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今日“刘老庄连”
第一次听说“刘老庄连”,是在参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听80多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何老前辈的介绍。我从他的历史追忆中,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因我不太熟悉军事历史,想向何老咨询“刘老庄连”更多的历史详情时,他没有给我更多的回答,而是用长辈的口气说:“如果你有机会,我建议你去淮安刘老庄连烈士陵园看看,82名烈士在那里全部壮烈殉国……”他的声音里有了哽咽。
“刘老庄连”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那场殊死的战斗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不同寻常的壮举?他们的英雄事迹何以一再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褒奖?何老前辈为何一提到“刘老庄连”就会如此激动?“刘老庄连”及82位烈士都有哪些传奇的历史?
我决定遵从何老建议,寻找机会去瞻仰刘老庄连烈士陵园,探访长眠在那里的新四军先烈。
我第一次走进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是在2015年5月底。那是我与亲属一行六人回丈夫的老家苏北探亲寻根。因我的公公、婆婆都是新四军老战士(时已去世),我们为此行取名“新四军后代寻根团”。在此期间,我提议专门安排一天时间,去刘老庄拜谒牺牲在那里的82名英烈。我的提议得到同行亲友们的一致赞成。
谁知,等我们一行专程抵达烈士陵园时才发现,那天是周一,是纪念馆闭馆日。因为已经确定了后续行程,无法更改,只好带着些许遗憾,在纪念馆的外围瞻仰了八十二烈士墓,为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默哀,鞠躬,寄托我们的景仰和哀思。
在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的台阶前,抬头仰望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我在心底肃然起敬,默默许下誓言:刘老庄连的82名烈士,你们安息吧,我一定会再来看你们的。
8月8日,我怀着对82名烈士还愿的心情,与丈夫专程第二次驱车前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正值炎热的盛夏,一路上骄阳似火,酷暑当头。但当我们下车走进陵园时,却有一片绵绵细雨穿过热辣辣的阳光轻轻飘落,落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肩上,清爽怡人。纪念馆善解人意的讲解员姑娘对我们说,这叫“太阳雨”。你们再次怀着敬仰的心情,专程来我们刘老庄祭拜烈士,苍天也被你们感动得落泪了。
纪念馆里,伴随着讲解员生动翔实的介绍,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封封英烈的遗书,一件件惨烈的战场遗物,一个个复原的战斗场面,一副副动人心魄的挽联,一一呈现在眼前。当一根锈迹斑斑呈半弓形的铁管映入我的视线时,我不敢想象它竟然是刘老庄连烈士使用过的一杆步枪的枪管,在枪弹已尽的时刻,为了不被日军缴获,烈士毅然摔碎了枪身,留下了这支扭曲了的枪管。听到这里,看到这些,我的呼吸变得不顺畅了,脚下像坠了铅一般沉重,仿佛漫天硝烟夹带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在耳边响起,把我的思绪带进刘老庄当年的血火战场。
四连刘老庄指挥部旧址
1943年3月17日深夜,驻扎在淮安一带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团部通信员胡友明,突然被团部派来的人从梦中叫醒,来人说有紧急通信任务。当他走进团部后,见几位团首长围坐在桌旁,正在研究部队转移行动。团长胡炳云见他来了,表情严肃地说:“小胡,这里有特急信件。你立即送到古寨南边刘老庄附近,交给我军19团4连(‘刘老庄连’)。现在鬼子要进行梳篦‘扫荡’,叫他们赶快突围,跳出日军的‘扫荡’圈子。”
临出发前,胡炳云不放心地再次叮嘱小胡:“信一定要送到,否则就杀了你的头。万一遇到情况,你就把信吃下肚子。我们现在马上就转移了,你把信送达后立刻返回团部向我们汇报……”小胡一个立正敬礼,接过信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3月18日黎明前,小胡已接近刘老庄。因怕搞不清地点误入日军的“鬼子窝”,他小心翼翼地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找,直至天快亮时才找到4连连部。这时,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已起身洗漱,等他们在信上签上“知”字后,部队开早饭了。小胡随手拿了两块“三翻饼”,边吃边走,忙着赶回去向团首长汇报。
通信员小胡离开4连不久,就听到身后响起了枪声,而且越打越紧,越打越激烈。快到团部时,只见胡炳云站在河滩上,急得满头是汗,正在等着他的回信。当看到信上的“知”字后,他依然不放心地追问:“枪打得这么紧,4连的大部队怎么还没跳出来?”
事后才知道,4连连长和指导员接到通知后,便让炊事班和伤病员及部分人员先行一步,离开了刘老庄,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其余人员因掩护团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还未及动身,而这时日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战斗立即打响。经整整一天的激战,4连82名指战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血洒疆场,无一人投降,无一人生还。
关于这场恶战,不少人写过回忆录,可我最推崇的还是“诗书双绝的革命家”李一氓撰写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碑记》,其语言精粹,半文半白,言简意赅,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根据部分碑文的实录,试着解读、还原、再现血战刘老庄这场恶战的全貌。
1943年3月18日拂晓,日军第17师团的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配备有野战炮、轻重机枪等武器,从淮阴城开出后,一路向北,过了老黄河、盐河,直接“扫荡”来到刘老庄。
刘老庄位于淮北大平原上,没有任何防御要地,只有一条简易的防御交通沟从庄子里伸出来,但延续至村边土地庙后便断了。当时,这段交通沟便成了御敌的战壕。战士们在战壕内把枪弹都上了膛,手榴弹都挂在身上,严阵以待。坚守在这里的是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2营第4连。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带领下,全连留后担任执行掩护团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的重要任务后,未能跳出日军“扫荡”的包围圈,被困在了刘老庄。
清晨时刻,在村口站岗的哨兵发现日军后,以连续的射击代替报告,4连官兵听到枪声后立刻进入战壕抵抗。日军发起多次进攻,4连官兵依托战壕进行顽强阻击,使日军始终不能突破新四军防御阵地。4连的82人在连长和指导员的指挥下,从拂晓到黄昏,孤军奋战,顽强地抗击了12小时,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阵地前只有枪声、炮弹声、手榴弹声,硝烟弥漫在战壕中。
等到战壕完全寂静下来的时候,日军才胆怯地踏向战壕的边沿,看到的却是触目惊心的场面。战壕里错乱地躺着牺牲的新四军战士,每个人的身上都染透鲜血,鲜血染红了战壕。在战壕里没有留下一件完整的武器,所有短枪、步枪、机枪,全部被折断摔碎了。
我细细吟读着843个字的碑文,极富现场感的实录,把发生在刘老庄的那场殊死血战全景式、立体化、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這是怎样的一场恶战啊!如果不到现场,你不会想象到这个刘老庄坐落在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没有树林,没有山岗,也找不到任何隐藏的地方,只能依托刘老庄村外的一条堑壕作战。从黎明到黄昏,“一整天的战斗,一整天的射击”,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日军多次改变战术,几乎所有的山炮、92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一齐向4连阵地轰击。一时间,弹如雨下,烟尘滚滚,大地震颤,血流成河。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明明知道没有胜算,明明知道没有退却,只有牺牲,却依然坚持战斗。正如碑文所言,“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但“刘老庄连”的82名战士,英勇战斗,前赴后继,生死相搏,没有一个临阵退缩,没有一个贪生怕死,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弹一人,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啊!日军撤走后,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刘老庄的老百姓立即赶到阵地,看到勇士们最后牺牲的模样催人泪下。有的怒目圆睁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刺刀弓着前腿靠在大树旁,依然保持着生前战斗的形象。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雕塑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恸啊!从四面八方拥来的乡亲们,流着泪整理了烈士们的遗骸。忽然传来微弱的呻吟声,人们从血泊里找到一名身负重伤的年轻战士。他胸前有三个枪眼,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人们得知:4连接到通知后,本可以顺利突围的,但是为了争取时间,让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4连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这名24岁的战士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于第二天清晨去世。乡亲们没有棺木,也没有裹尸布,他们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和土布,裹在了每名烈士的身上,每掩埋一名烈士,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整整82粒。因连队文件被销毁,牺牲的82名烈士至今能查到的仅有17人,余下65人均为无名英雄。泣不成声的乡亲们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掩埋,筑起了一座高高的82人烈士墓。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我们部队仍然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英雄业绩,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新的英雄们。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提出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示范而励来兹。”他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奋战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时任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为八十二烈士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3师副师长张爱萍将军也为八十二烈士墓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多,美名万古传”。
我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归来,一直没有忘记碑文中李一氓那句振聋发聩的提问:“他们凭什么有这样一股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问,它关乎烈士们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来源,关乎抗战精神之根本,也关乎我们纪念建党百年、复兴中华的现实意义。
我最近又拜读了时任“刘老庄连”所在团团长的胡炳云《哭老战友——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50周年》一文,再次触摸到这支英雄连队历史血脉传承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来源。
胡老将军在文中写道,“刘老庄连”不是一个普通的连队,它所在团的前身曾是南昌起义时的教导团,是长征时期的红军1军团2师突击4团。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115师685团,后又编为新四军3师7旅19团。“刘老庄连”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是一支有着坚定信仰、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铁军队伍。胡老将军在回忆录中还写道,这个连队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队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保持和发扬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该连24岁的江西籍连长白思才是一位久经考验、机智果敢的指挥员。他16岁时就参加了红军,在长期的斗争中屡建战功,先后任班长、排长、团部作战参谋,为了加强连队领导力量,才被派到4连任连长。刘老庄遭遇战之前,白连长打过很多漂亮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若不是遭遇战壕“断路”,被日军重兵层层包围,以白连长的指挥才能和全连士兵的战斗力,“刘老庄连”完全有可能突围成功。
“刘老庄连”的指导员李云鹏出身于农村小学教员家庭,有知识,有文化,有坚定的信仰。1938年5月,日军侵占了李云鹏的家乡。他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之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又接触了地下党的抗日宣传,从正反两方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同年,18岁的李云鹏抱着一颗赤诚的救国之心,自告奋勇找到家乡丰县华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从此投身抗日救国斗争。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先后担任过部队的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等职。入伍才4年时间,年仅22岁的他就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文武双全的连队指导员。
我在纪念馆里看到“刘老庄连”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烈士遗留的几封家书,语句通顺,用词考究,满怀孝心。他在信中写道:“儿在心目中最挂念者,以(是)我年老慈悲之祖母……待风息波静,凯旋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自古忠孝难两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这个集家国情怀于一身的青年学子,毅然选择奔赴抗日救国伟大战争的杀敌最前线。
有白思才这样骁勇善战的连长,有李云鹏这样政治坚定的指导员,必然会带出一支所向披靡不怕死的钢铁队伍。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刘老庄的战斗中,日军的炮击一开始,白思才的右手被炸伤了。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第三次负伤,伤口流血不止。他带着伤来往于战壕内,鼓舞士气,指挥战斗。此时,李云鹏也几处负伤,满身血迹,但仍组织连队的特等射手,密切注视日军的动向。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白思才来到李云鹏身边,两位指挥员目光里相互传递着血战到底的誓言。李云鹏把写给营首长的战斗报告递给白思才,报告真实生动叙述了全连的战斗过程。报告的最后,他们请求批准把火线上的全体战斗人员接纳为新党员。两个人在报告上庄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向党和人民作出最后的汇报。
胡老将军在回忆录中还写道:4连凭借防御的是一段不长的“抗日沟”(战壕),哪里经受得住雨点般的炮弹!但4连全体指战员有一种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革命的意志!工事摧毁了,立即又修复了;掩体坍塌了,马上用背包填上去;人负伤了,包扎起来,继续战斗。直到弹药都用尽了,手榴弹都掷光了,他们销毁了所有文件,折断、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短枪、步枪、机枪,绝不给日军留下一件像样的武器作为侵略者的“战利品”。而日军200多具“极丑恶的黄色军服包裹着的法西斯的僵尸”,则是侵略者付出的惨重代价。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雄壮举告诉我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忠诚勇敢,来自信仰。正是凭着“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为着解放人民的”这一崇高信仰,正是凭着“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正是凭着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我军的指战员才能做到“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正如当时一篇报纸社评八十二烈士所言:“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我一直清晰记得当年胡团长指派通信员给“刘老庄连”送信时说过的那句狠话:“信一定要送到,否则就杀了你的头。”可见,“刘老庄连”的官兵在将军心中有多重的分量!看到4连“没有跳出圈子”,全连指战员全部悲壮殉国,真是比剜心还要痛啊!由此也可以理解,胡老将军在生前留下的遗嘱:一不回家乡,二不去八宝山,一定要把遗骨葬在淮安八十二烈士陵园,与自己的部下长眠在一起。如今,胡将军的墓就位于八十二烈士墓的左前方,与他的战友们继续不离不弃。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牺牲十几天后,新四军3师7旅司令部政治部从地方部队中抽调82名官兵补入19团4连,并正式命名为“刘老庄连”。浴火重生后的“刘老庄连”官兵,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精神为连队之魂,秉承烈士的英魂,继承烈士的遗愿,继续南征北战,前赴后继,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刘老庄连”每年都要从刘老庄及所在地区征兵,让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永不中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刘老庄连”无论是参加军事训练、战备施工、边境自卫反击战、抢险救灾、涉外联合军演还是参加维和等,始终不辱英雄连队的使命,保持英雄的本色,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刘老庄连”作为受阅英雄部队的代表,迈着整齐铿锵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上,“刘老庄连”这面英雄的战旗,再次被列入百面荣誉军旗的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也是人民部队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精神的缩影!
讲解员告诉我,胡老将军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和将军的家乡都来人,请求把将军的少部分骨灰分别捐赠他们那里留存瞻仰。可是,将军的后人坚决不同意。他们说,老爷子的遗愿不可违拗,他不会同意把自己与“刘老庄连”分开,哪怕少部分也不行!
我被如此纯粹又生死相依的官兵关系深深打动,禁不住潸然泪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追求,每代军人有每代军人的使命。“刘老庄连”那一代军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战,是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而战。他们伟大的理想和使命,大無畏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由此而来。今天的我们以及我们后代的使命,就是要让“刘老庄连”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薪火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而战。唯有如此,方能告慰烈士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不朽英灵。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历史,就是要不忘初心,不忘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用流血牺牲为我们打下的江山,用血肉为后来人筑起的巍峨丰碑。让我们一起记住“刘老庄连”这个英雄的连队,记住这个英雄连队和英勇牺牲的82名英烈。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文化教员孙尊明,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王世祥、李道合、马汉良,班长刘忠胜、王洪远、王中良,文书罗桥、卫生员杨林彪,战士王步珠、田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