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测压在胃食管反流病的食道运动功能中应用分析

2021-12-21 08:38:10姚晓茹年媛媛曹佳馨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测压生理性病理性

姚晓茹,年媛媛,曹佳馨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食管测压主要是了解患者食管功能,并且主要应用于非梗阻性吞咽困难的患者群体[1],并且这一观点也被英国胃肠病学会认同。这种检测手段比以前的标准检测方法更具有调节性、干预性等,对疾病的诊断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该检查主要是了解患者食管蠕动功能是否充分、蠕动收缩功能等来判断患者的食管功能、食管清酸功能等,从而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情况。目前这种检查主要应用于每日口服两次质子泵抑制剂没有反应的烧心或反流患者,不建议应用于有明显反流、烧心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引起不适症状和 (或)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3],患者主要的症状是典型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胃胀等。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有: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功能障碍、食管清酸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胃排空延迟、肥胖[4]等,研究认为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的致病原因,抗反流屏障、胃食管连接处的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反流的很重要因素[5-6]。

在24 h的食管测压期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不反流、弱反流等情况,这就容易导致检查结果的假阴性。假阴性指患者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病,但是在进行反流检测时,患者的反流酸度、强度、高度等下降,导致检测的数据发生改变,可能会使患者的检测结果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病;这可能和患者在检测期间饮食不当、口服抑酸药、情绪波动、体位改变等因素有关系。但是该项检查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患者的食管功能,并且检查中的基线基本不会受到吞咽物体的影响[12]。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 是临床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食管测压方法,由于其准确、直观等特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目前广泛应用于食管动力学的研究中。本文分析比较我院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行高分辨率测压检查的各种数据,以探讨高分辨率测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7年经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确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食管ph-MII结论分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和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两组各40例。入组标准:因各种病因出现食管反流症状,需完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患者,检查前一周未口服PPI、促进胃动力等药物。 排除标准:有糖尿病、贲门失弛缓症、硬皮病、胡桃夹综合征、恶性肿瘤、手术史、甲亢、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妊娠期妇女、未成年患者;结果不完整、信息不全、检查配合度差的患者。

1.2反流监测、食管测压 (1)食管测压:患者在检查前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进胃肠蠕动药一周。在检查前,患者需要禁食6 h,禁水2 h;并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检查的适应证、不适症状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从患者的鼻腔将导管送入患者的食道内,将导管的远端置入患者膈肌下2~3 cm处;患者将带着HRM导管24 h,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做吞咽液体或固体动作,在HRM体系观察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11]。(2) 反流检测:主要检测患者食道内是否出现酸反流。当患者出现酸反流,不同强度的酸、反流高度等都会对患者的食管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反应食管功能的食道远端收缩积分、LES长度、静息压、UES静息压等指标发生改变,同样也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有明显的泛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样感等症状,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比指标异常情况来判断胃食管反流情况。

1.3观察指标 远端收缩积分 (DCI),收缩前沿速度 (CFV),食团内部压力 (IBP),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静息压 、残余压、腹段长度, LES-CD分离度,食管上括约肌(UES)静息压、残余压、松弛持续时间。

1.4统计方法 用SPSS 21.0对结果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女性较多,中青年较多(P<0.05);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男性较多,中老年人较多(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比较[n(%)]

2.2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差异性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UES静息压、UES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差异性比较

2.3食管体部蠕动能力的差异性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DCI的平均值和DCI最高值都具有明显差异(P<0.05);CFV、IBP及 IBP平均最大值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食管体部蠕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

2.4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差异性 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LES腹段长度及 LES-CD分离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LES静息压 、LES残余压及LES长度均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差异性比较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从年龄讲,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年阶段,也有少部分青年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主要集中在老年阶段,也有一部分中年人。有研究分析,在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要在中年患者群体高发[10],这种现象可能和中老年人的机体退行性改变有关系。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的中国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中老年患者的年龄、饮食结构、饮食不规律、肥胖、饮食过快、食管部位神经元功能退化、基础疾病、地域饮食特色等因素有关系。

分析结果还显示,从性别分析,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女性略高于男性,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很相近;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且明显集中在中年阶段,这可能与男性患者的饮食特点、体重超标、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系。

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与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的食管上括约肌功能无差异,但是从理论分析,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会比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松弛[13],并且食管上括约肌功能明显下降,这主要和患者的抗酸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引发胃内容物反流,从而损伤食道黏膜、食管功能等。而本次数据分析结果没有差异性,远端收缩积分 (DCI)平均值、最高值是反映食管体部蠕动功能的指标。根据本次的数据分析,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DCI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管体部运动功能明显低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机体的食管抗酸能力、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反流物进入食管等最主要的机制之一,这也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8-9],而本次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很多研究结论一致。

收缩前沿速度 (CFV)、食团内部压力 (IBP)、食团内部压力 (IBP)平均最大值等指标也是反映食管体部蠕动的指标。从理论上讲,当患者粗在食管功能障碍,那么反映食管蠕动功能的指标应该降低,并且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蠕动功能明显比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差,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相符[3],但是本次的结果却发现两组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可能是高分辨率测压检查的假阴性导致的结果,也与患者在进行监测时,患者的饮食、情绪波动、睡眠质量等有关系。

食管下括约肌(LES)是连接食管下部和贲门部的功能性括约肌,其全长2.7 cm~4.8 cm,静息压9.45~29.20mmHg。正常情况下,LES静息压高于胃内压,这样可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这也是食道较为重要的抗酸反流屏障。Ho SC[7]等人认为食管动力障碍会导致食管清酸能力下降、反流物增加、食管黏膜的酸暴露次数增加等,这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食管黏膜病变。以往研究认为LESL、LESP、LES残余压、LES腹段长度、LES-CD分离度等指标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具有差异性,并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L、LESP、LES残余压、LES腹段长度、LES-CD分离度等指标应低于生理性反流患者,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和患者在做检查前的饮食控制不合理、检查的假阴性、胃内压下降、腹压下降、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系,也有可能是本次收集病例数较少,数据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本次研究DCI的平均值和最高值的数值有一定的统计意义,这可以反映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道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导致了患者的食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增加了食管的酸暴露;但是反映食管下括约肌方面的数据却没有意义,正常情况下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LES的压力、长度、残余压等均会低于正常人的数值,这可能是患者在检查时紧张导致肌肉痉挛、患者在检查前口服抑酸药、促进胃肠动力药、泻药等有关系,也不能排除患者有假性反流的情况。

综上所述,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检测患者的食管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HRM是目前可以检测食管蠕动功能的较为准确的检查手段。根据本次的收集数据分析显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管蠕动功能与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组患者的食管蠕动功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与最新的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结果相同[2]。高分辨率测压在诊断病理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有着重要意义,对鉴别生理性反流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测压生理性病理性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健康护理(2022年5期)2022-05-26 16:27:58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新农民(2021年17期)2021-09-16 16:17:39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应变片粘贴因素对压杆测压的影响
中国测试(2018年10期)2018-11-17 01:58:50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临床应用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