠训郎庙、双井、双心巷、举人巷、文元巷、三拱石桥——永济桥、七齿石碇等人文景观,拥有乌衣红粬、提线木偶、禳神节三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村落发展现状
和很多日渐凋敝的村落一样,在墟里入驻徐岙底前,村里三四十栋房屋,户籍所在有一百多户、七百多人,大部分村民已经外迁,搬入新居,村内仅剩十余位老人仍守着古村的晨昏。近年来,由于资金来源较少,古村收入有限,除去日常维护,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修缮古建筑、完善古村基础设施、整个徐岙底发展缓慢。外加高速通车之前,温州市区前往泰顺的交通不够便利,游客相对稀少。且即使有游客游览,整个村落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
但徐岙底又有着不同的命运,多年来,除风貌保护完好,红粬制作亦代代延续,并且因为村民多迁居镇上,仅数步之遥,村内农田仍在耕作,晨兴理荒秽、闲来话桑麻的乡村生活场景还在,七月半祭祖的习俗和文化体系还在,其传统生产生活场景和乡土文化保存至今。
三、徐岙底古村落旅游活化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优异的地理位置,利于打造“世外桃源”旅游目的地
徐岙底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往村内,由于山体隔离,自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之感。依托于泰顺优异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植被茂密,生态良好;交通不便又使得徐岙底古村落保留完整,传统文化积淀,这些都成为了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通过村落环境营造和广告营销,能够很好的打造“世外桃源”旅游目的地。
2、乡村生活元素保存至今,利于还原乡村生活肌理
虽然徐岙底只有10多个村民在村中居住,但由于村民多迁居镇上,且镇和本村仅数步之遥,本地村民仍会在村里种田耕作,地还有人中,农活有人干,阿姨大妈们还能在路边唠唠嗑,所有乡村生活的元素在徐岙底仍能找到,这对于还原乡村生活肌理,让外来游客在此感受农村人情味仍然有实现的可能,且这部分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的展现具有真实性和原生态性。
3、文化积淀深厚,可深度挖掘打造旅游资源
徐岙底为乌衣红粬技艺的兴盛地,至今还有在乌衣红粬工坊运用。村落内文化皆有传承,村落多为宋式构造,有史可循,保留完整的古居民楼,如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忠训郎庙等都能追溯其历史背景及其中的故事。村落内可谓是遍地是历史,处处有故事。这些文化若是被适当挖掘,连成故事线,作为徐岙底的历史记录与逸闻趣事,便是不可多得旅游资源。
(二)不利因素
1、古村落的屏蔽效应
徐岙底的优势其实也是它们的劣势。泰顺县作为非遗大县,类似建筑群和非遗文化的古村落非常多,仅仅是浅层次地挖掘当地的文化,以“归居田园”为旗帜,以后会很容易被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所追上,甚至被其他类似的村落品牌效应所掩盖。如何从相同中寻找不同,确定徐岙底独特的旅游优势,同而不同,确定自己的旅游品牌,是徐岙底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2、古村落活力不足
村里只有10个老人在,优质人口外流,使得村内整体经济活动密度下降,社会、文化仪式活动等衰减使得村落在归属感和集体动员能力上的全面削弱,村落活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打造有利于新老村民共处、可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及提供手工、研学、展览、农耕体验、艺术创作等文旅活动和教育实践的创新型乡村社是重现村落活力的重要内容。
四、徐岙底古村活化路径分析
“让古老的村庄活起来!”是徐岙底古村活化的核心。“墟里”团队提出三个活化理念。活的村庄需要“活的山水”——绿色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活的文化”——尊重并赋能当地的文化及传统;“活的产业”——产业梳理及二次开发。让新村民住进来,让老村民搬回来,建立和维护一个当地的生动社区。
(一)绿色理念,古村落传统建筑的再生性改造
为了使整个村庄“活”起来,徐岙底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基于实用性和系统的方案,解决浙南山居宜居性的问题。吴氏宗祠、文元院、水尾民居和举人府等文保建筑以保护、展示为主,强调原建筑的美感及含义,功能上可作教育、展示,或静态文化体验,同一空间可多功能使用。在村庄改造过程中针对空屋进行了合理的景观设计规划,院落的布局,室内的展示等,力图保持历史原状,让当地传统的工匠和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培育。
(二)文化挖掘,专业团队赋予村落人文更高价值
为使村落的文化“活”起来,团队在保持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村落的文化与节事,通过邀请专业团队记录、保存、转化徐岙底村落文化,将当代文化与艺术活动有机植入以梳理徐岙底的文化和乡土民情。开展“红地起乌衣”展览、驻村写作计划、自然观察等一系列工作,推廣、深化区域整体的IP形象。打造软性文化,在美好乡村生活的体验下,营造村内节庆氛围。举办“六月六文化旅游节暨红粬展馆开幕活动”、“跟着24节气游乡村”之立夏/夏至/寒露、乡野市集等系列活动。沉浸式体验激活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让游客对徐岙底的故事有更深入的解读。通过名人效应和常态化的活动IP,以24节气为主轴,实现沉浸式体验和内容生产的线下线上融合。
(三)场景搭建,推动乡创产品创新与销售
徐岙底乡村四季,风土人情应该是旅游最大的卖点。通过对本地农产品的梳理及二次开发创新产品销售。村里自主研发了“红粬啤”、“山草汽水”等泰顺非遗转化的农创及文创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建设村内供销社,提供农产品与文创产品展示售卖空间。另外,村内还专门新建红粬博物馆,搭建游客参观、学习当地文化、体验氛围和购买农特产品的场景。其中交互馆让游客了解红粬制作流程;园林馆提供游客红粬制作体验场地;文化馆作为农耕文化主题展览和活动交流空间;创作馆以研学教育的形式让儿童了解稻米文化;礼品厅以伴手礼和农特产品展销售卖,形成一馆多功能的设计布局,增强游客体验的沉浸感,增加乡创产品销售的可持续能力。
(四)村民共生,返乡系统的建立与支持
徐岙底村整村开发活化注重与当地的农村社群建立顺畅关系的能力。对于原住民,他们不迁走一个原住民,并在村里开展培训,实践“村妇培训”、“村妇创业孵化”、牵头成立合作社及一三产融合之路等反哺乡村的创想。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机会,为他们售卖农产品,在整村项目中,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每年会有10%分红给到村里,其中5%由村集体使用于村内公共投入,5%分配到村民个人,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发展。对于新村民,建立多种形态共建模式,设立创孵中心、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社区治理和打造文化空间等服务,吸引社区共建人到徐岙底生活,打造理想乡村社区居所。对于游客,建立与客人之间超越消费的关系,通过他们带动徐岙底消费活力的同时更是希望通过游客传播徐岙底的文化与故事。
五、古村落活化长效机制探析
(一)古村落保护更应注意盘“活”村子
随着近年人们对于古村落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村落被发现、被保护、被利用。从那些留存下来的古村落里,我们能看见传统的农耕之美、文化之美和生活之美。但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某几处建筑物的保护,更应是盘“活”村子,让古村落焕发生机。开发古村落的旅游,不仅仅是简单地打造旅游景点,弄几本当地趣闻轶事,更应该从保护的角度去开发,打造当地居民公共空间与旅游体验的共同体。让古村落旅游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从而游客才能感受到古村落旅游的乐趣与意义。
(二)古村落开发,应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
随着人们旅游的增多和见识的增多,人们对于不同地方的风景,总是习惯性进行对比。而当走入古村落,发现了古村落的复制和重复之后,这个地方也便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要让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更具有持久性,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因地制宜寻找当地的文化特色,围绕这一独特的优势资源,开发和打造旅游品牌。
(三)村民技能培育是古村活化中自我生长的重要策略
培养村民艺术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只有培养村民成为乡村开发的主要 参与者,在“外发性”发展推动之后,乡村才可能进入内生性发展阶段。对于徐岙底而言,传统技艺迎合新消费市场的创新策划是古村活化内容呈现给市场的关键,因此需要培育当地村民的技能不止用艺术和文化改造乡村,还有传承古村传统文化技能,使村民参与古村活化并从中获得收益。
(四)整村旅游开发和运营更能带来竞争优势
目前,古村落内生产业发展的尝试都偏于个案,只有整体平台式的运行才能够最大程度整合资源,而最终能够扮演主导者角色的,只有政府。既需要专门用于古村落保护的国家基金,可吸纳引导社会资本,一起支持乡村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和内生经营活动,也需要统一的信息集散平台,把政府拨款、隐没在山水间的古村落概况、来自外来干预的相关信息资源对接,培训参与保护的各方力量。此外,这个平台还可以是电商平台,古村落出产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艺品,都可以进行在线交易。在游客旅游时向他们介绍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产品,促进商品交易,增加收入,同时用收入去发展古村落,使得资金循环,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孔翔,吴栋,张纪娴.社区参与模式下的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生产及影响初探——基于苏州东山陆巷古村的调研[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6):10.
[2]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6):15.
[3]吴必虎,徐小波.传统村落与旅游活化:学理与法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1):17.
[4]王美,陈兴贵.传统村落"整体活化"理路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