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互鉴的背景下,舞蹈艺术的创作拥有了较为理想的基础条件。因此,对现代舞创作所面临的机遇加以研究,并从文化互鉴的角度出发,探索现代舞创作的改进策略,是很多舞蹈艺术专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现代舞的创作是保证舞蹈艺术在新时期得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对现代舞创作的基本历程进行总结,并从文化互鉴的视角出发,探讨符合新时期需要的现代舞创作优化策略。
一、现代舞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现代舞的初步传入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舞出现在大众面前,它否认古典芭蕾的僵化和保守,注重打破常规,突破格式化舞蹈,用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现代舞的诞生,直接受到现代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认为,现代舞不是对外界生活和事物的简单模仿,而是顺应时代的节奏,弘扬独具匠心的人格特质,鼓励原始的原创精神,在内容与形式的互鉴中力求完美。
现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其发展道路上更是一路在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舞广泛发展到世界各地,而随着时间、地域等的变化,现代舞者也开始对现代舞有了不同的观点。这些无疑离不开地域、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现代舞现在流派各异,但从本质上来说,世界观、美学观、艺术观大体相近。现代舞始终反映世界现代社会面貌,通过自由的肢体表达来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
(二)新时期现代舞的传播
西方现代舞是反叛古典芭蕾舞的产物,是西方文化,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气质特征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其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这种西方文化下的舞蹈发展至中国发生了巨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经济的影响,中国现代舞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性。到目前为止,现代舞已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这一发展过程便是现代舞中西文化互鉴、互相影响的成长过程。
1930年,中国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等人开始将现代舞引进中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开创了中国现代舞先河,他们使用现实的创作方法将现代的替代表演方法与现实的斗争相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间舞蹈受到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影响,同时,由老艺术家倡导的现代舞蹈理论和技术很快被大多数舞者认可和接受,并出现了许多芭蕾舞经典,如《红色娘子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一群优秀的舞蹈演员出现,他们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现代舞蹈表演方法,并创作了一批出色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民间舞蹈广泛吸收了现代舞蹈的艺术精髓,经过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新结合。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人们开始呼吁适合社会思维和内在精神的舞蹈艺术,在中国广阔的文化平台上,现代舞开始发生快速的变化。今天,中国现代舞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三)走向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王玫等一众舞蹈家投入现代舞研究与学习中,很多现代舞作品得到了创新推广,并在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潮汐》等作品问世后,社会各界对于现代舞的创新反应较佳。现代舞的教育工作受到现代舞创新因素的影响,也在新时期实现了良性发展。在较具代表性的舞蹈学校相继成立的情况下,现代舞的发展拥有了更加理想的基础条件。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舞蹈艺术发展环境更为良好,现代舞团、教育、创作发展迅速,现代舞逐渐朝着模式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现代舞逐渐在国际舞坛初具规模。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舞作品异彩纷呈,现代舞创作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更多追求特色与个性的现代舞创作人将更多优秀的现代舞带给大众,满足大众多种多样的现代舞需求,进一步促进现代舞艺术的发展,现代舞与传统舞蹈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舞蹈类综艺节目不断涌现,为现代舞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作氛围与环境。新时期,国际现代舞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现代舞发展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
二、基于文化互鉴的新时期现代舞创作
(一)现代舞的开放式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化”与“西方化”之间的争论已经旷日持久,“地方文化复兴”的主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而强调“本地化”并不意味着用狭义的“民族主义”来抵制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当下各国的经济发展已达到相互依存的水平,在生活越来越相似的物质文明中,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互鉴必将同时向前发展。中国现代舞的价值与审美尺度永远在于它作为中国现实的特定的文化角色之中,永远在于中国现代民族审美理想之中,只有如此,中国现代舞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本土定位和国际定位。中国现代舞应立足本土文化,与脚下的土地共同呼吸,艺术时空和生活时空共存,迈向新的生存模式。要反思艺术的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东方特色,而是中西互鉴,将美学步调同步。总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现代舞蹈要守住家园,在兼容并包世界多元文化的优长的同时,立足民族自身的原点,在繁花似锦的世界舞台上,辨认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其实,我们辨认的不仅是不同族群的身体形态,还是民族的身体原点,也就是舞蹈身体动作的“出发点”,是民族舞蹈形态的基本点。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民族的舞蹈语言,还要看得到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
(二)提高舞蹈中西方交流水平
通过对于文化互鉴时代的思考,笔者得出文化互鉴背景下创作也需要融会贯通的结论。首先,归宿是“走向家园”,在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的影响时,要注意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动机,在创作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舞的影响,注意中国舞借鉴西方现代舞的内容以及中国舞者在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因为创作出的作品向中国舞者展示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其次,我们与世界接轨的最终结果也是走向本土,文化互鉴是不可阻挡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碰撞的浪潮将不可避免地将不同文化推向高潮。我们要在将外国文化民族化的同时将民族文化全球化。
三、结语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中西方现代舞之间的关系需要构建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并非实打实地指明应该如何创作,而是在文化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应变,不断努力维持这种平衡。对于西方的现代文化来说,中国的古老文明带给他们的是未知、神秘、新鲜。反之,对于拥有悠久文明的中国来说,西方的现代文化也为中国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正是文化发展差异给各自文明提供了相互借鉴的缝隙。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更加开阔、复杂的“共生”关系环境下构建文化双方,借用“他者之镜”互相检验、互相参考,进而得以互利共生。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划项目成果“中西方现代舞创作异质文化借鉴差异性研究”(2018SK139)。
作者简介:窦荳(1983-),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舞、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