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1-12-22 13:02姚勇易成腊周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髋臼入路腹股沟

姚勇 易成腊 周炎

髋臼骨折由于解剖位置深,整体结构不规则,其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的难题。髋臼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骨折类型、移位程度、软组织状况和手术时机。髂腹股沟入路由于切口大,解剖复杂[1],而Stoppa 入路由于未能直接暴露髂外血管束[2],术中如果造成髂外血管束的损伤,修补困难,失血量大,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腹直肌外侧入路具有切口短(10~15 cm),髂外血管束暴露充分,直接暴露于视野下,不用过分担心损伤及损伤后无法修补,不损伤腹股沟浅深环等优点,有一定普外解剖基础的主刀医师,即可顺利显示骨折断端。目前对于后柱骨折的固定可以采用后侧入路钢板固定、前侧通道螺钉固定、及前方髂坐钢板固定等方法。后侧入路钢板固定增加手术时间及异位骨化风险,前侧通道螺钉固定抗旋能力低于钢板螺钉。在髋臼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笔者根据自己临床工作经验,运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15 例髋臼前后柱骨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有移位接受手术的髋臼前后柱新鲜骨折患者(“T”型骨折、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双柱骨折)。排除标准:①以上三种髋臼骨折类型合并后壁压缩骨折,需要后入路复位固定者;②合并骨盆环骨折需要复位固定者;③开放性髋臼骨折患者;④双侧髋臼骨折患者;⑤有手术禁忌证者。

1.2 一般资料

2016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共15 例,男9 例,女6例;年龄18~65 岁,平均(40.0±2.0)岁。受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和高处坠落伤,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15 d,平均(7.0±3.0)d。所有收入患者术前均行X 线片、CT 平扫+三维重建检查。依照Letournel-Judet 分类方法[3]对髋臼骨折病例进行分型:“T”型4 例,前柱伴后半横形3 例,双柱8 例。

1.3 手术方法

本组所有髋臼骨折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患侧下肢消毒铺巾,以便术中被动屈伸髋、膝关节。切口为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下1/3 交点起至腹股沟韧带中下1/3 交点止,两点间连线即为手术皮肤切口(见图1),手术中可根据骨折部位向上延长切口或向内延长切口。切开皮肤至深筋膜,深筋膜下向两侧用骨剥松解,显示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上方的浅环等,沿切口方向提起筋膜,打开筋膜后,伸入手指,分离壁腹膜和肌肉之间的间隙,再用电刀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至壁腹膜外,腹直肌外缘位于切口内侧,如果切口偏外就伴有部分腹外斜肌,精索(子宫圆韧带)位于外侧。于腹膜外间隙用手指沿耻骨梳在腹膜外钝性分离,显露内侧窗。分离髂腰肌及髂外血管束、精索间隙,一把“S”勾分别拉住腹膜及盆腔内组织,另一把“S”勾拉住髂腰肌,使用26 号硅胶管提起中间的髂外血管束及精索,显露外侧窗(见图2)。由外侧窗在骨膜下沿后柱剥离可显露至坐骨棘,显露过程一定要由助手屈曲膝、髋关节,减轻髂腰肌的张力[4]。如发现存在“死亡冠”[5]可直视结扎。前柱髂骨骨折由于有髂腰肌和腹肌的遮挡,显露困难,特别是肌肉发达者,可以向上斜向延长切口约3 cm,深筋膜下分离,将腹肌拉向内侧,显露髂骨内板,复位固定髂骨骨折。再经过外侧窗,复位前柱真骨盆缘髂骨骨折,经内侧窗,行髋臼前柱耻骨骨折的复位;直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行髋臼前柱固定。经过外侧的软组织窗,从前向后,骨膜下剥离后柱、方形区内侧至坐骨棘水平,显露髋臼后柱内侧面,采用顶棒及高低钳复位后柱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打入髂坐钢板。对于低位后柱骨折,若髂坐钢板无法牢固固定,可通过前柱钢板向后柱打入髋臼下螺钉[6]。双柱骨折合并后壁撕脱骨折,可在髂棘上另作长3~5 cm 切口,沿髂骨外板剥离,手指触摸到骨折断端,球头钳加压,螺钉从内向外固定[7]。

图1 实线部分即为切口线

图2 切口内二个窗

1.4 术后处理

固定完成后在下腹及髂窝留置两根引流管,逐层缝合,第二天接负压引流,引流量低于50 mL 时予以拔除引流管,术后根据出血情况常规抗凝,预防血栓形成。广谱抗生素常规使用48 h,若引流过多,可根据引流情况增加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负压引流管放置时间。第二天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屈伸锻炼。术后8~12 周根据复查情况确定患者下地负重时间。

1.5 评价指标

术后2 d 即给患者复查骨盆平片,髂骨斜位、闭孔斜位片,部分需复查三维CT,骨折复位质量采取改良的Matta复位标准评定[8]。优:骨折解剖复位,良:骨折残存移位0~1 mm,可:骨折残存移位2~3 mm,差:骨折残存移位>3 mm。术后1、3、6、12 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 和Postel 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9]。优:无疼痛,步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75%,X 线片示无明显关节炎改变或轻微关节间隙狭窄及硬化;良:轻微疼痛,步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50%,X 线片示关节面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有骨赘形成;可:中度疼痛,轻度跛行,关节活动范围<50%,X 线片示有明显关节狭窄,关节面硬化和骨赘形成;差:明显疼痛,跛行,关节僵硬伴畸形,X 线片示有明显关节炎改变或股骨头向髋臼中心明显脱位。

2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为500~1 500 mL(平均800 mL)。术中手术视野显露清晰,骨折复位固定顺利,术中通过C 臂透视骨盆正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显示骨折对位良好,钢板螺钉固定牢靠,位置合适。按照Matta 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0 例,良4 例,差1 例,总体复位优良率93.3%。术后每月随访1 次,随访6~12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4 周,平均16 周。患髋功能按改良的Merle D'Aubigne 和Postel 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0 例,良4 例,差1 例。优良率93.3%。1 例因为引流不畅感染,经过换药处理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6~12 个月随访2 例出现髋关节轻微疼痛,无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1:患者,男,51 岁,受伤1 周后手术,髋臼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后柱采用髂坐钢板加髋臼下螺钉固定(见图3)。

图3 A.术前骨盆平片;B.术前三维CT 显示髋臼后柱骨折;C.术前三维显示髋臼前柱骨折;D、E.术后X 线片示髂坐钢板联合髋臼下螺钉固定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

3 讨论

同所有关节内骨折一样,髋臼前后柱骨折需要良好的显露、解剖复位、稳定的固定,是术后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的基础。这类型骨折由于解剖位置深,显露困难,显露后怎样轻松复位固定骨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最早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采用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和Kocher-Langenbeck 联合入路,但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大,增加了感染风险,也增加了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10]。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显露充分,但切口长,解剖复杂,损伤大,需要逐步显露股外侧皮神经、腹股沟韧带、股神经、股血管、浅环等重要结构,血管束的牵拉,腹壁缝合不良,骨折断端对死亡冠的刺伤等,容易产生严重并发症,如股动、静脉血栓,腹股沟疝,死亡冠出血等[11]。改良Stoppa 入路解剖简单,为腹腔内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钢板也易于放置[12]。但其不足之处在于:①对于腹肌强壮的患者,向外牵拉时容易在腹直肌止点撕脱,造成肌力下降;②切口远离骨折区,现在所有髋臼骨折复位器械都是针对髂腹股沟入路设计的,合并髂骨骨折,必须增加外侧窗得到骨折显露,必然增加创伤;③从正中劈开腹白线,若有正中切口手术史的患者,腹腔内广泛粘连,有损伤膀胱及壁腹膜的可能,行膀胱造瘘的患者,增加了感染几率;④髂外动静脉需要牵向“天花板”,助手不慎的操作容易导致动静脉的破裂,引起大出血,且修补困难;⑤前壁的显露无髂腹股沟入路和腹直肌外侧入路充分[13]。

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是腹膜外入路,手术解剖结构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缩短。术中操作采用纵形显露,减少了对纵向走行的神经、血管造成过度牵拉,避免了神经瘫痪及血栓等并发症。该入路通过内外及髂窝3 个操作窗口,显露范围广。钢板直接放置于后柱、方形区的内表面,通过钢板螺钉的挤压力,逆损伤机制复位,避免后柱、方形区的固定不稳再次移位。无需联合后入路固定后柱,节省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避免异位骨化的发生。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的优势在于:①较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创伤明显减少:②对方形区的粉碎骨折可直视下进行复位,能有效地对方形区内侧面进行固定,防止其向盆腔内移位;③在完成髋臼前壁、前柱骨折复位后,可直视下复位后柱,采用螺钉钢板挤压技术,对后柱进行固定,避免了后方Kocher-Langenbeck 入路带来的创伤[14]。不足之处在于: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切口采用的是斜切口,可能会损伤切口侧最下方腹直肌的神经支配,但不影响整个腹直肌功能[15]。腹腔内操作容易损伤腹膜,造成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如果误入腹膜内,一定要小心缝合修补。对盆腔内组织的牵拉,可能会导致术后肠麻痹,术中切忌暴力牵拉,术后要等到肛门排气后,再缓慢由流食过度到普食。对髋臼的显露无髂腹股沟入路充分,对于严重粉碎的髋臼骨折,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更利于手术操作。髋臼骨折伴有后壁压缩骨折,需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复位固定后柱。

杨运平等[12]通过研究显示,男性髋臼后柱内侧置钉的安全距离位于坐骨大切迹前方约2.8 cm内,女性约2.4 cm内。许玉林等[16]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表明平均安全区宽度()为27.5mm,闭孔管最高点至坐骨大切迹之间的平均垂直距离()为45.8 mm,两者比值为(0.60±0.08),男性与女性的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但男性的值和值均明显高于女性(<0.05)。以上研究证实了髋臼后柱内侧贴坐骨大切迹放置钢板的可行性。髋臼后柱的解剖形态为“三棱柱”形,后入路时,固定后柱贴坐骨大切迹固定,同样,前入路为了避免螺钉穿入关节,放置钢板要靠近髋臼后缘,以增加螺钉的把持性。依靠逆损伤机制,使用顶棒、高低复位钳等进行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再通过钢板螺钉的挤压,复位固定后柱。髂坐板需要略微过塑形,增加推挤力。如术中感觉后柱稳定性不足时,可通过前柱钢板向后柱打入髋臼下螺钉,实现髋臼的三角固定,增加稳定性。Khajavi 等[17]研究显示,通过钢板螺钉固定比单一螺钉固定对骨质能起到很好的把持作用,还有更好的抗旋转能力。髂坐钢板位于四方体内侧和坐骨大切迹前方,真骨盆内及坐骨大切迹后侧存在着许多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如髂外动静脉、闭孔神经血管束、坐骨神经等结构,行骨膜下剥离或在坐骨大切迹放置拉钩、复位器时,容易对这些解剖结构造成损伤,可导致术中大出血,术后下肢活动、感觉功能障碍等。术中操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复位器械滑脱。

自2012 年Keel 等[18]首次报道通过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以来,该入路逐渐被临床医生所采用。该入路显露范围广,可以前后柱同时显露,钢板放置方便。熊然等[19]报道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15 例髋臼骨折合并同侧骨盆骨折患者,术后6 个月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和Postel 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0 例,良4 例,可1 例。与本组研究结果一致。本组15 例患者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平均为3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0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 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0 例,良4 例,差1 例,总体复位优良率93.3%。随访期间无1 例患者发生骨折再移位、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形成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这说明采用单一体位、单一入路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小了创伤,降低了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新鲜骨折,具有创伤小,显露清楚,手术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等优点。对髋臼的显露无髂腹股沟入路充分,对于严重粉碎的髋臼骨折,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更利于手术操作。但对于陈旧性髋臼骨折或以上三种骨折合并后壁压缩骨折,单前侧入路无法行后柱复位固定,需联合Kocher-Langenbeck 入路复位固定后柱。

猜你喜欢
髋臼入路腹股沟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折1例并文献复习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缺损的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