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词的革新与突破

2021-12-21 02:30谭锐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苏轼

摘 要:苏轼对词的革新与突破是全面的,他从理论、题材、风格、韵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丰富与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为词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与道路。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的词涉及婉约、豪放等各个领域,在对前人有所继承的同时,实现了很多方面的创新。在写法上以诗为词,为传统词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题材上突破局限,拓展了传统词的表现范围;风格上革新传统词风,提高了传统词的表现力。苏轼继承了诗文革新运动精神,并将此种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在词的创作中鲜明地提出了“有为而作”“有补于国”以及“言必中当世之过”的观点,奠定了他在北宋词坛的领袖地位。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拓展题材,改革词风

苏轼是一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杰出成就的全才。他以其豁达的胸襟、渊博的学识,放笔快意,留名万世。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的词涉及婉约、豪放等各个领域,在对前人有所继承的同时,实现了很多方面的创新,比如他将词的题材由之前狭隘的儿女艳科,扩展到咏史怀古、说理仪政、感时伤事、咏史游仙、山水田园等各个方面,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同时,苏轼对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拓展,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拓了词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性情兴趣。苏轼继承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并将此种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在词的创作中鲜明地提出了“有为而作”“有补于国”以及“言必中当世之过”的观点,奠定了他在北宋词坛的领袖地位。

一、在写法上以诗为词,为传统词作注入新鲜血液

苏轼之前的词作,大多是应歌而作,词为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苏轼在变革词风的过程中,大力践行“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在创作词的时候与写诗一样,采用题序的形式,使题序与文本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苏轼在词作中使用题序,并不是简单地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还交代作词的动机与缘起,以确定词的情感指向。如《水调歌头》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作词的时间、缘由,也指明了此文所怀念的对象是弟弟苏辙。还有一些题序与词作主体遥相呼应,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苏轼在这里用题序来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丰富并且深化了词的叙事功能,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

此外,苏轼还是较早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的词人,他“以诗为词”的实践还表现在词中大量地使用典故。在他被贬黄州之前,多使用一些自然景物、生活情节,或者积极入世、淡泊名利的典故。被贬黄州时,又多使用庄子、白居易的典故,之后又加入了佛典。典故在词作中的使用,增加了词的表现力。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出猎的整个过程绝非三言两语能描述殆尽,苏轼在词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一笔勾画出了太守一马当先的英姿。“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的下阕苏轼用冯唐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以及怀才不遇的隐痛。典故的使用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丰富并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对词的创新鲜明地体现在“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改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学。苏轼以作诗的态度来填词,将作诗的题材、手法、风格等扩展到词的创作中,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的格调。苏轼写词,主要目的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而他十分注重情感抒发的自由度,他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与音律不和谐也不会太在意,因此,他的词就像他的诗一样,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姿多彩的风格。

二、在題材上突破局限,拓展传统词的表现范围

词在发展初期,多被视为“小道”,通常用来表达言情,表现男女欢爱、闺怨离愁等内容,在风格上词人则追求一种细腻柔婉、平俗浮靡的表现方式,因而素来有“诗庄词媚”“词必香软”的说法。在北宋的前期,南唐词风、花间词风盛行,在这种局面之下,苏轼对传统的作词风格进行了改革。在作词题材的选取上,苏轼主张要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拓一种全新而丰富的词境。他主张写词要写得“句句警拔”,要有“诗人之雄”,在题材内容上变女性化的柔美为男性化的豪情,摆脱词为艳科的红香翠软,走出花间樽前的藩篱,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志向抱负和生命激情。苏轼的词作主张“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因此他的词作里有抒情,有叙事,有咏物,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词的表现范围。

苏轼的词常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宏伟的抱负。《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开篇即“老夫聊发少年狂”,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统领全词。上阕中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随从的众兵士也是“锦帽貂裘”的打猎装束;他们千骑奔驰,腾空越野,词人想要像当年的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下阕词人在酒酣意兴之后,胸胆更豪,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虽然“我”年事已高,鬓发斑白,却仍然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委自己以重任,赶赴边疆抗敌。那时“我”将挽弓如满月,狠狠地抗击敌军的侵扰。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出猎之行,激情澎湃地抒发了词人的兴国安邦之志,既有叙事,又有言志,还有用典,多角度、多层次地抒发了词人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苏轼的词还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农村风光与生活。在苏轼以前,写农村生活,描述农人劳作的词作非常少,苏轼在这一方面另辟蹊径,作词多选取农村日常,写农村的风景,记录农人的劳动生产,刻画活生生的农人形象,更有对农人的怜悯与同情。苏轼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风格清新,情趣十足。《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路途中的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而浓郁的生活气息,最后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点睛之笔,意味深长,表达了苏轼对归耕桑麻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苏轼拓展了咏物词的意境与神韵。在苏轼之前,花间词人就曾频繁地进行咏物词的创作。与其他咏物词一样,苏轼的咏物词可谓是草木、花卉、禽鸟无所不包,此外,苏轼咏物词的特别之处在于词境的空灵蕴藉,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他的胸襟见识、性情气质。苏轼咏物强调一种“写物之功”,提倡在创作时首先抓住物态神韵,然后追求一种更深的意境,寄托更深刻的情志。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作以孤鸿寓人生,颇具代表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此处的孤鸿一副茫然缥缈无所依的神态,令人凄然。苏轼在此并不着意写孤鸿的落寞,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入词中。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整个人的情绪是抑郁的,然而他并没有困守于这种消极的状态之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鸿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以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志,苏轼以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赋予描写对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风格上革新传统词风,提高传统词的表现力

苏轼是第一个把诗文创作的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词绮艳华丽、婉约柔靡的风格,呈现出一种雄健豪放、飘逸洒脱、慷慨激昂的风韵。他在写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曾写信给朋友:“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章顿足而歌之,吹留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致力于一种革新传统词作中以婉约风格为主的创作,他的词或沉郁,或豪放,或淳朴,开拓了多样化的词风,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苏轼词作中豪放风格的代表作。苏轼在游览黄州赤壁时写下这首词作。他虽然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年华已去,壮志未酬,但是整体上全词的基调是昂扬向上的,他的豪迈之情溢于言表,这其中所表现出的磅礴气势、雄浑格调是前所未有的,故而有人赞其“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劉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对传统词的革新与突破是全面的,从理论、题材、风格、韵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丰富与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为词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与道路。苏轼的词作呈现出一种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风貌,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余传棚.唐宋词流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梁丽娜.且诵且品吟诗知人——论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J].汉字文化,2017(19).

[4]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 者: 谭锐,山西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