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对特立个体的嘲弄

2021-12-21 02:30杜心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孔乙己

摘 要:孔乙己在鲁镇社会里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其根源在于他“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与鲁镇社会普遍的实用主义理念有着巨大的分歧。可是,孔乙己既无力改变鲁镇社会的通行理念,又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以个体的另类独行在众人的团结一致中生活。在鲁镇众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异类,由此在鲁镇上演了一幕幕乌合之众现象:群体对个体的道德绑架与玩弄。然而,纵使时时面对众人的“哄笑”,孔乙己仍旧固执地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仍不放弃对孩子们柔软的善意。孔乙己的勇与真在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经历中得到凸显。

关键词:孔乙己 乌合之众 道德绑架 实用主义 勇与真

《乌合之众》是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研究群体心理学的著作,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个人在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中,会不自觉地弱化自己的理智与个性,将自己的思维与群体保持一致,并做出一些独立情况下绝不会做的行为,笔者在这里将这种趋于群体心理做出的集体无意识行为称为乌合之众现象。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描绘了一个群体对个体嘲弄的故事,而孤独的孔乙己却以一种坚强不屈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分析孔乙己身上勇与真的品质。

一、鲁镇社会的实用主义理念

在鲁镇这个社会中,通行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即以结果论英雄的实用主义理念。一个人无论他做什么,只要结果是有用的,能够换来实际的效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成功的。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人们在谈论孔乙己偷丁举人家东西时,用“举人”尊称,用一个“竟”字表现孔乙己行为的出格,又说丁举人家的东西偷不得,可以看出人们十分尊敬丁举人。然而同样是读书人,孔乙己却得不到这样的尊敬。丁举人与孔乙己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就在于是否考取功名,是否获得权势。归根结底,人们尊重的并非读书人本身,而是他们最终获得的权势。由此可见,在鲁镇的社会里,一个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获得了权势,都值得被尊重,这便是他们朴素的哲学。

一座小小的酒店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a,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一个“曲尺形大柜台”天然地将鲁镇的人分为两个阶层:“长衫客”与“短衣帮”。这是鲁镇社会的阶层划分,也是鲁镇以结果论英雄的实用主义理念下的产物。“长衫客”或因读书考取了功名得以享受特权,或是依靠祖上基业吃喝不愁。但无论是什么缘由,从当前生活富裕的结果来看,他们是鲁镇社会的高等阶层,长衫则是富贵人身份的象征。“短衣帮”是卖力气谋生的人,从结果来看,他们靠体力劳动养家糊口,经济上并不富裕,与“长衫客”相比,是次一等的。他们来咸亨酒店买酒只能站在柜台外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着长衫却站在柜台外喝酒,这种不符合鲁镇规则的行为与装束,体现了他的不合时宜。就他的实际情况而言,他既不能通过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又没有利用读书考取功名,经济上十分拮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但他穿着象征富贵的长衫,这种与鲁镇社会的阶层划分规则相违背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由此招致了一系列众人对他的嘲弄事件,即“乌合之众现象”。

二、群体对孔乙己的嘲弄

孔乙己的特立独行,挑战着鲁镇固有的社会阶层划分的规则。鲁镇的人们试图用群体内的通行理念要求孔乙己,然而孔乙己又是那样的冥顽不灵。于是“嘲弄孔乙己”这样的思想似乎成为群体的共识,他们展开了一系列从隐晦调侃到当面揭伤疤的不断升級的嘲弄,这种群体的共识甚至从大人蔓延到孩子。

(一)隐晦的调侃

最初,人们对孔乙己的嘲弄还只限于背地里的谈论与隐晦的调侃。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里替他取绰号的“别人”自然是鲁镇的众人。一方面,这与孔乙己说话半懂不懂十分贴切,人们是嘲笑他的故作风雅;另一方面,从读书识字的基础资料里取绰号,也是嘲笑他书读得不好,没能换取功名罢了。鲁迅的作品中有诸多不知本名的小人物,如阿Q、阿长、祥林嫂等,然而这些人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家里人不识字,所以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正式的名字。人们对他们的称呼通常只是一个方便记忆的标签,这是以前常有的现象。然而孔乙己是一个进过学的读书人,定然有正式的名字,甚至是蕴含美好寓意的名字,但人们并不记得他的本名,反而给他取绰号,可见鲁镇并没有人真正理解他。

(二)当面揭伤疤

隐晦的调侃并没有让孔乙己放弃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言行。人们开始变本加厉地捉弄他,用实用主义理念来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偷东西的毛病是众所周知的,人们假意询问新伤,就是准备取笑他。他们见孔乙己不理会,便直白揭穿,故意给他难堪。孔乙己被揭了疮疤,脸上挂不住,又愧又急,而动手打架又不是读书人的做派,况且还不一定打得过。孔乙己向外无法发泄怒气,只能向内安慰自己。他用读书人的身份表明偷东西与窃书不同,强调书的特殊性,并向自己读过的书中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这是他回到自己熟悉的书籍世界寻求庇护的本能反应。然而这些话,人们并不懂,也不屑于懂。对于旁人而言,他们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个自视甚高的异类痛苦难堪罢了。孔乙己难堪了,他们便胜了一回。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他们知道读过书是孔乙己的骄傲所在,先故意询问,引他上钩,而后给他“读书无成”的致命一击。到此,孔乙己是真的一点尊严也没有了。他们嘲讽孔乙己的逻辑起点是:“我自己没有文化,你说你有文化,但你不能进学,所以你的文化没有用处,还不如出卖体力的我。”b这便又是实用主义的理念。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对孔乙己进行道德绑架,强行将他推向失败者的深渊。既然话不投机,自然无话可说。孔乙己能做的,只有向书中寻求信念,说的便全是旁人听不懂的话了。嘲弄了“敌人”,嘲笑了曾经比自己强的人,人们哄笑起来,这是又一次的胜利。

(三)从成人到少年的蔓延

对孔乙己进行嘲笑的,不只是鲁镇的成年人,还有成长中的少年。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作为顾客却不被当作顾客看待。掌柜和顾客们一气,以调侃孔乙己取乐,甚至用捉弄孔乙己来讨好其他酒客。如果说掌柜是被实用主义思想深深影响的大人,那么一个成长中的懵懂少年竟也附和着嘲笑,则可以看出实用主义理念的影响之广。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这是小伙计的内心独白,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应从他的受教育情况来看,但是小伙计看到孔乙己的现实情况,就武断地认为孔乙己不配考自己的学问,这不正是以结果评判一个人的实用主义思想吗?一个“配”字体现了这个少年打心底里看不起孔乙己。这样的心理源于哪里呢?群体的共识具有传染性与暗示性,这使得少年在无意识中觉得自己应该和众人一样,以获得心灵上的归属感。实用论和功利论的横行,让我们把知识、能力和成就混为一谈。c然而,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连一个孩子也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思想,这正是鲁镇社会对孔乙己全方位的包围。

三、孔乙己的勇

面对外在世界的重重包围,孔乙己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单就这一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他是勇敢的人。他的勇是敢于为正义事业斗争的义勇,是即使单兵作战也绝不放弃的孤勇。

(一)孔乙己的义勇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所接受的是以“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家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读书人的职责。在孔乙己的心里,读书是至高无上的,维护读书人的尊严、保护教育的火种就是最正义的事。在孔乙己看来,鲁镇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上充斥市侩、拜金的气息。既然时运不济,自己作为读书人的职责就是保持自己的清高,绝不与实用主义同流合污。

(二)孔乙己的孤勇

孔乙己的勇是与整个鲁镇社会做斗争的孤勇。鲁镇是他生活的地方,但鲁镇上的人们排斥他。只要他像众人一样将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就可以在鲁镇生活下去。然而,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他选择捍卫自己内心的信念。孔乙己的信念是知识最为重要,他时常说“之乎者也”,坚持穿长衫,正是他坚守读书人言行的象征。这便是《孟子》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我们都知道孔乙己是读书人,然而读书人说话也用书面语言吗,不用日常的口头语言吗?当然不是!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是要用语言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另一个展示自己身份的行为是穿长衫。孔乙己每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总是穿着长衫,即使这长衫又脏又破,也绝不换下来。也就是说,他总是自觉地与众人区分开来,他用穿长衫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不同。

孔乙己是一个成年人,鲁镇的通行理念他是知道的,但他并不认同,并且坚持自己的理念,这就是他个人的选择。一个懵懵懂懂的小伙计,在群体意识的暗示下,也会自动选择众人的一方。相比之下,孔乙己的选择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勇。孔乙己是在动荡社会里坚守礼乐教化的卫士,是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仍坚持文化教育的战士。

四、孔乙己的真

孔乙己虽然常常被众人嘲弄,但他永远以本真的面目对待众人,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真诚,而面对孩童则更是表现了自己纯真的一面。

(一)孔乙己的真诚

孔乙己的真是真诚,他不只是故意表现出读书人的身份,他的内心也坚守着读书人的信念。“以直报怨”是他对待众人的态度,他对众人十分客气,永远真诚。孔乙己得知酒店小伙计读过书时,考小伙计茴字的写法,并教小伙计书写,还鼓励他将来做了掌柜会用到。这件事将孔乙己所心系的儒者“有教无类”的社会责任感彰显出来。d孔乙己向孩子真诚地传授知识,这是读书人传道的责任。他期望孩子们学習知识,重视知识,并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面对孩子,他以读书人的身份真诚地传达自己坚守的信念。

(二)孔乙己的纯真

面对更小的孩子,他以柔软的心对待,用极大的善意与他们交往。在分茴香豆的情节中,他如同一个赤子,那么真实,那么善良。即使茴香豆对他来说也十分珍贵,但他仍然慷慨地分给这些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不偏不倚、每人一颗。当茴香豆不够分时,他才着了慌,弯下腰去和孩子们商量似的“讨饶”。这里孔乙己的弯腰动作和商量的行为,都可以看出孔乙己面对孩子,是以平等的姿态对话的;他用手护茴香豆的动作,也是真情流露,十分纯真。

鲁镇社会通行的理念是以结果论成败的实用主义:穿长衫的人经济上富裕,学识就一定高深,身份也必定高贵。“长衫”是显贵的象征,经济上贫困的人没有资格穿。而孔乙己的理念是读书人最高贵,知识最珍贵,“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两种理念产生分歧的时候,孔乙己仍然坚定地捍卫自己心中的信念。这是何等的勇!纵使众人恶语相向,他仍以平常的态度真诚地对待众人。面对孩子,他挑起传道的重担,宣扬文化的重要性,这又是何等的真!

a 孟令军:《个体的挽歌——孔乙己悲剧形象再探》,《合肥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b 姚舜禹:《〈孔乙己〉中被忽略的两个问题——孔乙己形象再解读》,《语文建设》2019年第15期。

c 北乔:《孔乙己:脏破长衫里透着鲜亮》,《名作欣赏》2016年第1期。

d 周仁政:《论〈孔乙己〉与“纯粹教育”——〈呐喊〉重读》,《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M].何正云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 刘玉凯.论《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纪念《孔乙己》发表100周年[J].鲁迅研究月刊,2019(11).

[4] 姜珊,姜东.边缘人的寂寞——浅析孔乙己人物形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

[5] 田建民,李梁.独异的文化守望者:孔乙己形象再解[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6] 姚舜禹.《孔乙己》中被忽视的两个问题——孔乙己形象再解读[J].语文建设,2019(15).

[7] 周仁政.论《孔乙己》与“纯粹教育”——《呐喊》重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8(12).

[8] 孟令军.个体的挽歌——孔乙己悲剧形象再探[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

[9] 北乔.孔乙己:脏破长衫里透着鲜亮[J].名作欣赏,2016(1).

[10] 李向东.边缘者的境遇——再读《孔乙己》[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1] 周海波,苗欣雨.“鲁镇”的生存哲学——重读《孔乙己》[J].山东社会科学,2003(1).

作 者: 杜心会,浙江海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孔乙己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现实与虚拟
实用主义的“古典”分野:在何种意义上?
——一个谱系学的考察与回应*①
We Know Someone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