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21-12-22 02:06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心肌

周 峰

(江苏省南通市急救中心,南通 22600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常可危及生命,是临床上急诊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近年来,我国AMI 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AMI病情发展迅速,有研究[2]结果显示约50%AMI 患者在发病1 h 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由于多数AMI患者发病在院外,院前急救是急救体系的重要环节,如能在发病1 h 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降低AMI 患者死亡率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对南通市急救中心转运的86例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能有效提高AMI 患者的急救效率,且预后情况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南通市急救中心转运的86例AMI 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院前施救组43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7~73 岁,平均(54.8±4.2)岁;梗死部位:心肌多部位2例,心肌下壁21例,心肌前壁15例,心肌间壁5例。对照组43例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5.1±4.7)岁;梗死部位:心肌多部位3例,心肌下壁18例,心肌前壁18例,心肌间壁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无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性疾病等病史,同时排除各种外伤造成的心脏骤停者、孕妇以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本研究通过南通市急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院前施救组:发病1 h 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1)家属或目击者指导:接到电话后,急救人员5 min 内出诊,在出诊途中与患者家属或目击者保持沟通,详细询问患者当前的情况,指导家属或目击者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急救,尽量使患者原地休息,不随意搬动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轻微调整患者体位,清理口腔异物,服用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必要时使用视频电话沟通,进行在线指导。(2)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立即检查患者病情,迅速预判,输送氧气,避免发生呼吸衰竭;监测心电、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血压高者进行降压处理,建立静脉通路,如发生心搏骤停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支持,如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硫酸氢氯吡格雷、止痛镇静药物等,必要时可采用杜冷丁50~100 mg 肌肉或皮下注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3)运转救治:告知患者及家属需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转运时,尽量避免碰撞,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和血压,固定鼻导管,注意氧流量,避免出现氧气管扭曲或氧气泄露;与医院取得联系,及时反馈患者病情。(4)交接:到达医院后,迅速与医院医护人员将患者送至急诊室,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情况、院前急救时用药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告知医师,交接完毕后方可离开。对照组:转运途中予吸氧监护常规处理。

1.3 观察指标(1)患者从发病到转运至医院接诊的时间、开始进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3)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对患者出院半年内进行随访,采用ADL 分级法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Ⅰ级,为100 分,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99~60 分,部分恢复或生活基本自理;Ⅲ级,59~40 分,中度功能障碍,需人帮助;Ⅳ级,39~20 分,重度功能障碍,需卧床,但意识清醒;Ⅴ级,19~1 分,植物生存状态;Ⅵ级,0 分,死亡。Ⅰ~Ⅱ级为恢复情况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院前施救组患者从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开始PCI 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院前施救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院前施救组患者并发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休克1例,总发生率为18.61%;对照组患者并发心力衰竭7例,心律失常6例,心源性休克4例,总发生率为39.53%。院前施救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ADL 分级比较 对患者出院1、3、6个月进行随访,院前施救组的ADL 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DL 分级比较(n,%)

3 讨论

AMI 致死率高,是临床上急诊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AMI 发病急且快,患者常出现胸骨剧烈而持久的疼痛等症状,休息和使用药物均无缓解,可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4]。老年患者为其主要发病群体[5]。其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因剧烈体力负荷、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以及大量饮酒等诱因[6-7],致使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也诱发心肌梗死。

AMI 患者发病1 h 内为黄金抢救时间,在此期间,尽早疏通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维持心脏功能、防止猝死,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提高预后[8]。因此,把握救治的时效性是AMI 救治的关键。院前急救是将患者送至医院前的救治,以对症治疗为主,稳定患者的生命指标,处理危险因素,增强救治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施救组患者从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开始PCI 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在院治疗期间院前施救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院前施救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因院前急救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评估,在转运途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并输送氧气、建立静脉通道等,有效地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临床抢救争取时间。同时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缓解身体疼痛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可有效缩短AMI 临床抢救时间,提高AMI 患者的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源性休克心肌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