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国家动荡,古典诗歌走向没落的时期,郑珍的诗歌有温度、力度,与现代的生活感受有共鸣感。诗歌可以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从细节描写处可窥探日常生活情况;同时,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状况的素描,真实反映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数十年间的历史风貌,与杜甫的诗歌一样有“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但是相对于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诗歌研究而言,对郑珍诗歌的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对单首诗歌的剖析数量很少。在郑珍众多类型的诗歌中,亲情诗占据较大的比重,也是众多研究者所喜爱和关注的。所以本文选取郑珍亲情诗中一首平易简单的回忆型亲情诗《芝女周岁》,分析这首诗歌中这种立意殊俗尽显母爱醇厚,平易之事却饱含真情的特色。用以小见大的分析方法,走进郑珍的生活,深入其内心世界,分析其诗歌现代性的特色,探讨郑珍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立意殊俗,母爱醇厚
追忆母爱、孝母是郑珍诗歌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感人至深的地方。这首《芝女周岁》写作于道光七年(1827),是郑珍早期一首普通的亲情诗。诗歌写于长女阿芝周岁之时,以女儿周岁为题,立意却是追忆母爱之情。诗中分三个层次及阶段分别叙述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第一层是动身去京师考试之时。此时的母亲“不忍见子别”,因此在猪圈喂小猪。以忙碌转移情感,“倚橧饲幺豚,泪俯彘盘抹”,以不见不念劝慰自己,但眼泪还是扑簌簌掉进猪食盆中。生活化的质朴平淡语言勾勒出一幅母子分别图,画面感极强,画面中的细节更加凸显母爱的醇厚。第二层是母子分别后。“岂知出门后,慈念益悲切。”情绪感情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但随着郑珍的远行,珍母对儿子的思念不减反而“益悲切”。母亲每日倚靠在屋前的桂花树下望儿子,咬着手指想念儿子。“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齧。”可以说母亲思念儿子的心情达到痴呆的状态。这里的“桂树”也是郑珍写母亲的诗歌中常有的一个意象,如以桂树为名的思母诗《桂之树》。在这一层叙写中还加入了旁人的劝慰:“旁人强欢慰,止令增感担。”但这时的劝慰不能减少思念,反而使母亲更加担忧。一个“强”字表现了珍母每日对儿子的想念已是不可改变,更是人尽皆知,使所述之事、所摹之情更加真实、感人。第三层是女儿的出生为母亲带来喜悦,冲淡了对儿子的思念。看似笔锋一转,描写母爱戛然截止,但“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一句却是更深
化了母爱。
与以往诗人的诗歌不同的是,郑珍的亲情诗有更加细腻入微的展现,更多更具体细节的描述。如《芝女周岁》中的“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齧”,诗中的桂树在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多次在不同的诗中描写母亲在桂树下思念儿子。其中就有以桂树为题的“系哀四首”其一《桂之树》:“一回别母一回送,桂之树下坐石弦。”还有《黄焦石》一诗中的黄焦石,这本就是他经常休息的地方。还有更多诗歌中涉及诗人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及儿孙,都是日常俚俗之事。郑珍的诗歌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现代亲情观。
二、舐犊之爱
这首《芝女周岁》包含了较多的信息,追忆母爱无疑是主体,但也包含了对子女的爱。孩子的出生本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尤其是郑珍的第一个孩子,但这首简单的回忆诗,表面为女儿所作,又浓墨重笔直抒母爱,结果却是两个主题,两种感情相互依托,呈现同步增强的趋势。母爱的三层递进同样是女儿阿芝成长的两个阶段,也是对女儿出生的喜爱期待之情。第一阶段出行之时,女儿还在娘胎中,此时的母亲每日思念儿子,以泪洗面。“所幸越七日,先生尔如达。”幸好七日之后,女儿出生,才分散了母亲的牵挂。女儿的出生在自己离家之后发挥了重大作用,此时郑珍的欣喜中会有一份感激。在郑珍的亲情诗中不难发现,郑珍对女儿的喜爱不亚于对儿子的爱,而这首诗中更是感慨“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女儿的出生冲淡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因此他感慨还是生女儿好,就算是出嫁了,也会守在近处,不必像儿子一样出远门。郑珍与杜甫的人生际遇相似,其诗歌所反映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相似性。但与杜甫“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不同,郑珍在诗中只是单纯表达出对女儿的喜爱胜过喜爱儿子,就像一位现代的“新式”父亲。
郑珍写这首诗的时候年仅22岁,但诗中包含的感情却是醇厚的。亲情诗在郑珍的中期创作中地位最高,也是郑珍寫作生涯最为重要、感人至深的一类。对于子女的成长,郑珍坚持让子女自由成长的自然观,而女儿也没有辜负期望。郑淑昭,也就是诗中的阿芝,今存诗集《树藼背遗诗》56首,其最重要的也是抒情类诗歌。除了这首《芝女周岁》,还有一首为长子阿卯周岁时所作的《阿卯晬日作》,创作动机极为相似但主旨不同,都道出了养育儿女的艰辛。郑珍一生经历太多悲欢离合,自己一直也是“在路上”的状态,与亲人分离。晚年更是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是他却一直是泰然处之,体味生活琐事,感怀世间恩情。
三、俚俗之事语,未道之辞句
从这首《芝女周岁》可以看出,郑珍的亲情诗具有日常性,贴近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几乎没有距离,如同日常情景的自在呈现。此外,郑珍的诗还具有叙事性,很多诗歌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生命真真切切的体验。“言必是我言”,即作诗必须抒写自己的心志和感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感受,以真性情写作诗歌,用诗歌表达真性情。在清末乱世之中,郑珍的诗却少有焦躁之气,能平静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没有恐慌焦虑之感,平淡中亦有新颖之句。
这首《芝女周岁》没有高超的技法,只是质朴简单的日常叙事,但母爱、子女之喜爱之情步步升华。相比较于《度岁澧州寄山中四首·其三》,这首诗歌还没完全呈现出通俗的日常性,但作为前期的作品,从描写角度和立意上看,这首诗被称为佳作也不为过。“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一句,较之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更具生活性。“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的化用,更是道出了与杜甫不一样的情感。郑珍爱学杜甫,但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句便是化用自杜甫《兵车行》“生女犹能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感慨战争年代还是生女儿好,意在感慨战争的残酷,而杜甫这句也是已有出处,来自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有“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一句。但是陈琳也是借用征夫之口发出战争残酷这一血泪般的控诉。封建礼教的宗法制社会一向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而因为战乱频繁,人们竟然宁愿生女子,也不愿生男子,实则是感慨战争残酷。郑珍却道出自己不同的意境。杜甫道出的是为天下人担忧的超我境界,郑珍则是立足日常生活,道出对女儿的喜爱。
四、结语
《芝女周岁》这首诗人年轻时所作的诗歌感人至深,诗中以日常俚俗之事入诗,却尽显醇厚母爱,而且作为一位“新式”父亲,诗中表达出对女儿出生的欣喜之中更兼具感激之情,时隔一百多年,读者读之仍旧感动不已。从这篇诗歌中可以窥探出郑珍对女儿、对母亲的情深之美,以及至情至性的品质,真挚的情感内蕴一直贯穿郑珍诗歌的创作生涯,亲情诗也成为郑珍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数据下高职学生分类培养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应用实施(2017SJGLX156)。
作者简介:姬玉侠(1989-),女,河南永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