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杰,樊 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是个体在从事某项成就活动过程中,因预期自己的能力可能达不到某种目标时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1]。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外部信息会刺激个体认知过程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当个体将失败视为对其目标实现的威胁时,就会引发恐惧。随之将失败与失败后产生的厌恶性后果相联系,如:经历羞愧和尴尬、自我评价降低、对未来迷茫、重要他人失去兴趣、重要他人失望[2],继而导致运动员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在运动领域中,每个人都会惧怕失败,哪怕是最成功的人也会如此,但他们成功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失败[3]。现有研究已表明,一方面,失败恐惧会增加运动员焦虑程度和抑郁水平,降低主观幸福感[4],进而导致其采取回避自我表现和意志努力的行为倾向[5]。另一方面,最新研究结果也支持了失败恐惧的积极作用,Andrew等[6]认为失败恐惧感能够激励运动员突破自我,化失败恐惧为勇往直前的动力,帮助运动员时刻保持竞争意识,促进其职业生涯长远可持续发展。那么,在经历相同或相似失败情境后,为何有些运动员知难而退,一蹶不振;而有些运动员却能够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免疫”失败恐惧感对自身运动表现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坚韧性在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心理健康和训练比赛满意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7]。
心理坚韧性(Mental Toughness)是指个体在制定或维持目标追求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坚定、灵活、高效等特质的一种类状态心理资源[8]。心理坚韧性首次在运动领域中被提及[9],Gucciardi等[10]认为心理坚韧性可有效帮助运动员摆脱日常困难性挑战、各种压力源和重大逆境的影响,使其在成就目标达成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坚韧、执着的态度,并持续性地展现高水平的运动表现。并且,通过心理坚韧性的内在驱动,运动员能够始终如一地展现自身的心理技能,如注意力、动机、信心和控制力[11]。已有研究也表明,心理坚韧性高的运动员不仅会对自身行为作出积极的认知性评价,还会以更加坚韧、专注的态度投入到训练、比赛中,通过出色的运动表现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12]。
训练比赛满意感(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atisfac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满意感,是运动员建立在对训练和比赛经历认知评价和主观感受基础上的积极性情绪反应[13]。已有研究发现,训练比赛满意感既可作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参考,也可作为促进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沟通与交流,提高运动表现、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媒介[14]。Riemer[15]指出满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表现与运动行为,运动员满意感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与竞技水平就越高。虽然,训练比赛满意感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效应显而易见,但对于失败恐惧感的产生和影响却是教练员、运动员乃至体育科研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管控和避免的严峻问题。多数情况下,失败恐惧对运动员来说始终是负面的。谢缤[16]指出,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会因失败恐惧感而引起个体失败焦虑。张力为等[17]通过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对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运动员个体失败焦虑与训练比赛满意感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现如今,竞技体育发展如火如荼,如何帮助运动员在优胜劣汰,竞争残酷的环境下抑制其消极影响,提高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
综上,探讨运动员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及心理坚韧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以失败恐惧感作为自变量,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心理坚韧性作为因变量,据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H1:运动员失败恐惧感对训练比赛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假设H2:心理坚韧性对训练比赛满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假设H3:心理坚韧性在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成果对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深入了解三者之间关系起关键性作用,对提高运动员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下(见图1)。
图1 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起调节作用
本次研究以湖北省网球、体操、拳击、排球、篮球、游泳、摔跤、田径等16支运动队的360名运动员为被试,其中男运动员261名,女运动员99名,平均年龄20.27岁(SD=1.58)平均训练年限7.6年(SD=3.41)。运动等级为健将的有46名,一级运动员119名,二级运动员14名,其他无等级运动员47名。
2.2.1 失败表现评估量表简易形式(Performance Failure Appraisal Inventory-Short form)
采用由Conroy等[18]共同编制的《失败表现评估量表简易形式》(Performance Failure Appraisal Inventory-Short form)来测量运动员的失败恐惧感。该量表一共有5个条目(例如:当我失败时,我会担心可能是没有足够的能力),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经检验,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
2.2.2 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Satisfaction,TCS)
采用张力为和梁展鹏[13]编制的《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进行测量,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共有6个条目,并采用李克特7级记分,从1至7分别为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越高,本研究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12。
2.2.3 心理坚韧性问卷(Mental Toughness Index,MTI)
采用具有8个条目的中国版心理坚韧性问卷来测量运动员 的 心 理 坚 韧 性[19],该 问 卷 最 初 由Gucciardi等[20]编 制,随 后与我国学者进行本土化检验,并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适用性。问卷为单维度量表,如,情绪调节、心情愉悦、乐观风格和自信。例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能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本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经检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为0.888。
本研究以各专业运动队为单位进行团队集中调查,问卷为匿名填写,调查前已征得运动队领导、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知情同意,并发放被试费。研究者已明确告知被试问卷内容要严格保密,且所得数据仅为科学研究所用。调查时长约30min,被试完成问卷填写研究人员依次检查确认后进行现场回收。采用SPSS20.0对问卷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信度分析。
对各3个变量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1)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2)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与心理坚韧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3)心理坚韧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研究三者之间的显著性关系为后续调节效应的检验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表1 运动员失败恐惧、训练比赛满意感和心理坚韧性的Pearson系数
根据温忠麟等[21]提出的调节效应检验程序,对心理坚韧性在运动员失败恐惧和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进行检验,以训练比赛满意度为因变量,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为自变量。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的影响时,那这个变量就为调节变量。本研究假设运动员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受到心理坚韧性的影响,且心理坚韧性为调节变量。温忠麟指出,对变量进行调节效应分析时,要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因此,本次分析对所收集的运动员失败恐惧和训练比赛满意感所有数据均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并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将性别、年龄、运动年限和运动等级作为控制变量放入第一模型,将失败恐惧和心理坚韧性主效应放入第二模型,将中心化后的失败恐惧、心理坚韧性与两者的交互项放入第三模型中。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坚韧性对失败恐惧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调节效应显著(见表2)。从表2可看出,失败恐惧(自变量)和心理坚韧性(调节变量)对训练比赛满意感(因变量)的预测作用显著(p<0.01),即失败恐惧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β=-0.168,p<0.01),心理坚韧性可显著正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β=0.389,p<0.01)。模型三中,失败恐惧与心理坚韧性的交互项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8<0.01)。因此,心理坚韧性为调节变量,且能够在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表2 心理坚韧性对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调节效应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坚韧性对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的调节效应,现对所采集的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与失败恐惧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心理坚韧性分为高分组(M+1SD)与低分组(M-1SD),将失败恐惧感分为高失败恐惧组与低失败恐惧组。以训练比赛满意感作为纵坐标,以失败恐惧感作为横坐标作出本研究的调节效应斜率图。
图2 所示为心理坚韧性在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通过简单斜率检验发现,当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处于低分组或高分组时,失败恐惧感对训练比赛满意感都起到了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坚韧性对训练比赛满意感起正向预测作用,且预测作用均显著。换言之,不管是高水平心理坚韧性组抑或是低水平心理坚韧性组,训练比赛满意感都会随着失败恐惧的增高而不断降低,且低心理坚韧性组的训练比赛满意感水平降低趋势和程度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心理坚韧性做为调节变量,在失败恐惧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直接效应中起到了一个抑制和减缓的作用。
图2 心理坚韧性对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通过对所采集的360名运动员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运动员的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失败恐惧感能够有效负向预测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失败恐惧感越高,运动员对训练比赛的满意感就越低。Sagar等[22]研究发现,失败恐惧与运动员运动表现呈显著负相关,失败恐惧感越高,运动表现就越不尽人意,因为运动员害怕失败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评价和影响。之后Sagar又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失败恐惧进行研究,发现高水平失败恐惧感与青少年运动员压力和焦虑呈正相关,它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学业,还会降低运动表现和主观幸福感[23]。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青少年运动员失败恐惧特质形成机制的过程中发现,个体高失败恐惧特质的形成与问题性家庭环境和教练密切相关,如:父母过高的成就期望、孩子害怕不听话后遭受的体罚、取得好成绩却没有得到鼓励等[24]。可见,父母和运动队教练在运动员失败恐惧形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同时也提示了父母和教练在家庭教育或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需把握奖惩措施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程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心理坚韧性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肯定,使其产生积极性自我评价,以降低由于失败恐惧而导致的低水平主观幸福感和训练比赛满意感。
本研究通过调节效应检验程序,对运动员心理坚韧在失败恐惧与训练比赛满意度之间是否起调节效应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坚韧性对训练比赛满意感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高水平心理坚韧性能够有效缓冲失败恐惧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失败恐惧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作用;但当失败恐惧水平较高时,低水平心理坚韧性不足以有效抑制负面情绪的影响时,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水平就会逐渐降低。
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先前研究发现运动员心理韧性水平与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23]。台湾学者黄崇儒[25]指出,当运动员受到外界威胁刺激时,拥有高水平心理坚韧性的远动员往往能够表现出迎难而上、永不言弃、忍受伤痛的应对方式,这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在面对重大逆境和困难挑战时表现得从容和冷静[26-27],也能使其有条不紊地应对生活、训练和比赛的压力,对个人目标更加明确、专注、自信,从而获得比竞争者更出色的运动表现[28-29]。虽然目前并无证据表明高水平的训练比赛满意感必定会产生高水准的比赛发挥,但高水平心理坚韧性却能够帮助运动员转化消极观念,使其将训练和比赛中遭受的压力和失败视为一次来之不易的成长和挑战的机会[30]。这也证实了心理坚韧性在抑制失败恐惧感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效应。
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难免会遭受重大逆境、比赛失利、严重伤病的困扰,如不及时应对,很可能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心理坚韧性能够减缓运动员对失败的恐惧心理,帮助运动员建立主观积极情绪,使其以一种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从容地应对训练压力、比赛压力和生活压力。
1)运动员失败恐惧感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失败恐惧水平越高,训练比赛满意感水平越低。
2)心理坚韧性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且在运动员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3)不同水平心理坚韧性的调节效应具有差异性。高水平心理坚韧性能够有效缓冲失败恐惧感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调节效应显著;低水平心理坚韧性增强了两者的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今后,可加强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培养,以减缓失败恐惧的消极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运动表现和训练比赛满意感,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