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学术热点,学界对瑞应图的研究在文献文本、政教历史、思想发展、艺术及丧葬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图像原型辨别考证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且研究对象边界不清,有待进一步明确与深化。
关键词:瑞应图,文献文本,政教历史,思想发展,艺术,丧葬
引言
瑞应图是由符应文化思想演化而来,古时亦可称为符瑞、祥瑞、祯祥等名,它主要是由图画和文字构成,以图像描绘瑞应物,以文字说明征兆意义。因图像不易保存,传世瑞应图多仅剩文字,而出土文物如汉画像石中则多存有图像。学术界对瑞应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文本研究、政教与历史研究、思想与发展史研究、艺术研究和丧葬研究等方面。
一、文献文本研究
陈槃指出“瑞应”一词多见于古谶纬书,是春秋谶纬“符瑞应”的省称,而瑞应图始于邹衍五德终始之所谓符应,西汉已有,是两汉间的重要思想。a他对白泽图的起源问题展开探究,通过考察《搜神记》《抱朴子》等文献认为该图至少在魏晋时期已存在,其渊源可上溯至夏禹之世。b此外,他还根据《中兴馆阁书目》等材料对《孙氏瑞应图》的文献源流进行了考证。c
敦煌本《瑞应图》作为出土文献,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文本考订方面:陈槃指出敦煌本瑞应图残卷仅存龟、龙、凤三类瑞物,按《宋书·符瑞志》可推断残缺者为麒麟一类;此残卷不避唐讳,应为六朝写本;d饶宗颐赞同上述判断,但反对陈氏关于该残卷与顾野王《符瑞图》略近的观点,兹录三篇《河图》和一篇《河书》之文;e黄永武以《中兴馆阁书目》只云“起三代”(夏商周)而不论三代以前之误,梳理《直斋书录解题》等目录和《历代名画记》等文献,反对王重民原编中关于敦煌本《瑞应图》即顾野王《符瑞图》,唯卷数有所差异的观点;f窦怀永对敦煌写本《瑞应图残卷》的佚文进行辑校,纠正了传世文献之误。g在文本性质方面:殷善培认为符应思想是“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瑞应图》的灾祥观念是政治上的符应思想的具体展现。他利用《开元占经》《礼记》《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校勘瑞应图文本,认为其性质上属于类书、图谶,且征引古籍存在断章取义问题;h胡晓明指出《瑞應图》的构图方式是典型的图录式风格,其实际功用是按验符瑞,辨其明目,故其性质并非谶纬之书。此外,他还考据汉代《瑞应图》及其流传情况,推测汉魏至南北朝时期提到的撰者不明的《瑞应图》(唐之“旧图”)是同一种流传本。i
李若晴将瑞应图划分为三个类型,即以敦煌《瑞应图》、顾野王《符瑞志》为代表的图谱类,以汉画像石(砖)、壁画为代表的装饰性图案类,和以东汉“西狭颂”摩崖石刻、宋徽宗《瑞鹤图》为代表的纪念性绘画类。j李发林将祥瑞物分为神兽类,神鸟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现象类,水生奇异动物类,神人类,昆虫类,爬虫类等九大类,共120余种。! 1朱存明、顾颖认为祥瑞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天人感应思维模式的天降祥瑞、表达土地敬畏崇拜的地出祥瑞、表现人的生存模式的人事祥瑞图;! 2孙蓉蓉重点考证谶纬的图像文本,论述受东汉谶纬思潮影响的敦煌《瑞应图》和武梁祠石像的祥瑞图,提出其图文结合形式具有互文性,内容有汉代“取诸经史”的绘画特点,祥瑞图像及文本同纬书中瑞应之物基本相符;! 3朱来颖根据《三国志》、《太平御览》、《宋书·符瑞志》等文献资料,陈仲夫点校本《唐六典》中的祥瑞物名和句逗进行了校正;! 4周保平通过考证,将浙江海宁汉画像石墓祥瑞图中的一些祥瑞重新定名为明珠、金胜、大贝和龙驹;! 5刘捷对七世纪中叶新罗《天地瑞祥志》所体现的《山海经》传播继承问题进行了探讨。! 6
二、政教与历史研究
在瑞应图与政教历史的关系方面:傅军龙提出瑞应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和神秘文化现象,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李发林通过皇帝诞生和王莽篡汉之事,指出瑞应思想有为帝王、圣贤的诞生和争夺政权、建立新朝代制造舆论的作用;! 7朱存明赞同上述判断,并利用汉画图像和武梁祠榜题揭示瑞应巩固皇权和限制皇权的政治作用;! 8孙良同认为瑞应现象集中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特殊政治环境的需要,瑞应反映了文人精神状态和理想价值,并且具有不断向下层移动的趋势;曾磊提出白色祥瑞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对自然的探索和解释,且其同时具有巩固政权统治和作为粉饰太平工具的文化意义。! 9
关于特定时期祥瑞的政教历史作用:郭浩提出东吴孙皓时期“祥瑞”屡现的历史依据主要分为内、外两方面,即东吴传统和孙皓偶然即位之后的国内政治形势,三国对峙的政治局势;@ 0周能俊以北魏承明元年齐州“嘉禾”事件为例,分析其为冯太后、孝文帝取得政治合法性和士族博取投机资本所具有的运行机制及作用,论述此时灾异符瑞文化盛行与北魏前期帝王迷信和中后期帝王重视谶纬有关,符瑞在游牧民族政权广泛流行是中古时期神秘主义思潮影响和其接受中原文化的结果;@ 1林世田主要分析《大云经疏》所载图谶祥瑞之说为武则天“受命于佛”称帝而制造的理论依据,批判武周朝为加强统治而制造《证明因缘谶》《广武铭》等谶纬之说及魏王武承嗣进献伪造的洛水瑞石的做法;@ 2曹丽萍利用归义军时期《廿祥瑞》、《白雀歌》等文书,提出瑞应在唐五代时期具有社会安定、国家政权建构与更迭的重要价值;@ 3杨德忠提出元代人利用绘制祥瑞图像和记载赞文颂诗,以此强化“天命所归”、国势昌运和维持民众心理安定的政治意涵。@ 4
在瑞应图政教与历史的个案研究方面:许敦平通过考察宋真宗澶渊之盟、宋徽宗《宣和睿览图》、《瑞鹤图》及宋高宗《中兴瑞应图》等文献,指出瑞应及其文字绘画在两宋之际巩固政权、粉饰太平、改变历史评价的政教功能;@ 5许玮提出《宣和睿览图》是具有一定比例的“写实性”作品,徽宗朝“祥瑞图”中的“写实”因素和“政治象征”因素有一定比重;@ 6冯鸣阳提出《中兴瑞应图》性质为“人物瑞应”,其梦境手法影响后世政治功能表现,但质疑其验证地位的合法性和强化民众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实际效果;@ 7李若晴提出政治与瑞应艺术结合具有宣扬国家强盛、彰显人物显赫的政治意涵,以《明人画瑞应图卷》为例分析图画诗文和永乐年间曾棨亲身经历的八件瑞应事件。@ 8
三、思想與发展史研究
在瑞应思想渊源与形成方面:赵沛霖提出以物象判断吉凶的方式是物占,将《山海经》中的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奇异动物记录称之为原始物占,认为其源于神话且表现命运的预兆,物占神话是神话实用化的具体表现;@ 9胡晓明则在赵说基础上,提出由历史物占事件演变而来的和具有崇拜、物占信仰的图腾神话不属于物占神话,其逐渐被遗忘是因客观的历史自然原因,其后揭示了符瑞是在流传过程中具有吉祥美满意义的一种物占和物占神话预兆的观念;# 0胡晓明分析瑞应图书的渊源和流传情况,认为《山海经》是《瑞应图》的取材素材,其文字解说直接影响《瑞应图》的文字表达,《瑞应图》专书与作为谶纬之书的瑞应图具有不同之处;# 1黄雅峰提出汉画像“祥瑞石”所具有的图文互证形式是汉代思想观念的展现,具体图像的本质特征是理念形象化,认为地域的风格会影响图式风格,图式中人神、人兽、兽兽和谐存在是汉代人和谐生命观的体现;# 2郭浩认为孙皓时期“祥瑞”的思想渊源是“天人感应”学说和家族崇尚“巫”的文化传统。贺世哲从图像学的角度,论述莫高窟第290窟佛传画突出释迦瑞应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瑞应思想,提出其产生与南北朝时期社会迷信图谶瑞应、佛教为应对崇儒抑佛政策而迎合统治者的历史背景有关。# 3李若晴提出瑞应思想与自然界现象、天人感应说、谶纬等有关,同样认为它与佛教关联紧密,影响了佛经的翻译、写作和壁画创作。# 4
关于瑞应思想发展阶段的研究:李发林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将先秦视为已具有“吉兆”“凶兆”思想的发生发展期,将两汉魏晋南北朝视为从无意性转变为有意性手段的盛行高峰期,将隋唐宋元明清视为瑞应种类减少和信仰度降低的衰延期;# 5朱存明则提出其以《山海经》为发展源头,将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白虎通义》、孙柔之《孙氏瑞应图》等作为发展线,认为两汉时期进入全盛,魏晋时集大成,隋唐后势弱;# 6吉祥图作为瑞应图发展演变的一种形式,王树村提出汉吉祥图文与“签纬”有关,《瑞应图》与《稽瑞》内容相关联,宋代吉祥画因工艺、印刷而广泛推广,利用《十九瑞应图实》《白氏长庆集》《山海经》等文献说明唐代承上启下,元明清广泛应用于民众日常生活;# 7龚世学通过《孙氏瑞应图》《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角度提出瑞应思想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全面整合阶段的观点。# 8
四、艺术研究
在艺术研究的绘画方面:王菡薇以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和敦煌藏经洞《瑞应图》为参照原本,分析总结南朝绘画“传神”“气韵生动”的风格和图画特点,提出后代神龟画法受其影响;# 9牛向阳通过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祥瑞图像的研究,认为墓葬绘画注意采用“阴阳美学”“起承转合”“对称平衡”“S”形曲线动势等构图原则。$ 0许玮依据“虚构与现实”的研究立场,考证《瑞鹤图》瑞鹤形象、《五色鹦鹉图》飞禽品种与《祥龙石图》太湖石的写实性;$ 1蓝御菁结合明初宫廷绘画“雄浑”风格和空间表现、图壁功能特点,根据山水背景和驺虞形象比较分析《明内府驺虞图》和《明人画驺虞图》,并考证其成书时间是永乐二年九月至永乐三年九月;$ 2张之杰利用《明人画麒麟沈度颂》上的题款书法和其同一人的传世楷书精品的比较,提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画作为摹本;和其具有相同构图和设色的其他六幅麒麟图同出一源;$ 3此外,宋涛将南宋《仙人龛摩崖》和东汉《西狭颂》进行对比,认为二者绘画内容、形式、书体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其祥瑞思想受到真宗、徽宗两朝崇道之风的影响,石刻线画具有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精练生动的形象刻画和虚实相生的“意象”表现的艺术特色。$ 4
关于瑞应图具体意象的个案研究方面:傅军龙提出九尾白狐作为一种政治象征物,实质是“物占”思想的推演,以及白狐罕见的白化变异、九尾之极数、“天人感应”是九尾白狐作为“祥瑞”的原因;$ 5蔡堂根分析了九尾狐的原始含义和发展演变,从狐的生态和训诂角度看,九尾狐并不存在,大尾是狐的标志性特征,可以裘(求)代狐,后“求”“九”产生音变;通过《吴越春秋》《诗经》等文献考证九尾狐在原始传说中象征大禹,喻指雄性生殖器,赵宋之后转变为一种具有淫荡、性欲旺盛女性象征的淫邪之兽;$ 6郑先兴则阐释古今学者对狐狸寓意的相关观点,并进一步通过《山海经》《吕氏春秋》《周书》等文献分析九尾狐的三个文化原型,即古时狐狸数量多且多在人类居住地和坟墓的自然生态因素,白狐是部族标志且成为政治统一吉兆的历史生态因素,狐狸是生殖崇拜象征的文化生态因素;$ 7此外,曾磊揭示白色祥瑞数量多于其他颜色祥瑞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心理内涵:仙境传说动物多为白色,白色精灵为沟通人、鬼、神的使者,白色生物稀少而神秘;$ 8郑怡楠主要提出墓葬中“麒麟”异兽的几种来源方向:魏晋汉文化传入河西地区,鲜卑人观念的表现,鹿一角而预示的天下统一内涵,西域传入的符拔与鹿结合体;$ 9武玮提出神人手抱鱼图像是一种以主题图像为主,祝词和其他祥瑞图像为辅,两者共同组成且具有固定模式的一种祥瑞图像。% 0
五、丧葬研究
在瑞应图丧葬角度方面:菅野惠美认为东汉时期祥瑞图普遍用于墓葬装饰,具有时代思想观念的必然性,其表现手法可分为“图解祥瑞图”和“构成祥瑞图”两种;% 1王涛将祥瑞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其含有标志性特征且在墓中具备祈求安庆、驱邪辟害的功能,提出东汉画像石墓祥瑞的年代及地区划分、形象、种类、位置和构图格局的演变,其衰落是东汉儒消道长及画像石墓整体衰减的结果;% 2郑怡楠通过墓葬中麒麟、龙的图像和多位帝王受命易姓之符瑞等文献资料,认为祥瑞图像可能与墓主人官品级别有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由此进一步提出河西高台县墓葬是十六国制度比较混乱时期的产物,而不是魏晋时期所建;% 3牛向阳根据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祥瑞图像的研究,提出“死后升仙”“魂魄二元论”的墓葬思想,指出其影响墓葬的创作设计,使图像展现“时空转换秩序”和“长生不老”等主题内容;% 4许泽萍将东汉和林格尔墓中的祥瑞分为地瑞、天瑞、植物瑞、矿物瑞等。依据瑞应图作为“天”的再现表现和构造特殊空间的功能,提出古人所具有的丧葬思想。% 5
結语
瑞应图研究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依据,采用文献学、文学、艺术学、考古学、宗教学等研究方法,从文献考证、政治教化、历史文化、思想发展、艺术和丧葬等多角度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果,为后续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学者还缺乏瑞应图像原型考证研究、瑞应图和其他相近研究对象的区别研究、其余瑞应物形象寓意研究、其他相关墓葬中瑞应图研究以及具有深度理论性的瑞应图系统性研究等,这些方向研究未得到充分展开,还需要对瑞、应图相关课题进一步扩展研究。
a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7期,第59—64页。
b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2期,第35—52页。
c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7期,第65—72页,第72—77页。
d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17期,第72—77页。
e 饶宗颐:《敦煌本〈瑞应图〉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第152—153页。
f 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8册子部》,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83—289页。
g 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2004年,第396—406页。
h 殷善培:《敦煌本瑞应图残卷的结构与文化意涵》,《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999年第6期,第147—167页。
i 胡晓明:《图说精灵瑞物:论〈瑞应图〉》,《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第84—93页。
j 李若晴:《瑞应图书与绘画考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9期,第84—99页。
! 1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246页。
! 2 朱存明,顾颖:《论汉画像祥瑞观念的图式表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72—79页。
! 3 孙蓉蓉:《谶纬的图像文本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第35—53页。
! 4 牛来颖:《唐代祥瑞名物辨异》,《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第128—129页。
! 5 周保平:《浙江海宁汉画像石墓两幅祥瑞图考辨》,《东南文化》2008年第5期,第68—73页。
! 6 刘捷:《从〈天地瑞祥志〉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48—62页。
! 7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256页。
! 8 # 6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2—167页。
! 9 孙良同:《明代瑞应现象刍议》,《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2期,第134—136页。
@ 0 郭浩:《试析东吴孙皓统治时期“祥瑞”问题》,《城市地理》2016年第6期,第231—232页。
@ 1 周能俊:《“嘉禾”符瑞对元魏政治的影响——以北魏承明元年齐州“嘉禾”事件为例》,《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第202—208页。
@ 2 林世田:《武则天称帝与图谶祥瑞——以S.6502〈大云经疏〉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第64—72页。
@ 3 曹丽萍:《敦煌文献中的唐五代祥瑞研究》,兰州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
@ 4 杨德忠:《元代的几种祥瑞图及其政治修辞》,《美术学报》2017年第4期,第15—25页。
@ 5 许敦平:《试论两宋之际的瑞应图》,《美术学报》2013年第4期,第53—57页。
@ 6 许玮:《“祥瑞图”写实性考辨》,《新美术》2013年第7期,第39—45页。
@ 7 冯鸣阳:《政治的合法性:龙美术馆藏宋〈瑞应图〉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年第3期,第59—67页。
@ 8 李若晴:《遐迩向风:〈明人画瑞应图卷〉考析》,《美术研究》2012第1期,第42—46页。
@ 9 赵沛霖:《物占神话:原始物占与神话的实用化——〈山海经〉研究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第7—80页。
# 0 胡晓明:《物占、物占神话与符瑞——符瑞的神话学解读》,《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20—125页。
# 1 胡晓明:《符瑞研究: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4—121页。
# 2 黄雅峰:《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235页。
# 3 贺世哲:《莫高窟第290窟佛传画中的瑞应思想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第1—6页。
# 4 李若晴:《瑞应图书与绘画考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9期,第84—99页。
# 5 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60页。
# 7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40—554页。
# 8 龚世学:《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符瑞思想的整合》,《兰州学刊》2010年第12期,第146—150页。
# 9 王菡薇:《从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与敦煌本〈瑞应图〉看南朝绘画》,《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第132—139页。
$ 0 牛向阳:《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祥瑞图像艺术研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3期,第9—12页。
$ 1 许玮:《“祥瑞图”写实性考辨》,《新美术》2013年第7期,第39—45页。
$ 2 蓝御菁:《〈明内府驺虞图〉之研究》,《书画艺术学刊》2009年第6期,第441—464页。
$ 3 张之杰:《传世麒麟图考察初稿》,《中华科技史学会学刊》2009年第13期,第38—44页。
$ 4 宋涛:《西狭遗韵——南宋〈仙人龛摩崖〉析考》,《美术大观》2020年第6期,第74—76页。
$ 5 傅军龙:《九尾白狐与中国古代的祥瑞观》,《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第86—87页。
$ 6 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6—93页。
$ 7 郑先兴:《汉画九尾狐的原型分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8—70页,第99页。
$ 8 曾磊:《汉晋六朝瑞应图录中的白色祥瑞》,《形象史学》2017年第2期,第59—62页。
$ 9 % 3 郑怡楠:《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祥瑞图研究:河西高台县地埂坡4墓葬壁画研究之一》,《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第110—114页,第110—126页。
% 0 武玮:《汉晋时期神人手抱鱼图像释读》,《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第75—81页。
% 1 〔日〕菅野惠美:《墓葬装飾における祥瑞図の展開》,《东洋文化研究》2008年,第229—284页。
% 2 王涛:《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祥瑞”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20页。
% 4 牛向阳:《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祥瑞图像艺术研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3期,第9—12页。
% 5 许泽萍:《浅谈和林格尔壁画中的瑞应图》,《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第27页。
作 者: 陈潇,安徽大学文学院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