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一中 丁雅蕾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李朝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9年3月,一段毛泽东和周恩来之间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被历史铭记。那是在中共中央即将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立新中国之际,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赶考”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考试,是人民对我们党永不谢幕的考试,“赶考”永远在路上。的确,“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这对当代新青年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材料作文,要善于抓住几个要领。第一个要领,是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本题的作文材料,虽然是一段话,但实际上是两则材料:一则是毛泽东和周恩来1949年3月(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一段关于“进京赶考”的对话,这也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段佳话,一直广为传诵;二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关于“赶考”的论述,精辟深刻,发人深省。两则材料内容虽然不同,但意义上其实一脉相承:即“赶考”故事及其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第二个要领,是通过领悟命题者的引导语立意。提供材料之后,命题者一般会就上面的材料,写一段话,对材料进行概述、阐释、说明或议论。这几句话,往往就界定了概念的范围,隐含了命题的意图,或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要仔细揣摩,领悟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就本题来说,命题人设置的引导语中,用了“永不谢幕”“永远在路上”“永恒的”等词语、句子来阐释、界定“考试”与“赶考”,用更通俗的词语破译这几个关键词,“考试”就是指挑战,“赶考”就是迎接挑战。同时,这也说明,无论什么时代,“考试”都是常态,那么,很容易就推导出:“赶考”应该是当代新青年必须拥有的一种时代精神!唯其如此,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永葆活力。这样立意,就比较高远,就很有时代意义了。第三个要领,是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行文。“赶考”是审题时要抓的关键词,更是写作的中心语,要紧紧扣住它行文。“赶考”它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写作时,一定要将其内涵界定出来,它是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积极向上努力的意思。
追梦无退路,求索无止境
祝小里
1949年3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对话,表明了两位伟人对建设强大新中国的决心。(引用第一则材料太简略,而且漏掉了第二则材料)“赶考”精神正是一种不言弃,不言败的求索追梦精神。(因为只引用第一则材料,得出的观点失之偏颇:“不言弃”还说得过去;“不言败”则完全与材料无关,写作第一次偏离材料所指的方向)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也应铭记,追梦无退路,求索无止境。(引申出来的观点也偏离了材料。“求索”即追求探索,也与材料没有关系,写作再次偏离材料所指的方向。)
——第一个要领:学会通过理清材料间的关系来审题。
追梦之路不应后退,求索之路不应停下脚步(分论点偏离方向)。华为是手机通讯方面的龙头企业(以华为为例,选例不错,但叙述华为的业绩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华为没有因几次成功便停下求索的脚步。从自主研发芯片到打造信息生态圈,华为始终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也正因如此,华为的发展愈发迅速,科研成果也令人瞩目(叙例过简,缺乏数据,表述也不够形象、生动)。由此可见,不断探索,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作为当代新青年的我们,也应怀抱梦想,不断进取,永不停息,绝不后退。(这个观点其实跟材料结合较好,是对前面的分论点的一次纠偏,说明写作者审题时提纯认识还不到位,所以表述上左右游移,时而准时而偏)
但是,假若在追梦求索的路途中,仅因一小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便会离梦想的终点越来越远,最终落入失败的深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0余年,才大破敌国,得胜而归,但他似乎忘记了10年间的苦恨,不理朝政,得意忘形,没享乐几年便又成了亡国之君。勾践固然有其追求,但他不明白求索之路没有止境,仅因一次成功便自满,最终身死国灭。(此段选用勾践的事例作为反面论据尚可,但表述不够精准,根据材料要求,要写勾践战胜吴国之后,只顾享乐而忘了进取,导致国灭;表述的重点落在“忘了进取”上。此外,叙例过于简单,不够形象、生动。)
假如求索之路是一簇艳丽的花,那梦想便是其中带刺的玫瑰,若是看见玫瑰的美丽,便无法自拔,深陷其中,只会被扎得遍体鳞伤,只有放眼长远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此段写“求索”与题旨无关,说“梦想便是其中带刺的玫瑰”也不合逻辑,可删去。)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领导人便有不断求索的赶考精神。(作者所界定的“赶考精神”,与材料有所游离,定义不精准,又一次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带领着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如今,正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应该树立不后退、不停止的求索精神(又一次提及“求索”,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不断提升自己。
追梦,要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求索要寻求科学真理,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我们是青年,是当代青年,是中国青年(表述啰嗦,不干脆),谋自身发展,更要谋祖国发展。其实,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祖国发展(表述啰嗦,不干脆),都离不开“赶考精神”,求索精神,为梦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
让我们铭记,追梦无退路,求索无止境,作为当代青年,共谋自身发展,作为中国青年,共谋中国繁荣强盛。(又一次提及“求索”,影响作文形象与得分)
简 评
本文在概述材料时不够全面严谨,导致观点有失偏移。引用论证,叙例过于简单,表述时不够精准,不能很好地论证观点。此外,论证时重点不明,逻辑不清,虽然时有纠偏,但对“赶考”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故失之毫厘,导致谬以千里。修改的时候,需要从“引述材料”“界定内涵”“过渡”“引用论据”“集中论证”及“结合时代特征”等方面重点思考,写成典型的议论文。考虑到原文特点,宜采用递进式结构。
让“赶考”精神成为引领当代新青年的主旋律——从两代领导人的精辟论述说开去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高三 祝理佳
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惧挑战、积极进取的奋斗史。建国前夕,毛泽东与周恩来关于“赶考”的对话,表明了两位伟人对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信心。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也郑重地指出,“赶考”永无止尽。(引用材料完整、精炼,文字概括很到位。)从两代领导人的精辟论述可以看出,“赶考”精神正是一种积极进取,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精要地阐述“赶考”精神,言简意赅。)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只有学习拥有这种“赶考”精神,才能不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托,担当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巧妙地过渡到当代新青年的历史使命,自然,贴切。)
“赶考”没有终点,奋斗永不停止。(先承认一下事实,退一步说明观点,低调,高明。)古往今来,无数王朝的成败兴衰,都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则事业兴,反之则败。毛泽东、周恩来与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史为鉴,才悟出了“赶考”精神。(照应前文。)放眼当下,华为的成功,也预示了“赶考”精神的重要。华为作为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掌握了手机通讯市场的大部分资源,市场份额在世界上领先。但掌舵人任正非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默默地进行系统开发、生态圈的研究。正因有任正非这种绝不止步的“赶考”精神引领,华为才能在面对美国制裁时泰然自若地进行反制,孟晚舟才能如愿回国。(引用华为的事例,佐证“赶考”精神的作用,富于时代意义。)
假如华为在拿下大部分市场份额后便暗自得意,停下了进取的“考试”脚步,那么它的成功,便会如昙花一现,也无法取得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看来,“赶考”不仅要考出好成绩,更要在答出高分卷后不骄不躁,继续奋斗,争取在一次又一次考试中都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因势利导,随物赋形,顺着“赶考”,延伸出“高分卷”“答卷”等说法,比喻论证运用非常娴熟,也自然贴切,道理不言自明。)
即使已攀上高峰,我们也要明白,赶考之路的终点并不在脚下,而是视线所能及的群山。(假设未来,通过比喻论证进一步说明观点,形象,高明。)
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离不开这种“赶考精神”。(赋予文章时代意义。)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三大改造”,深化对外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重又一重困难,我们的新中国也一步一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历史,精辟简洁。)但是,即便如此,“赶考”之路仍未到达终点。因为,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应不断续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令人满意的答卷。(联系现实,科学合理。)
如今,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理应传承“赶考”精神,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努力,积极进取,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再次点明“赶考”精神,紧扣材料主旨与主题词。)
对于我们新青年来说,“赶考”精神应是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应是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人生态度,应是心系祖国、锐意创新的胸襟抱负!(科学阐述什么是“赶考”精神,振聋发聩。)面对人生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应尽力写下最好的答卷;面对民族即将到来的“考试”,我们应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紧扣现实,阐明该怎么做,步步递进。)
铭记“赶考精神”,做不怕挑战,常思进取的当代新青年。让我们共勉!(所发倡议简洁有力。)
简 评
小作者在写作时立足于材料的核心概念——“赶考精神”进行分析论证,全篇紧扣“赶考精神”这一关键词,议论分析丝丝入扣,说理切中要害,全文读起来顺畅自然,叙事说理浑然一体。且议论说理时不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谈,能在精辟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自然、精准地切中“赶考精神”的本质,即积极进取,绝不止步的奋斗精神。本文在结构上跨跃了一般考生常用的并列式,而是釆用递进式,从“赶考未到终点”到“赶考已攀上高峰”,从国家、企业到当代青年,思维严谨,很有思辨性。总之,这是一篇颇显作者思维深度、写作功底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