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1-12-22 11:06霍虹伶程子豪李露莹晏若馨邝锦缘
科学与生活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霍虹伶 程子豪 李露莹 晏若馨 邝锦缘

摘要: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在非遗开发与利用的道路上磕磕碰碰,无法跟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主要体现在非遗传承人断层导致开发不充分、开发模式单一和过度商业化、三江侗族非遗的文化品牌尚未成型和非遗资源的宣传方式与时代发展脱节。要想改善现状,三江侗族自治县须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打造三江侗族的非遗文化品牌,拓宽开发渠道、避免过度商业化,创新三江非遗文化的宣传手段才能焕发侗族非遗的新活力。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建议,给广西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注入动力。

关键词: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文化市场从“战略性短缺”进入“短缺与过剩并存”时代,当前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不断加大,移动互联、数字科技、金融等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逐步向内容制作及整个产业链接领域传导,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与规划中。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局的挂牌,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发展道路将迎来新局面。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全国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利用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打造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招”。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柳州,除了侗族还有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等民族,多元的民族孕育了三江侗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多,且具有代表性(如下图所示)。其中侗族大歌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三江侗族的文化传承至今,具有完善的社会体系、完好的人文内涵以及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江侗族又被称为“百节之乡”,时代的发展,让节庆活动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通过活动的举办将吃喝玩乐都容纳进来,村寨之间维系情谊,展示侗族的文化。其中三月三“月也”,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村民们会欢聚一起,参加芦笙踩堂表演比赛、对唱侗族大歌、宣读侗族款约以及交换礼物等活动,“它有利于打破村寨之间的闭塞,交流生产经验、技术,加深近邻之间的友谊,增强侗族的凝聚力,增进民族感情的沟通,推动民族心理深层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基本准则的形成”[1]。此外,三江当地的政府为了非遗的开发与利用采取了很多措施:申报非遗项目、打造侗族风情演出和非节庆活动等等。这些措施成效也很明显,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二、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人断层导致开发不充分

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是非比寻常的,年轻一代受到的教育相对老一代人要多得多,知识面也更宽广。年轻一代可以通过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开发与利用三江侗族的非遗资源,所以这群人是非遗传承的关键点。而三江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导致当地的旅游业无法发展起来。没有特色产业的三江留不住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传统表演大多是由中老年人出演,鲜少有年轻人的身影,非遗传承的群体出现断层的现象。现如今迭代速度之快,给非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缺少年轻人参与的传承体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方式得不到创新,使得非遗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有很多“无人问津”的非遗文化就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消失。非遗的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如果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将会制约三江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二)开发模式单一、过度商业化

在三江侗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与利用模式单一,形成“千寨一面”的情况:各乡镇、村屯节日举办的习俗活动都差不多,除了能在三江看到,三江之外的其他侗族聚居地也能看到,包括寨子的风格也大同小异。大开发商包括参与开发、利用的一些经营者尽管十分注重侗族元素的利用,但缺乏创意,只是利用了侗族元素的名头,各自经营各自的项目,没有连成一个整体来合力塑造三江侗族的文化品牌。这些问题,在广西桂林地区也十分常见,比如:在布包上绣上“壮族刘三姐”五个字,就可以当作是壮族特色文化的文创品,毫无新意但也有人买单。同样,在云南丽江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看到类似所谓的“特色文创产品”。有学者指出,部分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同质化会对民族文化多元性造成影响[2]。此外,三江侗族对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和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及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样,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比如说月也侗寨的经营方向,开发商的主要目的是卖房,而不是通过对月也侗寨建筑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开发,传承、传播侗族月也文化。

(三)三江侗族非遗的文化品牌尚未成型

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品牌发展进而带动文化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是历史长河里最耀眼的光芒。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少数民族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展现出的文化产果中可以看到,其并没有凝练当地的文化元素,也没有系统的构建文化品牌。比如说“月也”,这一活动并不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特有的,其在全国各地的侗族族群中都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当地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现实操作对不上,在活動开展中没有塑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无法活用当地的文化,成为随大流走的一部分,没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此外,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知名度不高,广西被外地人更为熟知的是壮族、刘三姐和桂林。多民族的特色文化品牌没有打响,导致广西区内的少数民族旅游景点吸引不来外地游客。据了解,除了传统的侗族村寨,本地居民和其他地方的百姓鲜有人知道“月也”的活动形式。连当地的人对于侗族的非遗文化都不甚了解,那么又如何传播文化呢?由此可见,打造三江侗族非遗的文化品牌迫在眉睫。

(四)非遗资源的宣传方式与时代发展脱节

暂时远离繁忙的工作,寻一处清净之地,享受惬意的慢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选择。而拥有自然淳朴、风情各异、特色生活体验等优势的乡村游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而乡村游如今早已不是简单的“采农家菜、看农家景、吃农家饭、赏农家戏”,更多的是追求有个性、特色的文化之旅。“款”文化是三江侗族的民族文化,但人们前去三江旅游却无法感受到侗族的“款”文化,这是旅游中的一大遗憾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遗憾。在“月也”开展的时候,虽有宣读侗族款约的环节,但活动的举办一般是在元宵、三月三等节日,需要在特定时间才能进一步了解这一特色文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们出门游玩受到一定的限制,多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方向逐渐从线上转移到线上。三江侗族自治县却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当地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在2013年11月就停更至今,使得侗族文化的宣传渠道出现缺口,不利于非遗的开发与研究。

三、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主旋律

第一,转变当地年轻人走出去才有发展与未来的思想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来留住年轻人的脚步。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贯彻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确保乡村“最后一公里”不能在文化发展上出现遗漏。第二,在非遗扶贫上发力。2020年11月20日,三江侗族自治县被广西区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扶贫还要扶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建设三江侗族的文化产业,讲好侗族的故事,做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大对非遗工作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要改变村容村貌,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四,引进人才,为三江侗族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精准供给。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振兴提供更多专业的思路,做到最大地保留当地的文化特色以打造“一村一品”。

(二)打造三江侗族的非遗文化品牌

第一,利用三江侗族的节庆活动。着重打造三月三的“月也”、四月八敬牛节、十一月初五侗年,注入三江侗族的特色,吸引游客并给予游客多个时间段的选择。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以民俗物质为载体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以此带动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不仅使得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因产业运作得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也因内容而显示出了活力,形成村落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产业文化运作良性的二元互动模式,传统节日的抢救保护与产业的发展也因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第二,设计具有三江侗族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强化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将三江侗族的地域文化浓缩成一份份文创产品,将最有代表性的三江文化展现给游客。第三,通过景点里融入故事,打造旅游内容的差異性,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比如说桂林,有很多游客会为了刘三姐去到桂林。因为很多人通过电影《刘三姐》以及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而知道刘三姐,所以会为了看一场演出或者感受刘三姐曾经生活的环境去桂林游玩。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在广西很多地方都有,但刘三姐这一人物赋予了桂林风景的故事性,同时也形成了桂林山水与其他地方的差异性,让游客有了去到桂林的必要性。桂林山水的文化品牌的打造成功,给其他旅游景点提供了发展思路,三江侗族非遗的文化品牌建设可以通过从这一方法入手。

(三)拓宽开发渠道、避免过度商业化

拓展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月也侗寨中,其未来规划是打造一个集商业娱乐、“月也”文化、经济等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对于三江侗族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文化+旅游”,还应构建“文化+”体系。比如“文化+科技”,在三江的月也侗寨中,适当放置电子展示屏、AI互动区来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同时,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非节假日来到侗族的游客,也能体验到节假日的侗族活动。

2020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曾说过,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过程。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两手抓,要抓好两者之间的度。不能为了建设侗族风情村寨而建设,要保留传统村寨的风貌,这样子才能将侗族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三江旅游,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只有将三江侗族自治县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起来,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当商家的收入得到满足,商家才不会将目光局限于卖房等商业化这一层面上。

(四)创新三江非遗文化的宣传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4]。将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构建“两微一抖”的新媒体宣传阵营,形成三江侗族当地的文化产业链,给非遗注入新时代的力量,增加非遗的开发深度、拓展非遗利用的广度。比如说,三江侗族自治县可以利用直播的方式,展示非遗文化的精彩与魅力,和观众一起探寻侗族非遗的奥秘。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也可以促进三江侗族的文化产业发展。此外,还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2020年,柳州政府邀请了抖音和B站的疯产姐妹、机智的党妹等原创视频创作者来到当地进行旅游,拍摄视频发布在平台上以宣传当地文化,吸引人们来当地游玩。视频的内容多以品尝螺蛳粉为主,对于柳州三江、融安等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地区未进行游玩和讲解。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的爆火,柳州乃至广西的文化产业迎来了新面貌。抓住螺蛳粉的热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一起进行宣传,从而促进三江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结语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与民族文化的载体与精神寄托。时代在发展,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要与时俱进,开发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走错路,文化非但不能得到传承、发展,反而因为开发、利用的不当走向庸俗化,甚至消亡。三江侗族的非遗项目之多,说明非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之大;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时不我待,得去做些什么以避免这些民族瑰宝“名存实亡”。三江侗族自治县需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抓准时代发展的契机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阮立影.侗族“月也”习俗的文化解读[J].黑龙江史志,2009,(09):115-116.

[2]王延中.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5-120.

[3]李彩萍.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8,(4):47.

[4]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是最好的保护[M]光明日报,2011.

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广西财经学院国家级)立项项目《“款”“也”“峒”听——独峒特色旅游地形象策划》(项目编号:202011548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

霍虹伶(1999—),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程子豪(1999—),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李露莹(1999—),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晏若馨(2000—),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邝锦缘(1997—),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

3以上信息采自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www.gxfybhw.cn/

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