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叔
2021年第8期《决策》杂志推出安徽干部东向“取经”系列文章,多层面呈现了安徽干部在沪苏浙沉浸式跟班学习的体会。
“来跟班学习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到了战场一线,和当地干部聊天,最后总能聊到工作上去。”跟班学习的安徽干部表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浮在上面的多,沉下去的少;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多,到企业服务的时间少。
营商环境上追求100%极致,体现的是政府将自身置于企业“当事人”的换位思维,就是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他们纷纷表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首先要实现与沪苏浙营商环境的一体化。
“面对外地开出更为优厚的条件,企业却都不愿迁出上海。”安徽跟班学习干部李娜看到的现象令人深思。
早在十年前,上海的开发园区就成立了承担“产业转移”功能的机构——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于不适应上海产业发展的企业对外转移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向外扩张。然而,产业促进中心成立以来,转移出去的项目少之又少。
“上海是全国最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地方,一个地方政策再好,那也是一时的,没有好环境就像没有好土壤,企业长不成参天大树!”一位企业家说道。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用脚投票,哪儿的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儿流、项目就在哪儿建、人才就往哪儿走。
放在“双招双引”中看,双方必须在营商环境上“门当户对”,才能相互“看对眼”,而不只是一厢情愿的追求。
对标沪苏浙优化营商环境,安徽干部看到、学到了什么?
学态度:“营商环境1%的短板,落到谁头上就是100%。”
沪苏浙干部服务企业的态度,从他们挂在嘴边的话可见一斑。
当企业提出需求时,上海的干部习惯说,“只需一个电话,我就在你身边。”
上海松江的一家企业计划办理工商变更,通过网络预约后,专车、专人很快来到企业楼下,接上企业经办人去市场监督部门直接办理。“保姆式”服务企业,让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娜深为感慨。“一向以绿地毯服务为荣的我们倍感压力,而这些仅仅是上海企业服务的一个缩影。”
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浙江的干部习惯说,“你需要什么,我就能提供什么。”
浙江龙泉市的一家企业提出来,能否将政府奖励给企业的10万元创新券用到企业的驻外机构,当地干部第一时间组成专班到企业面对面解释政策,会商讨论解决方案。
“是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提出问题,有关单位都能这样对待企业?”在龙泉跟班学习的安徽石台县丁香镇党委副书记舒志勇问道。“在我们浙江,这样服务企业的方式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当地干部回答说。
“营商环境,哪怕是1%的短板,落到谁头上,就是100%。”一位曾在江苏工作过的市委书记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营商环境上追求100%极致,体现的是政府将自身置于企业“当事人”的换位思维,就是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学作风:“坐在办公室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
“园区干部主要精力都放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坐在办公室写材料的时间不足三分之一,平时大量时间奔波在各省直厅局对接工作,以至于很难看见办公室的座位坐满。”池州市贵池区团委副书记桂航来到杭州跟班学习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田磊也有同感,来到浙江头门港园区跟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当地经发局局长李卫星常常深入园区一线,每家企业的产品、产值等数据,他都了然于胸。每当企业遇到什么难题,也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他。“李局长经常在一线办公,去的次数多,园区企业的门卫都认识他了,大老远看到车牌,就抬杆放人了。”田磊说道。
到上海松江跟班学习的宣城市卫健委副主任佘敦宇感叹,来跟班学习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到了战场一线,和当地干部聊天,最后总能聊到工作上去。“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浮在上面的多,沉下去的少;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多,到企业服务的时间少。”佘敦宇说道。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都是办法。把焦点对准一线,把力量凝聚在一线,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第一手信息,才能赢得比别人抢先起跑的优势。
学标准:在杭州只要记住“三个一”
“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先发地区,杭州数字化政府服务让前来跟班学习的歙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汪凯有了切身体会。
围绕个人和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杭州将282项单独事项合并为75项,做到“一件事”全流程“一次办结”;商事登记30分钟办结,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达”,用地规划许可证3小时核发,企业水电气报装实现“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一次办”。
“在杭州,只要记住‘三个一’,即一个APP——城市大脑,一个电话——12345市长热线,一个地址——各区的行政服务中心,基本上就能解决关于买房、落户、社保、驾照等与生活相关的行政办事需求。”汪凯说,“数字技术赋能效率提升,企业负责人无需到现场,就可通过APP直接签字办理相关手续,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数据多跑路,办事少跑腿”,数字政府建设大幅缩短企业办事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办事成本,成为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助推器”。
学理念:“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政府与企业如同‘谈恋爱’,重要的不是你为对方做了什么,而是你清楚对方需要什么。”上海的干部说。为了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上海一直强调政府部门要拿出“店小二”的服务意识,这个比喻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八个字——“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在与杭州企业负责人交谈时,他们普遍表示,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平时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但企业有需求的时候,政府有求必应,这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抓发展。”汪凯十分感慨。
相对于“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往往更難以做到。
一位长期关注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的专家表示, “无事不扰”是政府部门要守住本分,不能越位,不能当“千手观音”,不能犯“多动症”。一方面要克制权力冲动,学会“放手”,不能“管了许多管不好、管不了甚至不该管的事”。另一方面要更新知识谱系,不能一看本本上框框里从未有过的新东西,就如临大敌。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只有真正把“有求必应”和“无事不扰”有机结合起来,才是营商环境的最优形态。
选自《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