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丹心许国

2021-12-21 02:08郭昊
党史纵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刘志丹榆林李子

郭昊

中国这么大,为什么却这样穷?人民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苦?统治者为何如此腐败无能?地主老财欺压穷人为什么无人来管?这些萦绕在少年刘志丹胸中的朴素问题,成为他跋山涉水出门求学的动力,成为他此后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源泉。刘志丹迫切地关心国家大事,期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他还积极地阅读各种书报杂志,读书几乎成了他每天生活的第一需要,在书中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对当时的中国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成为他一生的夙愿。

“金汤”沃土育少年 胸怀壮志有丘壑

在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陕北黄土高原上,谷坡陡峻、悬崖壁立,沟深水急的洛河犹如一条巨龙横穿而过。在距保安县城西北50多公里的洛河之滨,有个群山怀抱、地势险要的小镇,叫作金汤镇。镇上有个教书先生名叫刘士杰。刘士杰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拔贡(指清代科举制度中由地方选拔入国子监的生员),为人耿直、不畏强暴,深受当地贫苦农民的爱戴。其子刘培基在金汤镇上开了一家粮草店兼杂货铺子,是金汤镇的富户。

1903年10月4日(阴历八月十四日),刘士杰盼来了孙子,高兴极了。因为生日在阴历八月,他给孙子取名景桂,字子丹,乳名来生。这个孩子就是刘志丹。

刘志丹从小就展露出超出同龄人的聪慧,祖父对他的教育也倾尽心血。在祖父的諄谆教导下,尚在牙牙学语时,刘志丹就能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好几首古诗,五六岁时就能把“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读得滚瓜烂熟。这些儒家开蒙读物好像甘露一样流淌进他幼小的心田,浇灌着他心底向善的种子,孕育着他“仁者爱人”的优秀品质。刘志丹最喜欢看连环画,在《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岳飞传》中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故事的熏陶下,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种子。

1908年春天,刘志丹全家迁居到离金汤镇10多公里的芦子沟。每逢冬春季节,祖父便在家里开办私塾,并让庄里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起来听课。刘志丹不仅把自己的学习工具送给他们使用,还会邀请他们一起在家里吃饭。每到夏秋季节私塾停办时,刘志丹便帮着家里干农活,和穷孩子们一起上山放牛羊。

刘志丹就在这陕北沟壑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等主张的影响,形成了既慎重又顽强、既坚定又灵活的求真精神和坚忍包容的博大胸怀,并树立了安邦定国的远大目标。

少时寻求真金道 群众领袖显峥嵘

1919年春天,16岁的刘志丹来到陕西省保安县永宁山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这年的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永宁山高小当时有两名教师:一名是清朝时的拔贡陈定邦,负责讲授八股文;另一名是西安师范的毕业生李子才,他除了教国文外,还教算术、地理、音乐等。李子才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经常向学生宣传民主、科学等先进思想。这些先进思想使刘志丹深受启迪,并将其视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一时期,刘志丹除了学好各门课程外,还阅读了《名学》《原富》《天演论》《盐铁论》《贞观政要》《康熙政要》等大量书籍。大量的阅读,丰富了他的学识,开阔了他的眼界。

这一时期,他还结识了王子宜、曹力如、赵耀先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经常利用课余和假日,漫步在洛河畔,谈论着各自远大的志向,讨论对现实的看法,并且经常组团到附近的村庄,在贫苦农民间进行调查,听他们讲苦难的家史。这些穷苦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打下的粮食交租后却所剩无几,住在黑乎乎的破窑洞里,吃糠咽菜,度日如年,有的甚至被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这些悲惨的情景、人间的不平,深深地触动了刘志丹,进一步激起他对穷苦农民的同情。他决心要改变这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让劳苦大众都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革命”这个词深深地印刻在刘志丹的脑海之中。

在高小就读时期发生的一件事,让刘志丹初步展现了群众领袖的潜质。时任保安县县长的王存寿倡议全县筹款买枪剿匪,维护社会治安,百姓乡绅纷纷慷慨捐款。然而,王存寿却把大家捐来的大部分钱私吞了,只花了一小部分钱买了几支破枪给了县民团,且不安排剿匪。全县百姓对此十分愤慨,众乡绅商议联合起来,要向王存寿讨个说法。王存寿不仅拒绝接见,还派团丁把守门口。刘志丹知道此事后,当晚就召集了王子宜、曹力如、赵耀先等十几名同学一起商议,列举了王存寿的十大罪状,连夜抄写了几十份“揭帖”,揭露王存寿欺骗百姓、贪污民众捐款的丑恶罪行。王存寿知道后恼羞成怒,不仅不承认贪污捐款,反诬陷刘志丹等预谋造反。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等人只得组成“告状团”,赴陕北镇守使衙门状告王存寿贪污民众的捐款。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看了诉状后,以告无实据为由不予受理。刘培基等人无奈,再回到保安搜集证据。可是捐款的人一下子召集不齐,刘培基等急得团团转。这时,刘志丹动员在高小读书的同学统计附近村捐款民众的名字和捐款数额,然后汇总造册登记。面对捐款登记名册这一铁证,井岳秀只得将王存寿革职。刘志丹当时虽然只是永宁山高小的学生,但他的领袖才能在这场斗争中得到初步展现。

1921年5月,18岁的刘志丹在父亲的安排下与金汤镇九咀坡同家的女子同桂荣结为夫妻。

存丹心勇立排头 斗强权展示才能

1922年春天,刘志丹到离家几百里的榆林中学就读。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在陕西教育界德高望重,是一位知名的爱国人士。他为了发展陕北的教育事业,力主改革校政,增设新课,聘请名师,所以从榆林中学毕业的学生不少考上了各地的大学。鉴于榆林中学的名望,除了陕北23县的学子们,外地前来投考的学生也很多。

入学考试的头一场考国文,题目由杜斌丞拟制,他选用了孔子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为题,要求考生作文。刘志丹在作文中大胆抨击现实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提出有志气的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对社会要有责任心,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用处,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洋洋洒洒千言,一挥而就。杜斌丞看了以后,拍案叫绝,称赞刘志丹是个人才。他在刘志丹的试卷上只改正了一个错别字,除此之外,再未有一点改动,就这样刘志丹被榆林中学录取了。刘志丹非常高兴,当即将自己的字“子丹”改为“志丹”,取自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来表达自己一生赤心报国之志。

当时榆林中学里的守旧派势力很强,大多数教师都是老学究,喜欢让学生读死书,不准学生接触社會的新鲜事物。同时,学校受陕北军阀井岳秀的控制,学生都被严格地约束起来,不准参加社会活动,整个学校一片死气沉沉。刘志丹入校后立马感受到学校这种闭塞的氛围,他难以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首先代表延安地区10县的学生,向学校提出成立学生会的请求。杜斌丞很支持这种行为,但是这个提议却被井岳秀扼杀在了摇篮里。同强权的较量,拉开了刘志丹艰辛曲折的革命生涯的序幕。

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杜斌丞在学校办起了图书室,其中不少书籍、报刊都是他在北京聘请教师时从李大钊那里带回来的。刘志丹对图书室中的书籍爱不释手,他从中知道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些伟大人物,了解到这些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刘志丹还倡议并成立了读书会,号召全校同学一起参与,一到课余时间,同学们便聚在一起读书看报,激烈讨论时事。在刘志丹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校各个班级都先后成立了读书会,图书室成为学生心中的“新天地”。

1923年春,学校来了新老师魏野畴,他原来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是五四运动的活跃分子之一,1923年初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魏野畴的引导下,刘志丹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进步读物,很多以前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刘志丹明白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懂得了要冲破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这个落后的制度,就必须唤醒劳苦大众起来革命。

魏野畴除了教授国文和英语外,还教历史,他抛开传统的陈腐内容,提倡白话文,宣传民主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给同学们讲解《新青年》《向导》上的大量文章。他还经常参加学生们的读书会,向大家介绍列宁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伟大胜利的过程,宣传中国的“五四”精神和意义,对青年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魏野畴的引导下,刘志丹追寻革命的心更加坚定,他再次号召全校学生成立学生会。在魏野畴和杜斌丞的帮助与支持下,学生会终于成立了,刘志丹担任学生会主席,吸收了王子宜、曹力如等一大批进步青年作为骨干力量。

学生会成立之后,刘志丹领导全校学生开展了各项活动,还在魏野畴的帮助下成立了许多进步的学术组织,如“社会科学研究会”“文艺研究会”“话剧研究会”“体育研究会”等,并办起了平民小学,成立了戏班子,创办了《塞声》《榆中旬刊》等宣传新思想、介绍马列主义的进步读物,受到了校内进步师生的一致好评。刘志丹也在各个活动中显示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在全校学生中的威信也不断提高,成为公认的学生领袖。     

信仰引领方向明 学潮运动思路清

魏野畴虽然在榆林中学任教不到一年时间,但是他在全校进步师生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魏野畴走后,杜斌丞又聘请了李子洲。李子洲是陕西省绥德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和魏野畴一样都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当时,李子洲受李大钊的派遣,回到陕北榆林中学从事革命活动,传播进步思想。刘志丹非常喜爱和敬重李子洲,把他和魏野畴一样看作是自己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刘志丹经常向李子洲汇报学生会的工作情况,请教不明白的问题,借阅书刊,和李子洲一同探讨时事。

一日夜晚,李子洲把刘志丹叫到宿舍,送给他几本刚收到的马列著作和杂志,并对刘志丹说道:“接组织的命令,我马上要去绥德师范了,等我去了之后就派人来发展你们几个学生会的骨干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榆林中学建立团支部!”

李子洲离开后,王森然受到校长杜斌丞的邀请来到了学校任教。每逢周日,王森然都会带领学生到榆林城内了解民情,进行社会调查,增长学生的见识。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人的相继到来,给刘志丹等榆林中学的学生们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新主张,给陕北带来了民主和革命的精神与力量。

1924年秋,李子洲派绥德师范的国文教员王懋廷到榆林中学去吸收新鲜血液。王懋廷来到后不久,就分别找刘志丹和学生会的骨干们谈了话,将他们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并在榆林中学建立了团支部,刘志丹被选为团支部委员。次年春天,刘志丹等第一批团员被转为中共党员。“保证一生对党忠贞不贰,共产主义的信仰永远不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这是刘志丹的入党誓言。

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志丹的学习、斗争方向更加明确。1925年,榆林中学成立了党支部,刘志丹担任支部委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榆林中学开展了一起声势浩大的学潮运动。

当时井岳秀的儿子井文龙也在榆林中学读书,他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人送外号“独眼龙”。井文龙在校期间一贯专横跋扈,做事心狠手辣。

一天,榆林城里来了个戏班,在城中万佛楼搭台唱戏。榆林中学有部分学生也去看戏,其中有个名叫苗从权的学生,在万佛楼戏台前被井文龙无故殴打,引起公愤。在刘志丹的提议下,学校党支部秘密召开会议,决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罢课斗争。榆林中学的学生和老师排着长长的队伍,声势浩大地走上榆林街头游行、散发传单,揭露井岳秀父子欺压百姓的罪行。井岳秀让副官带了一个连的军队,把榆林中学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企图镇压学潮,要求学生马上复课,否则他就查封停学。

刘志丹迅速以榆林中学学生会的名义通电全国,说明事件真相,揭露井岳秀父子在榆林欺压百姓、派兵镇压学生的丑恶行径,还号召同学们以个人的名义,给家里和亲戚朋友写信,告诉大家真相,争取家长和亲戚朋友的支持。几天后,西安、宁夏、兰州、天津等地多家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评论这次学潮事件,公开谴责井氏父子的无理行径;全国20多所学校的学生也分别联名写信,表示声援;学生家长收到孩子的信,更是急红了眼,部分学生家长专程来到榆林中学保护自己的孩子,声言井岳秀要敢动学生一根汗毛,就要和他拼命。

一时间,榆林满城风雨,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井岳秀不敢妄动。最后在杜斌丞的周旋下,井岳秀撤走了包围榆林中学的军队,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将井文龙转学。

以此为始,刘志丹真正开始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投身革命事业,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引下,在炮火和鲜血的洗礼中,继续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题图为刘志丹塑像)

(责任编辑:董李)

猜你喜欢
刘志丹榆林李子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美好教育三秦行
我的糊涂妈妈
漫画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打李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