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研究

2021-12-22 19:47王斯彤龙雪城刘伟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王斯彤 龙雪城 刘伟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不匹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缺乏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设置的方式,以有效避免课程的简单重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建议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卫生安全模块、灾难安全模块、应急技能演练模块三个模块。

【关键词】应急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61-03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的国家,并且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提高政府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实现避灾免祸、转危为安的目的,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对公共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围绕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急管理专业建立科学的课程模块结构,是实现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養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不匹配

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板块的线性模式。虽然这样的模式注重对学生应急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并且,很多高校专业课程主要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内容,但是真正涉及应急管理学减灾应急管理、灾后重建理论和实践、应急情景模拟和应急演习设计等的实用课程不多,在课程设置上没能从我国真正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上去考虑,对学科的前沿与知识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考虑的要素相对要少,因此设置的课程与专业真正的需求不相匹配,导致我国目前应急管理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课程普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

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普遍没能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没能满足学生系统掌握应急管理理论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包含这四大应急领域基础上同时具备较强的适用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较为侧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政策法规和理论的一些学习,较少有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但危机是突如其来的,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不利于应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在教学上应更加注重培养实践性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性,通过开展教学实践项目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去进行操作演练,才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才能在突发事件真正发生时具备选择恰当处理方法的能力。

二、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意义

应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具有适应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

(一)有效避免课程的简单重复

原先一些应急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匹配,有些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交叉的现象,学生未厘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兴趣,达不到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不同的模块后,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促使教学内容合理化,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灾难安全和应急技能演练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之前各课程之间割裂的状态,通过知识的模块进行深化和融合,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能力需求将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不同的模块后,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学生仅仅懂得“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成为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能够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保卫祖国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三)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应急技能演练、实践课程等一些实践演练项目,在演练过程中除了需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演练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好,缺乏合作意识,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演练,会对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学术活动、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让理论落地到实践,提升学生的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实战型人才。

(四)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以后主要是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类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对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模块化课程的设置,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促进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更好地与新时代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

三、应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过程,主要分为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根据我国目前对应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对政府危机干预和处理的要求,建议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三个模块:公共卫生安全模块、灾难安全模块、应急技能演练模块。应急管理知识的多样化可以提升学生对应急管理基础的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公共卫生安全模块

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暴露出我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不少问题。党中央强调,借此契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系,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后疫情时期,公共安全卫生需要人才支撑,我国缺乏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其中一些应急管理人员难以承担指挥的责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公共安全卫生能力。

首先,增加卫生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法学、卫生统计学、运筹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应急管理和舆情分析、应急管理和信息化以及应急管理和风险评估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卫生政策与管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环境卫生和社会行为科学五项公共卫生教育核心知识能力,以及信息传播与大数据、领导能力、公共健康生物学、系统性思维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跨领域专业素养。通过政治、社会、经济、公共管理、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重视复合型应急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養,培养出一支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应急管理的人才队伍。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保留我国的公共卫生医学特色,在我国大健康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二是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教育,培养人文关怀的思想修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三是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体现实践的思想;四是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卫生政策、突发应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灾难安全模块

近年来,国内外灾难事件频发,造成严重后果,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人们对灾难的预防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加强灾难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大事,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对应急管理人才灾难安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灾难安全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安全和事故灾难安全两个部分,同时应当涵盖社会安全事件内容。因此,作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应当具备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另外,也必须培养理性认识灾难的能力和管理非理性人群的能力,才能临危决策、形成决策,并且取得危机沟通和舆情管理的良好效果。

灾难管理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安全应急管理、经济安全应急管理、应急风险评估、灾难管理的基本理论实践、自然环境灾难管理能力培养,了解灾难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了解不同救援时期不同的救援重点,具备编制与管理灾难应急预案的能力。另外,注重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开展灾难管理工作,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

(三)应急技能演练模块

我国很多高校的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公共管理类课程,然而真正涉及应急管理学、应急预案制作与演练、预警与应急管理、减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灾后重建理论与实践、应急情景模拟开发、应急演习设计等应急实用课程并不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也就是说,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具有系统性、组织性、协调性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时,需要摆脱以往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设置应急技能演练模块,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应对能力。同时,突发事件往往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进行应急演练能够强化学生的应急意识,提高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也能检验学生应急预案的制作成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完整的行动过程,即“问题—决策—实践—评估”采用案例式、模拟式、推演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实战演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模拟中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促使他们成长为能够处理应急管理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模拟演练场景不是虚拟的角色扮演,而是现实生活中多角度、多角色、多场地的实景协同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采用的应急管理原则、方针和流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一致。学生在演练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熟悉各种角色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通过定制情景,从中发现并解决危机中的有关问题,熟能生巧,从而锻炼突发事件处理和灾后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切实提高防范和解决危机的速度和专业水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增加相关应急技能演练的课程,培养实战型人才。

总的来说,要加强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应急管理能力培养,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应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掌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熟悉应急演练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承鹏.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9(9).

[2]黄红雨.基于知识元的应急案例表示及检索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赵慧华,潘文彦,李晓蓉.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9).

[4]高青莲,游艳玲.综合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综合应急管理人才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3).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忠勇注警魂:‘三全育人体系下公安铁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160);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教学练战、多元协同、层级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JGA353);2020年度广西警察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忠勇注警魂:‘三全育人体系下公安铁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01);2020年度广西警察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教学练战、多元协同、层级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JGZ06)

【作者简介】王斯彤(1989—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龙雪城(1985— ),女,湖北荆门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刘 伟(1984—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