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2021-12-21 08:41
江苏教育 2021年83期
关键词:精神儿童情境

万 娴

“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我们将儿童公共生活的实践研究扎根在课堂之上,以理论创新为先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夯实依托学科与课堂涵养公共精神的主阵地,深度挖掘不同学科涵养儿童公共精神的单元主题育人价值,形成学科育人多类多维主题纵横系列及其沟通链条;以儿童公共生活理论观照课堂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儿童公共生活的社会性、完整性、交往性、联合性等特点,梳理儿童与自我、同伴、教师之间的关系,确立“具体个人”理念,建立以广泛参与、平等交往、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泛·参与式”课堂教学新样态,努力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

一、开发主题语境:让课堂成为精神的孕育场

围绕“公共精神涵养”这一核心概念,我们设计了聚焦公共精神的连续课程,引导学生依据课程的关联度和兴趣来选择相关内容,从而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发生学习迁移。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以公共精神为主题的“智慧碰撞式”教学研讨,一字一句地读课程标准,每册每篇地分析教学内容,提炼公共精神涵养主题,明确公共精神涵养目标,研究公共精神涵养方法。

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体到教育领域,就需要教师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未来公民。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托教材的人文属性,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公共精神与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问题相结合,带领儿童一起挖掘教材中公共精神涵养的主题语境,将公共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用公共精神的涵养来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境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全面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育人,见图1。

图1 英语学科中公共精神涵养主题语境相关内容

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语言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着儿童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儿童英语学习的成效。主题语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了范围,在指向儿童公共精神涵养的主题引领下,我们把意义的探究活动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相关学习内容,使儿童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在挖掘了以上三个维度的主题语境后,我们将其与单元主题相连接。如《Asking the way》一课,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成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和对公共标识的理性思辨,同时深化他们对“公共精神”的认识与理解,生发出为建设人类更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意识。

二、设计融合目标:让课堂成为观念的诞生场

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公共意义,其教学目标指向认知性、社会性与自主性发展的共通与融合,这样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打破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授受”模式,要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让儿童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获得发展。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可参与度,提供不同的目标菜单,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学生无法正常到校上课,我们学校的英语老师在全市直播课中,通过六年级“Good habits”这一话题,联系现实生活,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新冠病毒的预防与英语的语言学习相结合,从首字母的游戏活动中引出话题目标,呼吁更多的人养成良好习惯去抵抗病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师进一步总结拥有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并让学生讨论公共场所必须遵守的一些准则,从而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基础性作业是Read the story(流利地朗读故事),提高性作业是W rite about your habits(谈谈你的习惯),拓展性作业是Collect more good habits(养成更多的好习惯)。通过分层作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进一步加深体验、探究生成、发展自我。

公共精神的涵养,是以每个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为基础的,在这种体验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中,我们以教材语篇为载体,运用知识结构,进入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化学习将儿童、知识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儿童在情境中自我实现,知识在情境中建构和生成,社会在情境中显示其意义。这样的过程就是儿童认知性与社会性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精彩的观念”诞生的过程,促进儿童成为具有参与强度的自主学习者、有参与深度的优质思维者、有参与长度的高能行动者、有参与热度的团队合作者、有参与高度的科学探索者。在这样的参与中,儿童才能提升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成功应对未来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成长为真正适应未来的“时代新人”。

三、结成自组学伴:让课堂成为思想的交流场

公共精神涵养和时代新人培育,顺应的是时代命题,践行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相结合,用“自组织”学伴制引导儿童自发形成学习共同体,在探索、甄别和锤炼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公共知识的个化,最终实现思想的优化。

“自组织”学伴制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度参与、持久合作、平等交往的关系下,自行组织的学伴围绕所学内容展开探究与辨析,并交流彼此思想。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利于儿童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在学习中习得批判性思维,形成同自我对峙的反思能力。

学伴的设立以儿童自愿组合为前提,他们或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或有着相似的研究方向,或在探索中经常能有共同语言,或在合作中能互补个性特长,或经常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合作小组的总人数通常为2~5人。确立学伴后,可在组内推选出一个主要组织者,再根据各自能力与专长协商分工,一般设定如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等,探究、讨论等任务则由大家协商参与,组内成员的分工可以进行阶段性轮换,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得到不同方面的发展。

“自组织”学伴制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互动互助、合作共赢,有利于形成共同学习的积极氛围,在完成预定学习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涵养公共精神,提升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可以深入观察儿童之间的互动,尊重他们的表达,引领学习的推进,使课堂教学的活力真正迸发。

四、促进深度思维:让课堂成为智慧的生发场

课堂是一个共同体、一个公共性的存在,其内在支撑就是广泛存在的公共精神。作为一种综合品质,公共精神与公共理性、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密切相关。只有以公共价值为目标的理性判断,注重思维核心的深度“明理”,才能真正激发儿童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彭德怀既然那么喜欢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掉它?”对于学生来讲,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因为文中有现成的表述。为了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把这个问题变成“不杀大黑骡子这群牲口的后果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进行全面思考,比较“杀”与“不杀”两个决定所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从而懂得“权衡利弊”的重要性。在合作讨论辨析中,学生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他爱战士,更胜过爱大黑骡子。只有把它杀了,才能让更多人活下来,走出草地。”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并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确立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公抑私理念,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培育思想层面的公共精神主要是解决知道、践行、再塑的问题,而教学又是最直接的方式和最主要的阵地,通过掌握浅显的道理、科学的真理、思辨的哲理,课堂将伦理形态的公共精神转化为道德形态的种子,并在儿童的心中播下——通过实践、体验、内化,儿童在自我领悟和自我觉醒中深化了对公共精神的认识。课堂公共生活尊重儿童与自我、他人、自然、世界的关系,将学习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引导儿童在交往中学会沟通协商、理性思考、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人格的充分发展和核心素养的真实提升。

五、激发责任担当:让课堂成为问题的挑战场

构建良好的课堂公共生活,除了需要培育作为建设主体的公共精神外,还需要为儿童提供模拟公共生活的舞台,让儿童通过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彰显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从而成为未来生活的建设者和时代的挑战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一篇口语交际,内容为“请教”,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请教他人、与人交往的方法:一是要注意请教的时机,二是要注意请教时的礼貌用语,三是要将问题表达清楚,四是不论别人有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都需要表示感谢。然而,一味地将这些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构建真实情境,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链接生活情境。例如:妈妈让小明到商店去买一包无碘的食用盐。小明到了自选超市,找到食用盐的位置,自己拿了一包;在自习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作业。这时小明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他拍了拍正在思考问题的班长……教师可以多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请教方式,在他们发言之后,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几位学生的发言,由此总结请教的要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请教方式。比如第一个例子中,有许多学生只是说了买盐,而忽略了“无碘”这个细节,这就表明请教需要表达清楚;第二个例子中,许多学生忽视了班长正在思考问题这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请教的时机。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表达,又不断地审视、评价同伴的发言,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知识与经验、内在与外在、个人与世界之间的界限,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课堂从技术与工具视域转向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使课堂教学变革从关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向关注学科素养乃至人的核心素养,是教学层面向教育范畴的上升,是育才向育人的进步,是知识传播向成人教育的跨越。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以促进生命成长为目标,构建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精神儿童情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拿出精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感悟三角形的高