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博物馆藏梁巘行草七言诗轴赏析

2021-12-22 12:17张蒙臧莹杜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8期
关键词:行草董其昌纸本

张蒙 臧莹 杜玥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梁巘的行草七言诗轴,纵107cm,横47cm,纸质,为珍贵文物中的二级品,有小幅字迹脱块,保存基本完整。行草书七言诗轴内容为元代画家高克恭《即事》诗:“古木阴中生白烟,更于何处见流泉。偶随屈曲寻源去,直到人家竹坞边。”落款:闻山梁巘。下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梁巘私印”,下朱文方印“松斋”,另有起首章“景华书屋”。

梁巘,字闻山,号松斋,清代亳州人。1762年中举,考取咸安宫教习,三次举进不中,咸安宫教习期满补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缺,任期两年,期满后辞官至寿州寿春书院课徒直至终老。梁巘是乾隆时期享誉江淮地区的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工书法,学董、米,师颜、欧,苦攻李北海,以北海笔法名世。其书法与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齐名,与钱塘梁山舟、会稽梁文定合称“三梁”,因与曲阜孔谷园俱学于张照,又有“南梁北孔”之称。其所处乾隆时期,正值赵孟頫、董其昌书风正盛之际,也是帖学与碑学并行的特殊时期,梁巘的书法坚持传统帖学审美,又对后期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启蒙意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梁巘生卒年月尚未统一,有关史料记载内容不一,孙晓涛在《梁巘书论与书法研究》之中提及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丛书有关于梁巘仕宦的履历记载,该档案主要记载清代中下级官员的引见履历档案,记载官员的姓名、年龄、籍贯、出身和职务等,信息详实,且因年代较近,可信度极高。梁巘应选官履历上记载:“臣梁巘,安徽颍州府亳州举人,年三十六岁。咸安宫教习期满,引见奉旨以知县用。原选四川重庆府綦江县知县,具呈亲老奏明,改补近地,今签掣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乾隆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三十四年是1769年,梁巘三十六岁,古代人的年龄一般虚长一岁,可推知梁巘出生于1734年,即清雍正十二年。

梁巘有书法著作传世,为《评书贴》和《承晋斋积闻录》。《评书贴》是其随笔札记,共141则,论述书家源流和优劣,多论执笔法,《承晋斋积闻录》是关于书法研究的论著,两本著作皆由后学搜集整理而成,很多书学观点被后世引用。最为著名的便是《评书贴》中“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之说,用简单精炼的文字概括晋唐宋元明各朝书法的审美特征。其实最早指出各朝书风风格差异的是南宋文学家兼书法理论家岳珂,他在题米芾一帖的跋语中指出:晋书“流之于妍”,六朝书“溺之于专”,唐书“虽经生楷隶,犹得以扬镳而鸣鞭”,至于宋书则“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而已。明朝董其昌进一步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著名观点,紧随其后,明代冯班又提出“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并进行了阐释。至清代王澍,则和董其昌论述相同。梁巘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书法的体味,进一步精简概括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一字来概括各个朝代的书法审美倾向和基本特征,得到后世的认可并广泛传播。

梁巘书法在当时影响极深,当地人把梁巘当做自己学书的“乡先生”,且在亳县、寿县等地流传着“无梁不成书”、“无梁不为富”等俗语,大家争相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及梁巘“以工李邕书名天下,真及行书能品下”,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山舟领袖东南,闻山昌明北宇……闻山用笔中锋论,真言独谛,俱可谓度书之金针”。梁巘重视收藏和鉴赏,收藏大量金石碑帖并时时临摹,他重视金石碑版文字,为后来碑学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他对学生邓石如的培养的启发,邓石如又到包世臣,再到吴熙载何绍基,再至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无不尚遒劲浑穆之势,直接影响了清后期的书风。梁巘学书重执笔,《评书贴》中有专门的一篇《执笔歌》,他认为执笔法一脉传承有序,是书法家的习字秘诀,而他得到了董其昌和张照的真传。梁巘在书风上倡导“尚劲健、崇瘦硬”,这是他对王澍“崇尚瘦劲”的书学审美的继承和发展。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梁巘行草书诗轴,所写内容为元代画家高克恭《即事》诗:“古木阴中生白烟,更于何处见流泉。偶随屈曲寻源去,直到人家竹坞边。”其中“更”、“见”字略残。该七言诗轴落穷款,无纪年。高炜在《梁巘寿州时期纸本作品研究》中对梁巘84件纸本作品的钤印、落款、书学风格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一些规律。梁巘的书学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763—1769年任咸安宫教习;2.1769—1771年任巴东知县;3.1771——1785年寿州课徒。新乡市博物館所藏的梁巘行草书所钤印章,起首章为白文方印“景华书屋”,名章为白文方印“梁巘私印”,朱文方印“松斋”,根据高炜在《梁巘寿州时期纸本作品研究》所总结的规律,这三个钤印的使用多出现于1780—1785年在寿州课徒时期创作的作品和少数临摹作品之中。梁巘的落款也随着身份和作品风格的转换不断变化,新乡市博物馆所藏梁巘行书诗轴之中的落款,根据高炜在《梁巘寿州时期纸本作品研究》总结的规律,一般出现在1780年以后的作品之中,“闻山梁巘”四字之间的笔势相连,连绵不绝,这四个字成为一个组合和符号,基本定型,极具辨识度。所以断定该幅行草七言诗轴为梁巘在寿州课徒期间所作,是其晚期书法作品。

梁巘行书早期学赵孟頫和董其昌,自言“余书入赵浅,入董深,然入董而不尽出于董”,之后又转学唐书,尤以李邕、颜真卿为主,尤其是李邕的《云麾碑》。梁巘书法后以法李邕为主。梁巘草书学习“必须学智永《千字文》,盖其字多,偏旁具备也”,另学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千字文》以及王羲之的草书帖等。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该幅行草七言诗轴,清峻流畅,爽健秀逸,气势贯通,浑然一体。字与字之间以明连为主,牵丝引带,既巧且雅,又佐以暗连,似断还连,形断意连,内在呼应,顾盼有情。

该幅清梁巘行草七言诗轴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细档案。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新乡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行草董其昌纸本
《岩高千尺虎》
晚明巨轴行草研究
董其昌的面具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张顺琦作品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天下第一行书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