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投影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与创新趋向探究

2021-12-22 08:57姚童哥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投影空间创作

姚童哥

随着现代信息日益便捷化,文化艺术之间频繁交流、渗透与兼容,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造就了当前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创新格局,3D投影技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3D投影属于空间增强现实(SAR)的一种,是基于投影仪实现空间增强的技术手段,艺术家运用这种技术方式所创作的3D投影为观众提供裸眼感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方式,避免了基于VR设备所带来的眩晕感。本文通过研究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应用和创新趋向,以期为现代公共空间构建多元的艺术栖居环境,拉近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创作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传递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价值。方法是通过梳理3D投影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下3D投影的创作理念,以及室外、室内公共空间和网络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具体应用,结合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规律,探讨未来艺术、科技、文化、商业的融合创新趋势。

3D投影;新媒体艺术;空间增强现实;公共空间

引言

3D投影(3D Projection Mapping),过去也被称之为视频投影(Video Mapping)、空间增强现实(Spatial Augmented Reality)以及着色灯(Shader Lamps),目前常用的名称为“Mapping”。3D投影技术是一种在物体(通常为不规则物体)或自然物体(如水、雾、树木等)上运用投影机所投射的视频进行投影,并利用专业程序使图像与物体形状进行完美匹配。它使现实与虚拟世界产生“虚实相生”的空间交叠与互联的奇幻效果。基于3D投影中的审美经验,从人类文明时代早期就开始尝试在艺术创作中为我们的感知系统寻找虚拟的想象和沉浸式的空间审美体验。如西方教堂中的多维度壁画使我们沉浸在关于天国世界的想象中,错视觉的3D效果欺骗了我们的眼睛,为我们带来裸眼3D的静态审美体验。例如,装置艺术让人类与机器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大地艺术使我们感叹艺术的宏伟与壮观等。现如今,3D投影艺术融合了这些艺术的所有品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空间新媒体艺术。

近些年,公共空间作为联结社会、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重要介质,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介入到公共空间领域。3D投影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并与公共空间产生了密切联系。3D投影作为空间增强现实的一种,打破了艺术家对于创作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物体表面进行艺术展示。如山体、建筑、舞台、餐厅、人体、物体、植物、水幕等。3D投影依托新媒体的交互性和沉浸感,立体化的图像冲击力打破“二维”“平面”的视觉感受,震撼的音响视听重构了人们的感官世界,[1]为公共空间提供了诗意的动态栖居环境。

1.3D投影的前世今生

3D投影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革新与进步,如智能投影机、多平面投影融合技术,传感器的应用、动捕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的深度开发等。3D投影也是艺术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深受影像互动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影响。在技术与艺术的共同推动下,3D投影技术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迅速成长,并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关于3D投影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69 年。当时迪斯尼乐园开放了幽灵公馆,在项目“黑暗骑乘”中首次使用3D投影[2](图1)。创作者将拍摄好的16mm胶片投射到石膏雕像的表面,通过光学错觉使它们看起来更加真实。投射的影像齐唱主题曲“Grim Grinning Ghostes”,赋予了石膏雕像生命。[3]另一项关于投影映射的记录是1980年,当时艺术家迈克尔·奈马克 (Michael Naimark)拍摄了人们在客厅里与物体互动的场景,然后把它投射到同一个房间里,营造出虚拟与现实隔空交流的错觉。

图1 迪斯尼乐园幽灵公馆项目“黑暗骑乘”3D投影[4]

20世纪90年代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学者们在“未来办公室”项目(Project Office of The Future)中首次对投影的概念进行了学术研究。1998年,拉梅什·拉斯卡(Ramesh Raskar)等人在“未来办公室”的论文中提道:运用投影系统来实现空间增强现实。[5]1999 年,约翰·昂德科夫勒(John Under koffier)等人又提出并实现了面向普适显示的Emancipated Pixels系统,即把多台投影仪联合起来投射到多个投影面上,并让投影内容与真实物体发生交互。[6]2005-2006年,奥利弗·比伯(Oliver Bimber)开始使用投影仪将影像投射在绘画作品上,并将画布作为投影屏幕使用。自90年代末期起即专注于交互式空间环境设计与研究的英国艺术家团体Haque:Design+Research(现名Umbrellium)也积极拓展了建筑投影与观众交互体验之间的关系。[7]至此,3D投影技术正式进入艺术领域。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和加强国家文化传播的背景下,短短几十年间,3D投影便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艺术、科技、文化、商业的融合之势。

目前关于3D投影艺术内容创作的常用软件有:Cinema4D、Softimage、Autodesk Maya、Adobe After Effects、3ds Max、Hecoos等。个别新媒体艺术团队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效果,他们会开发出一些符合自身创作习惯的专业级3D投影创作软件。如法国艺术家亚恩·恩格玛(Yann Nguema)与他的团队共同研发的“MAPPING EVEOVER”,可以制作出更加细腻的数据结构,使作品在呈现中变得更加震撼。此外,还需播控系统进行演出播放。常用的播控系统有:Coolux、Watchout、Hirender、D3 Technologies和Mad mapper等。播控系统可以为艺术的展示实现更好的边缘融合、异形校对、实时编辑、三维互动、施加特效等。

3D投影艺术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下列几个步骤:1、选择主题、地点,并考虑所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实施计划方案;2、测量投影对象的所有参数,运用三维软件制作出精确的三维模型;3、解决整个投影系统的硬件问题,包括投影仪的数量和利用多平面融合技术将多个投影仪协同工作投射出一幅画面;4、将影像与投射对象的三维模型进行异形矫正;5、制作影像内容;6、现场调整;7、将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

2.3D投影艺术的观念与形态

2.1 符号集合与文化共鸣

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明确提出,艺术具有代表文化符号的意义。3D投影在公共空间中的多元符号表达方式,以计算机语言技术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和表现媒介。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深入开发,增强了图像的表现力,为公共空间构造出“不可能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数字化呈现的3D 投影艺术,不仅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同时也有着相应的文化符号内涵与关联。它以 0和1的多元信息交流为基础,对公共空间的介入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即消解了精英与大众、体制化艺术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的隔膜,建构了一种精英与大众审美、娱乐、对话交流的平台,并成为空间的“簪花”,以粉饰物理空间,建构出一种超越阶级的精神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同的人通过艺术化的空间景观,述说、理解、阐释着人们在公共场域下共同关注的超越审美层面的公共话语,包括历史文化、城市精神、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未来畅想等诸多话题。[8]一些经典的历史文物、古典建筑、旧城区等在3D投影的改造下,衍生出新的价值传递,完成了光与影的现代化展示迭代。因此,3D投影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是集合了多元化语境的艺术表达。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符号形式来阐释的,在空间内涵与意义表达上反映了社会精神生活和存在的文化价值等深层意义。[9]

2.2 空间的延展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促使公共空间中的物质空间向数字空间过渡。3D投影作为公共空间中空间增强现实应用,不仅反映于对物理空间的重构,也体现在对虚拟空间的重新感知与塑造,并且后者借助前者的客观现实范畴来实现。3D投影技术的核心是在物体或自然物体表面上实现虚拟世界的呈现,展现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重叠的景观,延展了现实世界的空间维度。在“虚实相生”的艺术呈现中,为大众打开了进入“梦境”虚拟空间的大门。如2015年,荷兰艺术家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团队运用3D激光投影和烟幕所创作的《水灯》(Water licht)(图2),让阿姆斯特丹仿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如光似水的LED激光投影围绕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上空,水波烟云般的柔美与极光式的缥缈梦幻相融合,使观众沉浸在一场头顶光芒的星辉、身体徜徉在温柔海水之间的诗意体验。这场集视觉与幻觉于一体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惊人的空间延展效果。

图2 师丹·罗斯加德 《水灯》 2015[10]

2.3 艺术、科技、文化、商业的融合之势

3D投影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科技、文化和商业的融合,其发展源于技术的成熟以及艺术向公共空间延伸的内在驱力。3D投影最早出现于欧洲各个城市的灯光节。灯光节的发展源于当地政府为了促进夜间消费而兴起,它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文化意义。[11]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碰撞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3D投影艺术成为建立在大众审美基础上创作的综合性新媒体艺术。此外,3D投影具有一定的商品使用价值属性,它的结构性投影与“虚实相生”的创意表达,不仅可以展示商品的外在特征,还可以通过虚拟影像在不失实体观赏的情况下展示出它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如汽车投影。同时,3D投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不仅需要展示产品功能或当地的历史文化,也要承担起艺术的教化功能,以此来激发人们对社会与人的思考。

3.“万物皆可投射”——3D投影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3.1 室外公共空间

“体验”一词在各种场合被人们频频使用。如何使新媒体艺术创造出观众最大化的体验需求,以及如何营造能与观众互动的场景和机制,是新媒体艺术不容忽视的实质性问题。[12]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除了创作场域的公共性、创作目的的公共性,以及创作内容的公共性以外,其最核心的因素是参与对象的公共性。新媒体艺术进入大众视野,参与了艺术公共权力的建构,这与传统艺术相比,是艺术发展至今参与对象公共性的一次极大解放。在此过程中,见证了观众参与和内容生产理念的变更。

3D投影在室外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可以将受众参与最大化。具体表现为观众参与的数量相较于传统艺术或其他艺术更多,参与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及互动化体验更加强烈。3D投影凭借交互性表达和非线性叙事处理,塑造出虚拟现实场景,为观众搭建出一个完美的虚拟与现实空间的链接路径。这个虚拟空间可以根据模仿现实经验而来,可以创造异想世界,也可以进行理念的视觉化呈现。它们从生理、心理等多层次维度给予观者以震撼和激荡。观众在体验过程中,通过沉浸式与互动性体验,感受虚拟空间所带来的暂时性“穿越”体验。这类体验可以是回归式的,如南开大学建校 100 周年的“春华秋实”3D投影秀中对于学校历史的梳理;可以是梦境式的,如艺术家德里希·范肖尔(Friedrich Van Schoor)和塔里克・马瓦德(Tarek Mawad)于 2014 年创作的“生物荧光森林”,将大自然变成一个发光的仙境;也可以是对理念的单纯反馈,以此来激发大众对文化的思考,如西班牙创意工作室Hotaruvisualguerrilla于2017年创作的《格式塔》(Gestalt)(图3)。艺术家深入研究了格式塔心理学,并加入了个人创造性视觉表达,来描述人类对视觉印象的感知,以此来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这些体验刺激了观众的感知系统,为观众带来了幻觉般的空间体验和诗意地审美享受,体现出对人的人性化主张和艺术化的民主平等。

图3 Hotaruvisualguerrilla 《格式塔》 2017[13]

3D建筑投影是目前在世界各个城市中最常见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之所以选择在建筑上进行3D投影,主要包括下列几个原因:1、建筑的体积较大,所展现的效果相较于其他物体有着得天独厚的面积优势,它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宏观的沉浸式审美体验;2、3D投影往往会选择一些历史建筑,在历史建筑上进行3D投影不仅可以使观众体验到被建筑所笼罩的沉浸式梦幻体验效果,同时还可以重新建构、诠释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带给民众新的文化审美体验,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塑造城市品牌形象;3、建筑作为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建筑设计师通常会为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保留一片公共场地供人们休闲娱乐,这块公共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赏,从而极大加强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4、3D建筑投影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大面积的建筑投影可以给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Karl Wilhelm Friedrich Schlegel)说:“建筑是音乐般的造型艺术”。[14]相较于施莱格尔对建筑艺术评价的抽象性表达,当代3D建筑投影艺术则将这句话变为真实。新媒体艺术家们利用新媒体全案设计软件所创造出的三维视错觉虚拟艺术,利用投影在画面上灰度的不同而使人眼产生视觉上的错觉,[15]使坚固稳定的建筑变成了可以“流动的建筑”,并对其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是对原有结构的再创造。[16]音乐的介入与互动装置的参与,将冰冷的数字化产品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来,与我们的身体、心灵亲密接触,[17]为大众带来了一场奇异的视听狂欢盛宴。2016年的法国李昂灯光节,艺术家亚恩·恩格玛在圣让首席大教堂创作的建筑 3D投影《进化》(Evolutions)(图4),以数万数字“石块废墟”作为创作元素,在建筑表面上构成复杂的三维创意空间。数据编织成的动态空间网格附着在建筑表面,加上激光的介入,“刺激”了建筑表皮的数字石块,使之形成互动关系。激光像枪支一样扫射着建筑,建筑的表皮开始脱落,逐渐形成废墟。艺术家通过大量的视错原理将建筑原有的坚硬结构转化为像丝绸一般柔软的三维动态空间。音乐部分是由EZ3kiel乐队制作,音乐的动感节奏与宗教的神秘感强化了“废墟”解构的悲壮气氛。激光与建筑表面的数字石块以及周围环境中的雕塑产生互动,不仅使观众产生超时空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多重感观认知,产生联觉审美体验。

图4 亚恩·恩格玛 《进化》 2016[18]

与之类似的投影艺术中,除了在体积庞大且坚硬的建筑、桥体和山体上进行3D投影以外,还可以在柔性材质的自然物上进行投影。柔性水雾的透明感能够体现出一种非静止的灵动空间状态。艺术家在水雾上进行3D投影不仅能展现出艺术多维空间的灵动性,同时也为自然披上一层梦幻的纱衣,美轮美奂。因此,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透明波动的光影世界,也能获得更为自然愉悦的轻松体验。《Periscopista》(图5)是荷兰艺术家赛及·博斯泰克(Thijs Biersteker)团队于2017 年在荷兰 Down The Rabbit Hole音乐节上所创作的交互式3D水雾投影艺术。交互性是这件作品的一大亮点。艺术家通过传感器技术和运动捕捉技术将观众转变为创作者,激发他们与水雾中的投影产生互动。观众通过肢体动作和声音来控制水雾上的影像变化,人们跳舞和喊叫的次数能直接影响水雾上动画的丰富性。水雾影像的视觉变幻是借助捕捉技术来实现的。作品的音乐效果则是根据数个麦克风所拾取的人群噪音量而巧妙的变化。

图5 赛及·博斯泰克 《Periscopista》 2017[19]

一直以来,人类的活动威胁着整个生态系统,使得众多濒危物种走向灭绝,造成当代环境危机。2017年,墨西哥Maizz Visual工作室在一个公园中的植物上创作了一场时长七分钟的3D投影秀《动物凝视》(Animal Watching)(图 6)。艺术家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和虚拟引擎创作出8个土著动物头像,以连续的顺序出现和消失在树木之上,并赋予了它们拟人化的表情。它们会移动、眨眼、说话,并用充满悲伤的眼神环顾着公园中的观众和路过的行人。黑夜中散发着淡绿色光芒的树木,在风的作用下摇曳起舞,为这些动物的影像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该作品的设计理念是对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声明给予的回应。该声明指出:在过去42年中,地球上近一半的野生动物由于栖息地的严重恶化而消失。因此,Maizz Visual工作室决定对动物图像进行实验。[20]为了转变一直以来人类对动物单向性观察,艺术家运用动物的视角和拟人化的表情来凝视人类,以此来抗议人类对动物栖息地所做的破坏性行为。

图6 Maizz Visual 《动物凝视》 2017[21]

3.2 室内公共空间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将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从囿于物质生产的樊篱中解脱出来。认为空间不只是充当物质生产的器皿和媒介,空间本身也在进行生产与再生产。也就是说,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展示不仅占据空间,而且展示本身也生产着空间,从而改变空间的固有属性。[22]相较于室外公共空间中的3D投影,封闭的室内公共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延展现实空间的维度,向虚拟空间延伸。基于空间增强现实的媒介在封闭的环境中更加容易创造出一个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使观众混淆自身的感知系统,从而达到沉浸体验的目的。此外,3D投影艺术在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展示更具灵活性和丰富性,它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和灵活。

3D投影在室内舞台空间中的设计应用,大致分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构建一个完全的动态虚拟空间以配合演员或演奏家们在舞台上进行沉浸式表演;另一种则是将3D投影应用于舞台表演中的局部物体,如装置、演员身体、服装等。这两种走向改变了舞台美术空间建构中原有的认知理念,深化了舞台美术在虚拟空间的纵向发展。

2015年,捷克3D投影工作室黄斑(The Macula)在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策划了一场捷克共和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完全沉浸3D投影艺术《Sim/Nebula》(图 7)。该项目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118名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另一部分是由11位国际视觉艺术家组成的视觉创作团队。在45分钟的演奏中,古典音乐演奏响起,整个音乐厅被惊人的动态影像所包围,使在场的观众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波动与沉浸式影像所营造的临场感。影像跟随着音乐不断变化,传递给观众宏大且优美的沉浸式视听审美感受。这种以视听结合的完全沉浸式表演方式,打破了影像、声音和观众之间曾经被割裂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将三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共生。艺术家为了在四个不同投影面上让3D投影表现得栩栩如生,共使用了10台巴可数字投影仪(Barco),分别在主体立面墙壁、左右两侧墙壁和音乐厅的天花板上进行3D投影。影像内容共分为七个主题:物质、技术、信息、使命、新世界、幽会和诞生,翻开了一组富有表现力的未来主义视觉篇章。

图7 黄斑 《Sim/Nebula》 2015[23]

3D投影除了可以营造沉浸式的舞台效果以外,还可以制造出一种局部的“虚拟现实”体验与舞台上的真实演出产生关联的艺术表演效果,并改变演员的服装和面部变化。2016年格莱美的颁奖典礼上,LadyGaga与日本新媒体艺术家浅井宣通(Nobumichi Asai)合作,Gaga在演唱“Space Oddity”时,运用了面部实时投影再现了1973年大卫·鲍伊(David Bowie)在《阿拉丁·塞恩》(Aladdin Sane)这张专辑上的闪电妆,以此来致敬自己的偶像。2017年,Oskar&Gaspar艺术工作室使用超模海蒂·克拉姆(Heidi Klum)的身体作为“画布”,在美国达人秀中展示出一场服装3D投影和人脸3D投影艺术秀(图8)。在音乐的节奏中,服装从脚下不断向上变化,最后延伸到演员的脸部。整个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服装顷刻间变成了红色西装、蓝色休闲装、皮革等材质,甚至还包括星空、火山、机器人等画面元素出现。演员的脸部也随着服装的改变而转换成老年男性、老年女性、动物脸庞、机器人脸等。有趣的是,在机器人造型中,其体内的零件还可以运转,充满了未来科技感。

图8 Oskar&Gaspar 人脸、服装3D投影秀 2017[24]

3D投影在美术馆、博物馆中的应用,也成为近些年的一股潮流,其更注重其本身的艺术性,以及观众的沉浸式和互动性体验。2018年,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在东京的森大厦(MORI Building)建造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数字艺术博物馆,共使用了 520 台电脑和470 个投影仪。作品《超越界限的水粒子宇宙》(Universe of Water Particles on Au-delà des)(图 9)是一件从天而降由光影构成的“巨大瀑布”作品。其中,水幕用连续的水粒子来体现,并利用这些水粒子在空间中的流动进行描绘。这些“线的集合”构成了TeamLab所构想的超时空空间中的意象瀑布,并且当人站立在瀑布上时能够阻止水流流动。Team Lab利用3D投影技术与Unity游戏引擎实现了基于投影的空间增强感知体验,使作品与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像TeamLab传播总监工藤岳(KudoTakashi)所说:“我们希望人们能与作品建立联系,甚至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25]“无界”是TeamLab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意在突破人与物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 同时,该理念创新的艺术空间展示方式,也为众多商业空间带来了灵感。

图9 TeamLab 《超越界限的水粒子宇宙》 2018[26]

3.3 网络公共空间

人类在进入电光时代以后,由于电与光的伴生关系,电光作为信息媒介的作用得到了空前发展。人对信息的捕捉不再受到人眼生理条件的制约,通过电光所携带的信息可以在肉眼无法企及的虚拟空间中传递。文化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更加碎微、快速和通俗,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将数字界面呈现在每个主体的视觉范围内,以“仿像”和“拟真”的方式建构起主体“沉浸”化的赛博空间。[27]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赛博空间大大拓展了公共空间领域。公共空间的含义,不再是物理空间的专利。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指出:公共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广场、舞台、议事厅或街头等物质环境空间,只有当人们以言行的方式聚 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事情彼此交流时才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28]如互联网中的社交网站、虚拟社区等都是网络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在这些虚拟的网络公共空间中,人的聚集不是以物理聚集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的“意识”进行聚集。人不再是实体化的人,而是一种以代码的方式形成的“虚拟人”。

艺术家运用3D投影所创作的线上艺术作品,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同样为大众带来了沉浸式的多重感官审美体验。2018年,《国家地理》与格莱美奖得主Zedd合作,创作了一首原创MV《一块陌生的石头》(One Strange Rock)(图10),其合作艺术家在好莱坞山上的一个人造洞穴里安装了投影仪,并利用3D投影技术将整个洞穴装饰成一个充满自然元素的沉浸式动态影像空间。Zedd坐在洞穴中央的一架小型三脚架钢琴上进行表演。钢琴、电子音乐、演唱和环绕的影像巧妙结合,使该 MV呈现出了神秘、梦幻、壮观的影像效果。MV在网络上发布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16年,日本新媒体艺术家浅井宣通团队创作的人脸3D投影广告《连接色彩》(Connected Colors),是为全球推广英特尔所创建的。该作品共有两个主题,一是关于生命的多样性和共存性;二是技术与世界相连。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从物联网时代到人联网(IOH)时代,世界将变成一个生命的整体。未来的技术将会连接人类,为人类带来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

此外,3D投影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一员,它与传统艺术在传播范围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即由一点对多点转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艺术的传播方式通常由艺术机构或政府等通过美术馆、画廊、印刷品等进行一点到多点传播,而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则更趋向于大众、商业等,需通过网络与新媒体手段进行多点到多点式传播。3D投影艺术是伴随着传播技术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它通过数字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传播的同时,观众也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二度创作和传播,使作品在大众传播中不断地在网络公共空间中流动。它的传播途径大多来自大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自发性上传与转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电子信息的流动性,在不断变化中自我繁殖、变异,甚至超出了作者的预先想象和目的,逐渐形成没有中心、没有始终的开放性大众传播。如2017年巴塞罗那Tigrelab Art新媒体艺术团队在阿联酋迦沙灯光节上创作的3D交互式建筑投影作品《大师》(Maestro),观众通过控制台上的按钮可以自由的操控投影上的影像内容和音乐。该作品的主要创作主体不是艺术家,而是大众。人人成为艺术大师是这部作品的创作理念,并可以由艺术母体衍生出大众所创作的众多附属艺术。因此,大众在通过手机或电脑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公共空间中,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种传播方式形成了以大众为主体的自我建构艺术符号,在网络的传播中也形成了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开放性艺术作品。

4.公共空间3D投影的发展与创新趋向

4.1 3D投影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趋势

未来,3D投影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3D投影与常规大屏影像相比,有面积更易于调节、不破坏事物原有的质感,以及便于移动和复制等优势,它可以更好的适配于公共空间。同时,它能够承载静态、动态等多种信息,并可利用计算机的实时数据进行传递。它所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量,可以快速更新内容,制造热点话题。沉浸式的3D投影艺术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知觉体验,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以感受到被虚拟空间包裹的愉悦感。此外,互动性的触觉感知,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游戏性,即使是广告,也可以在受众中产生良好的接收效果。因此,3D投影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兼具艺术、工业、商业三重属性。商业的介入,能够快速推动 3D投影技术的发展,为投资方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

在室外公共空间中,3D投影技术的应用将朝着更加宏观的方向发展,如在建筑、山体、地面、水幕、雾幕、森林上进行投影等。城市投影是室外公共空间中主要的投影空间载体,它主要以建筑投影为主。如在国际上各个城市的灯光艺术节,艺术家在分组集群的地标建筑上进行集中投影来点亮城市,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创作的主体,并连接成为一座流光溢彩且充满梦幻的动态建筑城市。优良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城市的竞争和发展,而城市灯光节的设立,不仅可以有效地宣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强本土人民的文化自信。自然投影则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在艺术效果上更加飘逸灵动,宛如仙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目前,3D投影技术在室外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应用,互动性仍然存在不足,并且受到固定空间与建筑的限制。在未来发展中,艺术家在创作时需加强交互性,来架构作品与大众、空间的联系。在室内公共空间中,3D投影技术的应用将朝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小到颗粒状物体的影像映射,大到整个房屋的动态装饰。具体化、细致化的 3D投影将逐渐消解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边界,使现实空间不断向虚拟空间延伸。拓展现实技术与5G网络的普及也将会推动3D投影艺术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同时刺激观众的感知系统,产生通感与联觉效应,为观众带来真实的沉浸式审美体验。随着智能投影仪摄像头的高速非刚性表面追踪系统的逐步完善,未来也可以更加准确的将图像投射在运动物体的表面上,以此来解决3D投影在舞台人体投影上跟不上演员节奏的问题。

在网络公共空间中,3D投影的设计应用将呈现出独立艺术作品形式、线下3D投影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以及艺术家通过网络公共空间远程操控线下3D投影的三种应用趋势。由于3D投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兼容性等特点,使多种艺术形态交融汇集,并在互联网广告、电影、MV和宣传片等的应用上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对于线下3D投影在网络公共空间传播的应用上,会随着线下作品的增多呈现出爆发性增长趋势。同时,随着技术的变革,艺术家可以通过网络公共空间远程操纵线下 3D投影,以指导网络民众在其住所即可享受3D投影艺术的乐趣。

4.2 3D投影在内容创作上的创新趋向

3D投影在国内外城市中将会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在给予我们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问题。如创作内容空洞、创意的匮乏和同质化现象严重等。3D投影艺术的数字性所带来的可复制性,使创作的时间无限缩短,同一作品能够复制迁移到多个场域进行展示。这种复制性一方面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迅速普及,另一方面则使观众对 3D投影艺术的新奇感慢慢消退,从而转向对作品内容的关注。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0]技术性艺术的底层是一种实在的创造,最初在文化中以新的事物身份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内容很容易被技术压制,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因此,3D投影艺术在内容创作上,需要朝着更加人性化发展,要与人文传统、历史传统、科学研究、社会关系等多种文化相结合,而不仅仅流于形式。应强调观念和叙事性,引发观众深度情感共鸣。3D投影艺术的叙事宗旨不仅是创作快乐,它还是传播信息与思想的重要媒介,是在其生产、消费文化现象及内涵精神上的契合,文化内容对它的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没有文化,艺术作品将会失去创意的依托,流于其表;没有艺术,无法表现出文化的审美价值。艺术创意的核心是对文化的深层理解,透视文化内核的艺术展现。[31]

5.结语

近些年,3D投影艺术作品和用户日益增多,人们对该领域的兴趣也日趋增强,3D投影艺术逐渐成为流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3D投影艺术完成了公共性与个性的体验,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畛域,为观众创建出一个通往梦的回廊。3D投影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一员,它虽然起步较晚,却成为新媒体艺术中的后起之秀,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于公共空间的动态诗意化表达,是解决公共空间生活刻板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人们关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艺术反馈,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稳定。但随着3D投影技术的普及,对于泛商业化与泛技术化也需要提高警惕。3D投影艺术的核心是“观念”,过分强调科技的运用与浅层商业应用,忽视了艺术的价值追求与人文关怀,这样只会使3D投影离艺术的本源越来越远,导致低俗化和同质化。因此,艺术家在内容创作上需要协调好艺术、技术、文化、商业、环保之间的关系,使3D投影艺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注释:

[1]蔡建军:《公共艺术范畴下投影艺术审美及文化内涵》,《设计艺术研究》2017年第6期,第38页。

[2]刘丹:《 3D投影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第191页。

[3]R.Catanese.3D ARCHITECTURAL VIDEO MAPPING[C].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Volume XL-5/W2,Strasbourg,Fran ce.2013.9.2-2013.9.6.

[4]图片摘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6723529

[5]RASKARR,WELCHG,CUTTSM,etal.The Office of the future:A Unified Approach to Image—based Modeling and Spatially Immersive Displays[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 s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1998.New York,NY,USA;ACM,SI GGRAPH,98,http://doi.aau.org/10.1145/280814.280861.

[6]蓝建梁:《智能投影系统几何校正和交互技术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8年,第7-8页。

[7]张健、陶梦楚:《影像变迁与建筑投影艺术发展》,《美术观察》2020年第2期,第70页。

[8]赵志红:《艺术的空间转向与场域建构—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论起》,《艺术百家》2019年第5期,第34页。

[9]陈媛媛:《看不见的城市: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语境研究》,《设计艺术研究》2016年第6期,第72页。

[10]图片摘自:https://www.studioroosegaarde.net/project/waterlicht

[11]韩雨初:《城市更新视域下的灯光节设计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1月。

[12]金江波:《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9页。

[13]图片摘自:http://hotaruvisualguerrilla.com/project/gestalt/

[14]黑格尔著:《美学》, 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5]赵昱东、席涛:《视错觉在3D Mapping投影中的应用研究》,《包装工程》2018年第7期,第67页。

[16]朱欣如:《建筑投影秀的艺术语言探析——以多莫教堂光影秀设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第27页。

[17]郝锐:《科技创新下的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新媒体装置解读》,《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期,第75页。

[18]图片摘自: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44638063/Mapping-Evolutions

[19]图片摘自:https://thijsbiersteker.com/periscopista

[20]DJ Pangburn.Endangered Animal Species Get Projection-Mapped Onto MexicoCity’s Trees.VICEwebsiteJun82017.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payka7/endangered-animal-species-projection-map ped-trees-mexico-city.

[21]图片摘自:https://inhabitat.com/these-giant-animals-with-intensestares-remind-us-of-earths-disappearing-wildlife/animal-watching-bymaizz-visual-1-2/

[22]邓尚、金妹:《实体与空间:现代艺术传播范式的流变与哲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第95-99页。

[23]图片摘自:https://cn.idnworld.com/onair/TheMacula-SimNebula

[24]图片摘自:https://oskargaspar.com/

[25]艺力国际出版有限公司:《互动装置艺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26]图 片 摘 自:https://www.teamlab.art/zh-hans/w/waterparticlestranscending/

[27]裴萱:《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形态重构及美学谱系新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7页。

[28]汉娜·阿伦特著:《人的条件》,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29]图片截图自:https://www.youtibe.com/watch?v=fFDbzbHjaZQ

[30]单鹏:《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传播》,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012年,第643-652页。

[31]陈媛媛:《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身体审美传播及趋向创新研究》,《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52-55页。

猜你喜欢
投影空间创作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投影向量问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找投影
找投影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