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
陈毅是“上马杀敌,下马写诗”的“元帅诗人”,留下了无数名篇。通过他的诗词,我们看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人格,更看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并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迪。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919年,年仅18岁的他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于1921年被当局以“参加布尔什维克活动”的罪名遣送回国。1922年,他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可以说,从踏上革命征途的那一刻起,陈毅就把个人与革命融为一体,以革命为唯一职责,以共产主义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在那极端艰难的战争岁月,他用“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应知天定由人定,日月重光世运开”这样的诗句勉励自己,多次经历生死关头而毫不动摇。在漫漫长夜,他用北斗星来象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毛泽东:“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在陈毅心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指引革命事业万里征程的泰山北斗,为了真理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陈毅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气壮山河的诗篇《梅岭三章》中得到了集中表现。由于叛徒告密,1936年冬,陈毅在赣南梅岭被围20多天,几度命悬一线。在这九死一生的严峻时刻,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耿耿忠心,在衣底留下了豪气凌云的“绝笔”,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坚强决心。“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之一》)即使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他也要继续高举战旗,率领大军踏平阴间地府。如果不是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哪会有这样坚强的魂魄?“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梅岭三章之二》)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三年赣南游击战争中,他目睹了无数战友在身边牺牲,自己也曾身负重伤,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之三》)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他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
从1934年10月到1943年11月,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和指挥新四军作战的陈毅与党中央曾相隔千山万水,但他的心始终与党中央紧密联系在一起。“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野营》)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极端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时,每当想起党中央,他心中便充满无穷的力量。“八载暌离望关陕,五年风雨仗延安。”(《送沈张诸君赴延安》)一个“望”字、一个“仗”字,把他思念和拥戴党中央的感情溢于纸上,是那么真挚,又是那么强烈。1943年11月,陈毅来到了延安,亲眼看到了陕甘宁边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忍不住发出了“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的赞叹,写出了当时无数共产党员的心声,也写出了当时无数中华儿女翘首盼望胜利与和平的心声。
对共产主义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对党的赤胆忠心,贯穿了陈毅的一生。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他始终具有博大的胸怀;对党的无限忠诚,使他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始终没有对革命失去信心。在极端危机的时刻,当周围弥漫着悲观、失败、颓废的消极气氛时,他以诗为武器去激励自己、教育他人、鼓舞士气。今天,我们重读陈毅诗词,仍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引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
陈毅的诗词中始终洋溢着对人民最真挚的信赖和感激。他一生推崇杜甫,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对于人民内涵的认识又远远超过了杜甫。面对强敌进攻,有些人发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陈毅却坚信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因为党和军队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在第四次反“围剿”、赣南游击战和淮海战役前线,他留下了“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乐安宜黄道中闻捷》)“靠人民,支援永不忘”(《赣南游击词》)“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戴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记淮海前线见闻》)的名句。他始终难忘物质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人民的大力支援,愿做人民永远的“好儿郎”。
陈毅的诗词始终饱含着对人民深切的关怀与同情。1938年,蒋介石为抵御日军侵犯,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从而造成了面积广阔的黄泛区,包括豫、皖、苏3省44个县,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过黄泛区书所见》中,陈毅描写了5次到黄泛区的见闻,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时代完全不同的命运。前4次所见,不是“水茫茫”,就是“草黄黄”;不是“满目凄凉”,就是“水旱汤蝗”。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泛区,则是“土地改革,除暴安良。民主翻身,武装自强。气象一新,其乐洋洋”。新旧对比之间,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之情油然而生。在《延安宝塔歌》中,陈毅把党群关系比喻为“塔尖”和“塔脚”,“塔尖无塔脚,实在难想象。塔脚无塔尖,塔亦不成状”。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虽然身居要职,日理万机,但仍经常深入群众调查访问,并且亲自参加体力劳动,留下了《访密云水库》《春兴》《长城词》等诗词,甘做人民的“小学生”。
陈毅诗词始终尽情歌颂人民群众的宏伟力量。在陈毅看来,只有人民,才能使社会旧貌换新颜。在1956年创作的《岳麓山顶眺望》中,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在人民群众的宏伟力量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秉持这种理念,陈毅在诗词中提到自己时特别谦虚低调。在1964年创作的《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中,他写道:“五次大革命,一个跟队人”“个人太渺小,党群才万能。”陈毅1927年赶上了南昌起义部队,1928年参加了朱德、毛泽东的井冈山会师,1934年在主力红军长征的时候毅然接受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艰巨任务。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革命的“跟队人”。因为从来不脱离人民,他就能永远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广阔土壤,从中汲取养分,就能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始终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题西山红叶》)这红叶正象征着他对革命的忠诚,坚定的人民立场正是陈毅“红透底”而“永不枯槁”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在1965年写给陈毅的一封信中称赞他的诗作大气磅礴。陈毅诗词的“大气磅礴”,归根到底是基于他对革命事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是因为陈毅有“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的人民立场,他才能够永远不忘党和人民的培养,不忘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发之于诗,自然就撼人心魄。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乐观自信的斗争精神
展读陈毅的诗词作品,处处是革命斗争历程的珍贵实录。《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反攻下汀州龙岩》等诗词,生动记录了红四军自井冈山挥戈东进、在赣南闽西开辟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历程。《闻八路军大捷》《过太行山书怀》等诗词,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一个又一个抗日根据地的过程。《鲁南大捷》《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等诗词,则传神地再现了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所取得一系列胜利的鏖战结果。这些溅着血迹、染着炮火硝烟的诗词,再现了许多重大斗争事件的史实,绘制了一幅幅诗意化的革命特写镜头,充分反映了一名革命者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南方豪杰风雷动,团结救亡下山来”“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百万旌旗大展开,蒋匪到处成飞灰”,这些诗句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的昂扬斗志。党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代表着正义和希望,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但始终斗志昂扬、所向披靡。“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教尔作人不作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仅没有半点悲伤、绝望的情绪,甚至在豪爽、明快中寓有几分幽默。
陈毅笔下所反映的斗争不仅包括军事斗争,也包括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在重庆谈判过程中,革命文艺界同国民党“御用”文人曾围绕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斗争,陈毅分别以“和咏雪词”“斥御用文人”“慰柳亚老”为题填写了3首《沁园春》,嬉笑怒骂,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体现了一位革命家的胆略,也展现了巧妙运用诗词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斗争的技巧。1960年,陈毅创作了《冬夜杂咏》组诗27首,其中的《青松》《红梅》《秋菊》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顶风傲雪的青松、红梅,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外部高压环境下不屈服、不动摇、敢斗争、敢胜利的革命精神,也是诗人自己坚强党性的写照。1964年春,陈毅陪同周恩来访问了亚非欧14国。同年冬,他又访问了亚非拉6国。在紧张的出国访问期间,他写下了《赞金字塔》《六国之行》等许多诗篇,盛赞我国外事工作获得了“是处有亲朋”的巨大成果,深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赞扬了世界各地反帝反殖反霸的革命风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理必然击败谬误,为此即使蒙受不白之冤也无怨无悔。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题西山红叶》,是陈毅诗词的压卷之作。“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题诗红叶上,为颂革命红。革命红满天,吓死可怜虫。”这里的红叶象征着革命,红叶的色艳象征革命者赤胆忠心,红叶的耐寒象征革命者坚强不屈,红叶的落而不死象征革命者前仆后继。“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陈毅以自己坚强的斗争精神践行了自己“红透底”的誓言,在人民心中留下永远的丰碑。
陈毅的夫人张茜曾经说:“(陈毅诗词)是他自己坚持战斗、辛勤工作的纪实。”在陈毅的一生中,他总是刚肠直声、铮铮铁骨,其生命的轨迹深深刻印在中国革命伟大历程中,发之于诗词,如战鼓、如金石,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严于律己的人生境界
注重反省、自我解剖是陈毅诗词的鲜明特色。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中,大概很少有诗人在诗词中如此持续、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叩问自己的灵魂。陈毅从战争年代起就养成了一种“写诗以自励”的习惯,留下了《三十五岁生日寄怀》《四十六岁生日抒怀》《感事书怀》《六十三岁生日述怀》等诸多名篇。尤其是在《六十三岁生日抒怀》中,他反思自己“有时左起来,性急不准停。便想几朝夕,革命大功成。谁知办不到,失败悔莫名。有时又犹豫,缓慢动摇频。蹉跎费岁月,时机便难擒。几次左与右,细节不必陈。中夜尝自省,悔愧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陈毅1929年被推举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但他到中央如实汇报朱、毛矛盾的实际情况,亲笔起草“九月来信”,带头打倒“陈毅主义”,力邀毛泽东出山。这一段经历正是陈毅注重自我反省最好的例证。
在革命建设事业中,陈毅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并对子女严格要求。要抵御糖衣炮弹的侵袭,陈毅开出的药方是“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这不愧是醒世箴言!他始终严格教育子女和亲属,严防特殊化。在陈毅写给子女的《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姗》一诗中,我们能感到他在垂暮之年谆谆教诲子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诗中写道:“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陈毅的崇高品德和言传身教,使得他对子女的教誨令人信服,取得了实效。
曾经在陈毅领导下战斗过、工作过近半个世纪的张爱萍曾评价陈毅诗词“坦荡昭日月,正声逆狂澜”“诗词高格调,风流誉世间”。今天,重读陈毅的诗词作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见证陈毅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对人民的深厚情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并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疑是我们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怀念。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